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东方人物风格浅谈(三)从夜雀看东方、中国、与日本

2020-01-17 11:30 作者:迪蒙Daemon  | 我要投稿

前言:

这是我的一篇专栏下的评论区里一位朋友对于永夜抄与妖妖梦整体风格的看法。

确实如此,妖妖梦从第一首曲子《無何有の郷》开始,就呈现出了一股和风气息浓重的雪国景象。

和ZUN所说的一样

就像曲名(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所写的那样,给人一种未经开发的自然之感。


当然了,游戏本身当时的技术力不足导致游戏背景是贴图,所以也确实看不出来什么的样子。

但是却与音乐风格异常的吻合呢。

正因为这一点,我当时在评论区回复时,也表现出了完全的同意。

但到了现在要去写《永夜抄》一作的时候,我也有了些新的想法

永夜抄确实是中国风的,但是也就是和其他作相比有明显的中国风,而且这中国风的表达方式,其实也充满着日本式的感觉。

正文:

永夜抄的整体氛围是什么?

几乎凝滞了的永夜,没有边界的竹海林原,皎洁平静却散发着不详与反常的皓月,蓬莱的仙亭,不死的丽人。

有一说一,至少永夜抄一上来的感觉比妖妖梦要更明确,更具象化,更有目标性一点。

如果都用看景色来比喻的话

永夜抄就像是: 独自一人趁着月色爬到山坡的树丛中采药时,看到两边是极高的竹子,一条道路从脚下绵延到竹林深处,但是周围还是有灯火,而且月光也是皎洁如昼的,以至于竹林没有想象的那么黑暗。

而妖妖梦就像是你坐在一列慢速列车里:无论你的视角是在车窗旁望向窗外的乘客,还是驾驶室里的列车长,还是说你就是火车本身,在火车上偏后斜45°的高度看着火车。 视觉对象不同,但你们看到的情景都是类似的:除了列车之外,就是白雾与雪毯。   下雪是肯定的,但是是雾雪,雾比雪要大得多,以至于只能看到距离车窗最近的雪花飘落。

明明是黑夜的却没有那么昏暗,看似是白天的却也没那么清晰。


直白的是这么说:

我可以把鸟目不可及的竹林全都看做永远亭的势力,可整个幻想乡都在下雪,那又能归结为谁的势力呢?  蕾蒂的么?(

说到了烘托夜晚氛围的森林,静物中有月,竹,树等等,在静物的使用上,东西方的同志们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因为确实静物也就这么一点。顶多是感情色彩和表达方式是不太相同。

但是说到了动物,看起来能够有共同之处的,也就只有萤火虫了。

萤火虫还不仅限于树林,只要是个平静的夜晚,那就可以用萤火虫

毕竟萤火虫哪里都有,这个无需多讲,稍微对于文学景色意象敏感一点的人就能感觉出来

id:49652764

而鸟类么...

如果仅仅凭借我们从小到大的印象,不掺杂各种文化影响的话,其实最能烘托夜晚森林气氛的

是猫头鹰

当然了猫头鹰本身在中国文化中也经常在夜晚出现(夜猫子),但假如我们想要写的更美一点,更有中国味道一些,那就不能是猫头鹰,毕竟在民间传统思想中,猫头鹰的形象不咋地。

我们可以上网查一下,

除了小谜语类的诗句外,就找不到古体诗了,

我个人感觉原因:首先,他不吉祥是肯定的,即使商朝那会是吉鸟,那也没用。 人们普遍不喜欢他也没办法。  

第二个,猫头鹰...首先他不好写进诗里,三个字无论是五言或七言他都进不去,,关键名字还土;鸮的话,虽然诗中有用的,,但是大多数不是用来渲染黑夜的,,  

自从两千年前庄老先生给哥们惠子讲了个凤凰与鸱的故事,(当然了鸱是指一类猛禽,当中有猫头鹰的含义)

古人们就对于迫害猫头鹰,来显示出凤凰的高级这件事上乐此不疲,

“哇!是凤凰awsl;哇!是猫头鹰,你币没了”

古人怕不是个个都是pua自学成才(^^;

猫头鹰:我太难了

所以我们爱用什么鸟?

说典故的话有杜鹃鸟,就是子规,子规山林中啼月,杜鹃啼血。

但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还得有乌鸦

月落乌啼霜满天

说歌声婉转还得有夜莺,

秋风飘到黄昏后,夜莺呦呦入梦来

 这夜莺不光中国人喜欢,西欧人也喜欢,北欧人也喜欢

西欧的济慈就喜欢,写了《夜莺颂》,北欧的安徒生自个喜欢,然后写了一个中国皇帝喜欢夜莺的童话故事(^^;   。


id:10648930

夜雀? 夜雀是个什么东西??

