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合作”的芬兰(二)芬兰为何能在冬季战争中表现出色?

2020-12-19 10:43 作者:nightmirr  | 我要投稿

主要内容:

芬兰的“天时、地利、人和”;钢铁洪流和步兵武器的离奇碰撞;曼纳海姆防线的实际作用。

作为军迷圈中一个比较常用的梗,苏芬战争素以“会说话的雪”、“白色死神”一类闻名,以至于提到这些词就很可能想到它。应当说苏芬战争(或者说特指冬季战争)的芬兰素被人冠以强悍的小国,战斗力也被引为德军同盟的翘楚。但仅仅以芬军战斗力强悍,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以极少胜极多并不是唯一的理由。本篇我们来稍微探讨下这个问题。

传统的胜因一般看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笔者也沿用一样的方式来分析。

苏芬战争

首先来说是战争的爆发时间:11月-3月,不用多说,这是冬季,意味着低温环境作战,毫无疑问的,即使在战斗最激烈的卡累利阿地峡区域(也基本是作战的南端),气温也远远低于了常规作战的要求,是正儿八经的雪地战,需要的是耐寒善战的雪地部队或至少山地部队。

芬兰出色的地方在于,其参战的部队本身就是来自高寒区域,省去了很多雪地训练的问题,即使作战仍需要磨练,其在“白色荒漠”上完全可以适应,因寒冷造成的战斗减员会显著减少,这里面提及一种芬军使用的雪地帐篷,便携,且有小型取暖器,此类帐篷使得芬军得以躲过寒夜,毕竟芬军也不是铁打的,譬如第8猎兵营,在一次穿插袭击苏军的过程中出于隐蔽行军的需要没有携带帐篷,最终冻伤员规模大于死伤人数(冻伤十余人,可能也有冻死的,但死伤不过数人)。然而,相较于非常缺乏冬季作战装备的苏军来说,芬军的条件好的很。

爆发的这一时间为芬兰提供了最基本的便利。而芬兰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硬件支援——滑雪部队。此类部队一般都应当经过长期训练(以德国为例)组建。而这一点就苏联而言并不占俏——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滑雪部队,或者说在当时并不十分重视此类部队的组建,即使组建了,全部投放到苏芬战场恐怕他们也会认为没必要。相对的,芬兰本身不少部队就具有滑雪行军的能力,机动性强。而苏军大部分虽然有机械化加持,步兵仍然是徒步前进。

尤为可贵的是,苏芬战争爆发的时间使得这一区域白昼极其短暂,这样一来,苏军只有为数不多的时间能全视野推进,芬军则由于良好的装束隐蔽性和对当地道路的熟悉,在夜晚加持下频频出击,使得苏军推进缓慢。

加重苏军劣势的还有两个方面:部队选用和实际情况。其投入的部队有部分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其中有一些甚至是库班的哥萨克人——从他们称呼雪原为“白色荒漠”就不难看出来这应该不是哥萨克驰骋的地方,至少不是这个季节。这样一来,苏军的优势也没能全部发挥。

而实际情况更是恶化了这一问题:芬兰在圣诞节前还保持着常态气温,但到了新年、1月时忽然降到了远低于芬兰1月年均温(一般平均不低于-15度,注意是全国平均)的零下20-30度,而这可是在南面的赫尔辛基(-33度)!战场降温情况可想而知。

总的来说,从天时这一方面上,苏军就已经丢了不少优势。

而苏军面临的噩梦般的问题并不止步于此:地利也是个大问题。作战地域中,卡累利阿地峡一带的公路网比较发达,然而这对于装备不少重装备的苏军来说仍然困难重重,在某些区域一个师拉出了数十公里的车队,而芬兰人完全可以袭击任何一段。

当年德军入侵苏联时,曾经被苏联境内糟糕的道路情况头痛不已,而在芬兰,甚至连条件比较好的土路和石质道路都没有,大部分甚至是原始道路和踩出来的小径。虽然交通线稠密,但是很明显不是机械化或闪击战的料了。苏军投入了大量的坦克,但是面对芬兰南部的湖沼、冰面和森林的一片白茫茫,这也是一种变相自杀——芬军的装束很利于隐藏自身。这本身就为反坦克提供了有效的掩护,而苏军常用的T-26、BT等装甲又比较薄,这又让芬兰人有了抵近射击击毁的机会,结果是苏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战场活像个钢铁坟场(官方计损伤611辆,苏联将军报告汇计316辆被摧毁,3543车次被击伤(也许有同一坦克再战再伤的情况),芬军估计击毁1000辆)

苏芬战争

另外想想,芬军有雪橇加持,在雪地上如履平地。可苏军需要徒步行军啊......不知道大家有没在雪地上走过,那种深雪,保证走不快。

可以说,地利如一双钳子,夹住了苏军前进的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芬兰有一条相对成型的防线,就能将缓慢推进的苏军阻挡,而恰巧的是曼纳海姆防线大体上覆盖了这个区域,虽然并非什么强大的堡垒(最大的也不过才能容纳40人,有的地方还是木栅栏工事),但在此等天时地利下已经足足够够了。

