不忘本心切莫回头!以《少年歌行》无心的方式缅怀星云大师之“漂白命运”
本来要用空性,分享对剧版无心的理解,谁料打开电脑,星云法师元宵节下午圆寂的消息映入眼帘,顿觉沉痛!此时此刻悲伤,唯有以无心的方式,遵其师忘忧法师指点——回到自在之地,不忘本心,切莫回头。借此缅怀恩师!
【洗心】
星云大师和去年1月圆寂的一行禅师,都是世间少有的高僧大德。借无心的顽皮话,他们就是那种,“我本不欲成天神,奈何天神欲成我”——万丈光芒般的存在。
十多年前在书店,机缘巧合发现了一排薄薄的“故事书”,拿走《舍得的艺术》和《宽容的价值》两本,带回家看而入了佛学之门。星云大师的教化,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的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无比关怀,用他的光,照亮你的本有。我不记得具体的文字,却因他故事的奠基,让我常身觉温暖,心怀感恩。翻阅存书,对第1个故事“漂白命运”感动至今,复刻如下:
大师在南非主持剃度大典,皈依的黑人很多,大师对他们说:“黑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希望以此鼓励他们不要因为肤色的缘故而轻视自己。其中一个徒弟说,“我们黑色的皮肤一辈子也改不了,所以要学佛出家,希望心变得纯白无染,漂白我们原本黑暗的命运。”
白人中有黑心人,黑人中有白心人,我们不能用肤色来决定人的智愚贵贱。黑暗的心带来黑暗的命运,想要漂白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就要先漂白我们的心。把污黑脏臭的心用法水洗净,贪吝用喜舍,愤怒用慈悲,痴心用智慧,嫉妒用随喜,傲慢用谦卑......
洗净黑色的心,令刀光剑影止息。混沌的天空,再现四射的霞光。
我记得《少年歌行》有一幕“洗心”特别感人。无心小时候失去父亲,无助而悲愤的在雨中啼哭,师父忘忧冒着瓢泼大雨,撑起一把伞远远赶来,温暖的一把将他抱入怀中,轻抚他柔弱的小光头,安慰道,“伞可以遮住你身上的雨,可是遮不住你心里的雨啊。我们索性把心灵洗一洗,总会雨过天晴,一切都会过去的。”
无心有一个好老师,将雨水隐喻法水,用法水来洗涤他受伤的心灵,用慈悲来止息他无尽的愤恨。无心生而为魔,不能修行佛法,在忘忧的指点下修习罗刹堂三十二秘术,虽外表邪魅但内心纯粹,最后竟能以魔入道。
这得益于忘忧大师和佛法的渡化,也是无心的本心使然。大师从不认为,他未来会像他父亲,魔教教主那样,掀起腥风血雨。事实上,在与高手对决时,无心为化去入魔的大觉武功,自废全部功力,竟意外习得佛法神功,这一招舍,彻底终结了成为中原武林公敌的命运,身为天外天宗主,得真正的大自在。
这便印证了星云大师所讲,漂白我们的心,混沌的天空,再现四射的霞光。洗心得大自在,所有人都跟无心一样,都有不被染着的本心,那“光芒万丈的存在。”
【心魔】
洗心洗的是心魔。人因为着相生了心魔,有了黑暗。
无心当小和尚时,讲的一段屌炸天,让他那盲目听话的师兄刮目相看,“真正的魔是内心之魔,而不是外在的魔(形式上的魔教),真正要除的是内心之魔”。魔即执著。人们对可见的他人事物,分类拎得清清楚楚,却很难了解自己的心。即便修行人,出尘脱俗,也会因执著而有盲点。
剧中地仙莫衣,因要复活逝去几十年的小妹而入魔——他要杀了叶若依。无心曾教萧瑟心魔引,萧瑟便使莫衣催眠在自我的幻梦中,又用促人觉醒的孟婆汤延续时效。莫衣在短暂的梦中,与逝去的小妹相遇,终于明白小妹为他牺牲是心甘情愿的,看清并释放了内心的愧疚情结。他醒来放下杀念,医治好萧瑟后,开始十年潜修,还请百里东君守关。
莫衣的故事很典型,离不了忘忧法师讲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佛魔距离一念,修行不易,需调节火候。《当下的力量》讲世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时刻保持临在,我想这是因为开悟,或者说智慧,虽然是人之本体,但要守住,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要有人协助,应对不测,还要明白境界越高,面临的心魔考验可能越大。有的时候只是缺少机缘,而非努力、刻意就能达到。
所以修行人同普通人一样,不忘本心,切莫执著。
我们始终可做的,就是锻炼心的承受力。别管佛魔之念,既然无法止念,便要向着正念,向着阳光,让光芒万丈的本心,去自然的发光发热。
允许眼前的事实自然的发生,就像无心接受雨水自然下坠,淋湿身体那样,承受我们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的心魔便不会积累,本心就不会一直停留在过去,陷入抑郁。我们不去强烈的期盼某种结果,体会无心的境界“无心无愿无悔无怨”,我们的力量便不会分散到未来,便不会充满狂燥。把心滞留在时间上,在过去和未来交替往返,就会燥郁。可是今生我们只有现在,所以改变当下,即使心不能随时光明,我们知道那道万丈光芒,心便不会沉沦,命运也可扭转。
【空性】
前面讲的是有为,可是我们知道六祖慧能禅师名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心何需洗,何需除心魔?空性便是无为,也是无心。
剧中无心是很完美的人物,但他也要了他的心愿。他要了解母亲当年抛弃年幼的他,与父亲说了一句话后,父亲自刎而死的事实真相。于是潜入皇宫,乔装见母,在第29集20分,他逐渐抛出了佛法的空性。
恰好前几天有人发王德峰教授视频,他讲因为父亲去世深刻体会到缘起性空、因缘际会。UP认为他讲的空不完全准确,推荐了宗萨蒋扬钦哲仕波切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第四章空性专讲,没想到点赞过百!且还有人追问,缘从哪里来,色是什么。
咳咳。
有兴趣可以,先去看看星云大师的《舍得的艺术》或者弘一法师的《心经》解读?
