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到耶鲁大学,学姐的路,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决定出国和申请方向的契机
最初萌生出国留学的想法,是在进入大学半年后。那半年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他们一路保研到名校,又顺利入职名企。我想,大概自己也会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吧。
绩点、竞赛、实习、学生活动、综测加分,一个个关卡排好了顺序等待我去攻破,我甚至连可能保得上研的学校都想好了。可突然有一个瞬间,我想要换一种方式去成长。
我是一个很“能折腾”的人,做什么都喜欢hard模式,也曾经多次因为一时兴起,不顾后果地打乱已经安排好的计划。因为从不追求在某个年龄段达到某个高度,所以很想要放慢脚步,去经历所有的未知与挑战。
于是就这么坚定了出国的道路。
我本科学的是理论统计学,但从高中开始就对生物感兴趣,还拿到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夏令营的优秀营员。由于晕血,我没办法从事临床工作,但是一直都在找机会将统计和生物、医药行业结合起来,最终就随着自己的兴趣选定了生物统计专业。
如何开始科研和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我从大一第一个学期开始就有意地保持自己的GPA,即便是社团活动最繁忙的大二也坚持每晚完成复习再睡觉,所以在申请时拿到了还算漂亮的成绩。并且始终坚持不选所谓的“水课”,这让我在面对一些需要提交高级课程的学校时更有竞争力。
第二,在有效期内尽早完成语言考试,避免因类似疫情等事件的发生而影响考试计划。我原本预计在大三上下分别完成托福与GRE考试,然而由于疫情,我的考位从去年一月到十月间被取消了5次。最后不得不同时备考T和G,并在临申请前连续两个周末惊险地完成了考试。
第三,在文书方面世毕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有着特别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地帮我理清文书的脉络。在培训师和mentor的指导下,我为不同的专业分别梳理了逻辑并分开写了三版文书。
第四,选择实习或者科研要看个人的申请方向,我是经过与学院老师的积极沟通,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些初步的科研机会。
整个过程中世毕盟会不断与我讨论阶段性计划,并每周跟进我的完成度。这样就会让我对自己有一个定期的被动总结,每次完成任务后也很有成就感,时常会感觉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申请过程中的一些tips
1.在选校时子墨姐鼓励我给自己多留一些机会。结合我的意愿与子墨姐的建议,我们对选校名单不断调整,最终敲定了以生统为主,统计、DS为辅的申请战略。我建议大家在申请时可以暂时先放下主观因素,毕竟多一个offer多一个选择。
2.在申请提交之后一定一定要随时查看邮箱和官网,毕竟很有可能会因为系统bug出现一些小插曲,例如语言成绩送分没送到,或者其他材料出现什么意外等,这时候要记得随时与自己的培训师保持沟通、寻求帮助。
3.等待offer的两个月是很焦虑的,我将邮箱的提示音设成最大,没事就拿起来查看。为了录取有更多的了解,我会经常去微博、一亩三分地、gradcafe等地方搜索一些录取信息,对审核材料、发offer的时间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会去看看前几届学生的去向和看法。
最终选择
不得不说我收到的offer都各有优势,没有哪一个明显优于其他。所以在选校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打听就业、读博等信息,一度无法与家人的意愿达成一致。
又因为听闻生物统计学一般都需要博士学历才好就业,所以一时间对读博形成了一种执念,对转博友好的密歇根大学也十分难以舍弃。后来听取了许多行业内前辈的建议,又跟一些正在读博的学长学姐聊了一下,才慢慢明白:读博从来都不该是找工作的筹码。
经过仔细思考之后,我明确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要当我做出读博这个决定时是出于真正的热爱,我想要更多的时间来认清自己、摸索未来的道路,如果有可能我还想要硕士、博士分别在不同院校甚至国家学习。
妈妈一直都期待我能够成为一个“用感性生活,用理性思考”的人,而yale不但能够满足我对学生去向多元化的需求,还能让我在学理的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避免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
当我真正放下对读博的执念,就有了这张通往yale的机票,也有了题目中“等待随便哪种未来”的自在。
世毕盟对我的帮助
一开始是一位我很信任的同学向我推荐了世毕盟,后面接触了一下就决定签约川渝分部。签约之后世毕盟迅速为我组了一个小团队,培训师是ZM小姐姐,mentor是我同专业在密歇根读博的小哥哥。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电话会议,并确定了后面需要进行的步骤。也正是因为有培训师和mentor的陪伴与指导,我才能讯速地开始自己的科研道路,并且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学术产出。在科研的进行过程中,子墨姐会随时提醒我记得与老师进行每周汇报,并且在我每次灰心的时候鼓励我。
在申请中,我和ZM姐都会约在晚上进行集中申请,沟通也十分频繁。前期每当我遇到问题,我几乎都不过脑子就会直接去找ZM姐求助,她也会马上找出时间查看,在进行一些材料准备的时候也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而后期申请结束后,每当材料出现问题,她都会迅速发邮件联系学校并积极解决。我们还在线下面基,ZM姐还请我吃了饭哈哈哈。
回想这一路的申请历程,我始终是惴惴不安的。因为家人都不熟悉申请的过程,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了解信息再与培训师沟通,也幸好我有一个靠谱的团队,才能将我这个“留学菜鸟”一步步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晋级新手”。
写给最后
有一段话想对未来的自己说:
如果你认为付出努力就有回报,那么请记住这不是你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还有环境促成的作用。你现在之所以会认为付出就有回报,那是因为你一直以来面临的环境都是有人鼓励你,推着你向前,拉着你的手,肯定你的点滴进步。这世上,还有着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的人;想努力也无法努力的人;太过拼命而身心都垮掉了的人;还有想好好努力,但一想到“反正轮不到我”“我这种人肯定不行”就打退堂鼓的人。所以,请不要把所有的努力都用于追逐个人的胜利,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把这些能力用来帮助他们。然后不要逞强,而是承认自己的脆弱,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