接下来就是人和了。苏芬两军在前期准备上差异很大。一般如果要作战,早早就要贯彻作战部署,至少派遣先遣部队到待定区域探路。但苏军准备是比较仓促的,从中欧等区域抽调部队来作战,而这些部队尚未适应多久就投入了战场。芬兰的部队虽然野战部队有限,迅速动员后也难说多够用,但苏军有个劣势:传统的进攻方式。这在后来的苏德战场上也能看出来,前期的苏联的作战方式大多僵化呆板,仍然弱于德军的技战术水平。不可否认这和大清洗有关,但苏军本身也的确表现出了欠缺联合作战经验的情况,这是大清洗给不了的。

此种传统进攻方式,密集,火力强但是烧人,可以参考《勒热夫》那部电影中的苏军一开始的队形,差不了多少。芬军一方面有事先构筑的战壕,另一方面炮兵也进行事先的标定和侦查,结果苏军一进攻往往就遭到精准打击,冰面雪地上留下无数尸体和烧毁的坦克,进攻往往功败垂成。本来苏军就欠缺组织,一出事没头苍蝇一样的混乱就很容易被收割,更不要说苏军那明显的衣服颜色了,简直是雪地上的活靶子。

这样一来,芬兰的新兵很快也会得到训练,前期苏军的无谓伤亡让芬军得到了训练,后期作战时苏军也就更会困难重重,撞击更坚实的铜墙铁壁。而苏军本身协同也不好,据某重装甲部队的苏军老兵回忆,突破了芬兰的防线,20分钟步兵也没跟上来,最后不该没也还是没了。一些瞎指挥的将领,在错误的地点决定渡河,结果浮桥被冲走,可为了不被惩处,向上报告先头部队已经渡河。苏军内部存在矛盾,参加东波兰战役的老将和其他将领之间自成二派,相互批评,最后在作战上耽误了很久。大家都想立功,最后也就都没立功。伤亡百万、伏尸千里,如此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芬兰有其出众的战术,在于能够穿插包围。这是芬兰歼灭很多苏军步兵师的方法。比较讽刺的,苏军本来才是要闪击的一方,结果却被芬兰闪击包围,滑雪部队快速穿插,切断公路,苏军整师被包围,缺乏补给,反攻无力,冻死冻伤不在少数,而芬兰的小股突击队又向其中渗透,突袭指挥部、重武器阵地等区域,结果是本该处于下风的芬军往往打的苏军一路溃逃。在某些区域,比如拉多加,被围的苏军能够就地死守,这种情况下,小股突击队使用的最频繁,但是在卡累利阿地峡集结的苏军抵抗更烂,往往被围后就很容易出现崩溃。

苏芬战争

芬军装备的索米冲锋枪,非常利于突击——近战时几支步枪往往远逊于冲锋枪,而在阵地战时,芬军也能依靠此冲锋枪消灭楔进阵地的苏军小股部队,如果把冲锋放近了打,更是堪比机枪,苏军的步枪兵在此种情况下几乎是送死。比苏军更高的冲锋枪装备率和炮兵标定使得芬兰使能击败规模宏大的步兵冲锋,更使得他们能直接反击消灭苏军。

当然,苏军装甲部队造成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芬军反坦克部队的伤亡率高达70%(数据不统一),仅仅依靠莫洛托夫鸡尾酒只能对付轻坦,SMK这样的重坦往往更为吃力,但是因为有能力抵近射击和处理,还有反击中缴获的武器,芬军往往能够解决他们,虽然伤亡颇大。即使如此,在缺乏协同的情况下,苏军只是不断地把人力丢进前线补充损失,这样一来,对部队的无谓消耗就很大了。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奥匈帝国,以庞大的作战部队入侵塞尔维亚,打了几个胜仗,最终却还是被赶了出去。奥匈帝国不断下滑,最终在战争中毁灭。苏联却能够吸取教训,并且在积极作战、全民一致、作战经验的积累的支持,广阔的战略腹地的加持和积极的支援下击败了德国侵略者,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可以说,苏芬冬季战争中,苏军是拿着极度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打仗的,如果苏军真的能在合适的时间派出合适的部队,战果如何犹未可知,至少不会付出如此大的损失,统帅部的轻视和对作战条件的罔顾,浪费了大量的苏联人力,让苏联交了一笔极其大的学费。而芬兰不仅有优秀的指挥、合适的部队和良好的组织,还善于利用各种战术。这也是为什么芬兰能一战崛起的原因,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小国往往能上的课更多。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他们不想死,所以他们就想尽办法地活。”以此概括冬季战争的芬军,绝不为过。

对于本篇的观点持何意见?


二战:“合作”的芬兰(二)芬兰为何能在冬季战争中表现出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