日常百姓用了很多佛系术语,佛教深入世俗生活,特别煽情。但正如《与神对话》里面讲,有上帝在的地方不会有教堂。佛学了断生死,舍去所有依赖,这种智慧和魄力,真的有很多人要吗?空性是佛学至高的境界,高只是修辞,绝无攀比。真正学佛的人,敢于直面内心黑暗,敢于斩断心魔,空性只是学佛的起点。无分别,或者无二是可以说明空性的方法。
在《少年歌行》的剧中,无心假扮太监,劝母亲放下念珠走出佛堂,指明她心乱,不如不念。母亲辩解,她任门口的落叶顺其自然,不去管理不代表她心乱。
他便指着她打扫得一尘不染的佛堂,大意是“落叶能任其自然,佛堂又擦试如此明亮,内外巨大差异,落尘与落叶又有何不同?”她的母亲瞬间领悟,原来她只是把她的心局限在小小的佛堂,以逃避面对外面广阔的天地。
落叶与落尘,是无心母亲的二分法,没有不同是无心的一心。如无心说的“念佛在于一心,一心难在断爱根”,母亲形式上的念佛根本不起作用。母亲大悟以后,才觉无心眼熟,便询问他的名字“无心”来历,无心答“无心则明,无心则不偏,无心则不私”,忘忧给他取名,就是要他无心得大自在!
有心则产生爱恨偏私,若彻底拿走了这个心,也就是“明镜亦非台”,便断除一切相,一切梦幻泡影。《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那么空性可以说是无为法了。但空性不是断灭论,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看到的样子,也未必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空性不否认任何事物的存在,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事物的可能。空性只是出离二元对立,具有无限可能。
上述听起来比较恼火,只有达到空性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空性。我们修行问道,都是从有为入无为。有为法就像是过河的舟,到了对岸就要轻轻放下或者彻底扔掉,无心不能直接学佛,而以魔入道,便是修习了魔性的秘术,舍弃后最终入了佛入了道。这是他的机缘。也体现了“无心”——空性的无限可能。所以无心这个人物,暗含了空性,佛魔不二,万法归一。
空性是生命千变万化的底色,是本来的状态,也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后的水落石出。既然无限可能,那么因缘际会,因缘相依就好理解。黑白对错、爱恨情仇,一切都是相互依存成立。想象我们都在一个封装的时空中,像紧密咬合的齿轮同时运转。无论改变多么微小的部分,便引起整体内部所有部分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每个人改变自己的心,也在同时改变、净化整个世界。此所以在以前的视频里,我讲人心本天心,天心本宇宙。万法归一,换个说法而已。
【剧终】
讲到这里UP找回了本心,上次发了一个1分钟的无心空性解说,有位亲亲留言很好,可惜被B站下架。我的点评除了《琉璃美人煞》书粉以外,极少留言。恰逢星云大师圆寂,今天一气呵成,写下洗心、心魔和空性三段,也算是完成心愿了!
西方极为擅长下定义的管理学开山祖师德鲁克,在他的传记《旁观者》中说,”人是比任何概念都有趣很多的存在。“因为自性本空,空性具有无限的可能。大师们远去,未来会有更多天赋人物划破长空,照亮黑暗。
所以回到自在之地,本心是万丈光芒的存在,没有分别心,便不会生心魔,自然澄澈空明,清静无染。人是天生天长,授命于天,人心若无染,便是从内到外,从人到社会,处处秩序井然,自然生发,无需强力控制。
春三月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一定遵循“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为人处事原则,与人不争,无为而无不为。万物都在道中,自性本空,最后放一首无心的诗,与大家共勉!
我欲乘风向北行,雪落轩辕大如席。
我欲借船向东游,绰约仙子迎风立。
我欲踏云千万里,庙堂龙吟奈我何。
昆仑之颠沐日光,沧海绝境见青山。
长风万里燕归来,不见天涯人不回。
————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