没错除了ZUN之外当年根本就没有人想到过用夜雀来烘托夜晚树林的气氛,,

“夜莺多美啊!,杜鹃多美啊!”这就是一般想法

所以这就不能归纳为传统地区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指东方Project文化)

而是东方文化的独特美学,

东方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幻想,

幻想来源于什么? 童心,

童祭 神 主 快 乐 曲

神主把童祭作为自己的主题曲的目的,肯定不是吃小孩。

而是一直要有童心

而zun绘虽然说看着没有同人画师好看,没有少女感,但是却很亲近,也是东方's童心的体现,

东方的童心与一般的童心都不是一个意思

以前的人们怎么表达童心?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很生动形象,确实就是那个年岁小孩的举动。但是不亲切,而且也没有写出来真正的童心。

更像是一种:小孩子就是这样子的,循规蹈矩

而且童心也并不是一种自由的方式,而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

这是一种格式,一种模式:小孩子的童心来源于天真,来源于年岁小。

这是那个社会,对于童心的定义,我们没法说什么。

而当长大了,童心便也就消失了,而且他们所描写的童心,其实存在的意义也仅仅是供人们会意一笑,

这不是童心,这是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行为。

我很喜欢《華鸟风月》的歌词,尤其是最喜欢这一句

我感觉这差不多是我看到过的,抛去辞藻美感不谈,最有东方感觉,东方味道的歌词。

童心应该其实就是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内心所具备的幻想,也就是对待所有事物的态度。

毕竟成熟与堕落只差一线之隔

这是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的,幻想既是童心。

东方系列作品的持续性长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提出来了全新的美学角度,而这种美学角度,又正好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一种思想、文化与态度。

所以为什么就不能够和前人不同,不弄猫头鹰 夜莺 杜鹃

就弄符合整体气息的,

麻雀怎么了?夜雀怎么了? 小碎骨她不可爱么?

如果说小碎骨本身的选材是有着东方独特风格的,

夜雀大排档的二设,就有着浓浓的日本特色。

那么怎么能从个大排档就能看出来日本特色,那我们中国的特色在哪里呢?

这种特色指的不是设身处地的去吃,(当然如果你去吃可以叫上我)

指的是表达形式,表现形式,以及效果。

我们在这种夜市类艺术作品中,我现在想说的是两部作品:《深夜食堂中国版》《人生一串》

我们的弊病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其实也是专科生,我们专的,是通过庞大的文化体系,来表现出来同样庞大的各个阶层的生活情节。所以人生一串中的烟火气写的就很足。

但是现在有了新课题,让我们来演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有一家深夜开放,白天休息的居酒屋,或者说小饭屋。

只要是老板会做的,就都能点餐。食材不是金贵的身子,酒也不是琼浆玉酿。

但是摆出来绝对整齐,看起来绝对可爱。

黑社会大佬没有在小屋里耍混

同性恋没有在小屋里被痛斥

有钱人没有在小屋里摆阔。

贫穷人没有在小屋里酸人。

他们会交换饭食,谈吐一天的经历,聊聊前半生的阅历。

 老板做饭不急不慢,沉默寡言,略有所思,每一天都会听到某一个客人的往事,但他也从来没有和别人里,甚至没有放在心上。

这是富有浪漫色彩,人文情节的作品。

而不是一个美食节目,目的是让观众们看着屏幕里的吃食然后下米饭

中国的情感,往往都太过于弘大,这和我们的国情有关,因为我们确实是一个大国。

各种大国

但是,“大国”也绝对不是一个无法表现小的好的说辞。

维护自己的时候总爱说“小国想演大的还没有呢!”

确实,小演不了大,是自身条件缺失的无力,

那大演不了小,又何妨不是一种悲哀呢?

我们在展现出人情味的时候,总是在应该浪漫的地方玩现实,在现实的地方玩浪漫。

如果说是像《舌尖》《人生一串》那样子的纪录片,有旁白很好,这是我们的长处。

但是《深夜食堂》中将老板的原冷漠形象转变为热忱,还能冠以“人情味“我觉得是极端谔谔的行为。

如果说古代物语值得就是记叙文,那我可以说现代物语就是现实感情文。

老板是摄像头,拍摄这些人的变化。

中国总喜欢来玩导向性,这种作品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导向性的。

我们看的就是没有内心活动,没有旁白,仅仅是以事物去体验情感,而不是加以渲染与修饰。

没有了渲染与修饰,才是真正的情感的体现,真正情感的体现,不就是物哀美,也就是真善美么?

正因为老板沉默寡言,所以他偶尔的一两句话才更有味道,再加上他的人设外貌,才会使剧情更有意思。

没有旁白,也许也违背了当初80年代大院里坐在一起看电视叽叽喳喳的热闹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看这种类文艺片确实也感觉不好。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已经走到了深夜食堂,而主流艺术还是大锅饭。


id:69644346

所以ZUN在增加人情味上给小碎骨添加了夜店老板娘的这一角色,看着也挺自然的,也就是因为这样,大排档的二次创作,就有了深夜雀食堂这样的作品,幻想万华镜中也有着类似的片段

 

幻想万华镜

所以说,有时候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不是也是很有趣的么?




这篇专栏是为了《你为什么喜欢东方角色》专栏系列所服务,属于我个人主观上的对于角色设定,二设而产生的想法与思考,同时希望不要给我扣上奇怪的帽子,我所讲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并没有任何贬低的含义,只是在客观的对比下得到的不同文化的表达形式的长处与短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人们对于这些细节的想法与思考可以得到认同,延伸与拓展。看能不能从细节上增加作品的整体美感。


东方人物风格浅谈(三)从夜雀看东方、中国、与日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