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台湾侠坛点将录——“一剑惊虹”卧龙生

2023-04-08 13:31 作者:十年悟空  | 我要投稿

文/叶洪生

众所周知,卧龙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各方公认的台湾武侠泰斗。

他几乎同时以《风尘侠隐》和《惊虹一剑震江湖》(1957 年)二书发迹,继则以《飞燕惊龙》(1958 年)、《玉钗盟》(1960年)二书成就大名。

而与司马翎、诸葛青云并称“台湾三剑客”,享誉30 年之久。

其中尤以《飞燕惊龙》开创了一代武侠新风,影响独大!

从而奠定了他在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位曾经叱咤风云、不可忽视的著名通俗文学作家。

卧龙生,本名牛鹤亭(1930—1997 年),河南镇平人。

据其自云,他出身于小商贾之家,从小嗜《三国》、《水浒》、《红楼》等古典小说及《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武侠先驱作品。

对于所谓“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及朱贞木)皆所爱重,尤喜朱贞木小说的笔法、布局,乃建立了他的武侠审美观。

高中肄业之后,他加入青年军,转战各地。

1948年赴南京考上由孙立人将军主持的军官训练班,旋即随军来台,从少尉排长做到上尉政工指导员,从事部队文宣工作。

此时开始接触到西方翻译小说,如《金银岛》、《侠隐记》、《基督山恩仇记》等,皆为西洋传奇名著,咸以故事曲折离奇取胜。

1956年因受到“孙立人事件”牵累,提前自军中退伍。

一时百无聊赖,生计艰难,为了糊口,曾干过三个月的三轮车夫,境遇至惨。

后得友人童昌哲(即伴霞楼主,时任《成功晚报》副刊编辑)鼓励,始尝试走武侠创作之路。

(按:以上为1996年12月卧龙生病中接受笔者专访所述,与坊间传闻略有出入。)

  牛氏祖居南阳卧龙岗,当地有一所“卧龙书院”,乃特为纪念三国时代蜀汉大政治家诸葛亮所建。

牛鹤亭青少年曾在卧龙书院求学,因取“卧龙生”(意为卧龙书院学生)为笔名,于1957 年春,在台南《成功晚报》发表武侠长篇处女作《风尘侠隐》。

旋又于台中《民声日报》发表连载小说《惊虹一剑震江湖》,皆获得好评。

惟此二部初试啼声之作,均因病辍笔,后由台中《武侠小说旬刊》接载,陆续交玉书出版社结集印行。

 但问题来了,据卧龙生的说法,当时《风尘侠隐》出到第10 集75 章,尚未结束,而《惊虹一剑震江湖》则出到正7 集、续6 集,已经完稿(即主人公俞剑英因情债而跳下悬崖殒身,以悲剧收场)。

奈何作者忽遭车祸,不能续笔,玉书出版社发行人黄玉书以利薮所在,乃请人代笔一续再续。

由是文情杂沓不堪,遂成漫患之局,不可收拾矣。

这宗公案姑不论孰是孰非,真相如何,但其的确首开台湾武侠小说代笔伪续之恶例,则为不争的事实。

嗣后卧龙生作品每多虎头蛇尾,或任令“挂名”伪书泛滥成灾,当与作者不自重令誉有关,委实难辞其咎。

1958 年夏,卧龙生应《大华晚报》之邀,发表武侠长篇连载小说《飞燕惊龙》,一时名声大噪,取代了郎红浣在该报“一枝独秀”的特殊地位。

此书首倡“武林九大门派”及“江湖大一统”之说,当早于金庸《笑傲江湖》(1967年)9年以上。

流风所及,台、港武侠作家无不有样学样。

所谓“武林九大门派”、“武林盟主”、“武林霸业”云云,竟成为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术语了。

也许是因笔者有“历史癖”,故而对武侠作家的生平经历、创作动机、人文素养以及小说人物、故事乃至“武艺美学”的原创力皆饶有兴趣。

据卧龙生老友胡正群(前《大华晚报》副刊主编)的说法,卧龙生由于青年从军而失学,故起初文笔并不好,仅只通顺而已,且常有笔误,而全靠编者加以修改、润饰,始能发排付梓。

但卧龙生的学习能力颇强,又富于想像力,善说故事,所以其全盛期的武侠名著如《飞燕惊龙》(1958 年)、《铁笛神剑》(1959 年)、《玉钗盟》(1960 年)、《天香飚》(1961 年)、《无名箫》(1961年)、《绛雪玄霜》(1963 年)等书,可读性均很高,足以引人入胜。

这些作品多先经过台湾各大报副刊连载,再结集印行,故其影响力日益广大。

尤其是《玉钗盟》在《中央日报》(当年号称“岛内第一大报”)连载期间,更是万众争睹,洛阳纸贵!

几乎到了无人不谈少侠徐元平、“神州一君”易天行、紫衣女萧姹姹的地步。

这固然是因卧龙生博采众长,自学成材,将“争霸武林”的小说主题发挥至极处,乃能纵横捭阖,扣人心弦,又何尝不可说是由于当时人心苦闷,社会需求孔殷,方有以至之。

是故60 年代初,当卧龙生首次应邀访港时,金庸设宴把臂论武侠,即有“天下英雄惟君与操耳”之喻(借卧龙生语)。

后来金庸《天龙八部》(1963 年)写武学女博士王语嫣、《笑傲江湖》(1967 年)写“君子剑”岳不群便分别脱胎于卧龙生《玉钗盟》的紫衣女萧姹姹与“神州一君”易天行的人物原型。

但凡老读者一望即知,无须饶舌。

据悉,在卧龙生成为“飞龙在天”的黄金时代(即六十年代),每月写稿总收入已高达5 万元新台币,相当于一个高级公务员十倍以上的月薪。

而他每写一种小说稿,至少拷贝六七份——除在台湾报章上连载外,更分寄香港及东南亚华文报刊。

换言之,他只要写一份稿子,即可赚上六七倍的报酬。

可谓一劳多得,收入极丰,令人羡煞!

正因如此走运多金,卧龙生乃开始不务正业。

先是由于各方稿约太多,难以应付,遂央托新秀易容代笔续完《天香飚》、《素手劫》等书,继而用“拖”字诀,在报刊连载小说中闲扯淡!

如《金剑雕翎》一写四年(《自立晚报》1964 年元月至1968 年11月),长达96 集之多,打破历来武侠小说出版纪录,即为显例。

后来干脆只动笔开一个头,即任令出版商“挂名”找人续写下去,便不堪闻问了。

那么究竟卧龙生“脱贫致富”之后在干些什么呢?

原来他除忙着和台港电影公司或电视台接洽改编拍摄《飞燕惊龙》、《玉钗盟》等武侠电影及连续剧的制作权外,又想投资做生意,赚大钱!

据其老友牛哥回忆,当时举凡天上飞的(航空公司)、海上漂的(渔船)、地上种的(果园)、路上走的(柏油马路)、头上戴的(假发)、桌上吃的(鹌鹑皮蛋)等等,不下十余种之杂。

却因经营不善,被人连哄带骗,皆败个精光。从此卧龙生发财梦醒,只得重拾旧业,但已时不我予了。

(详见牛哥《卧龙生坎坷江湖行》,原载于1990年12月17日《中国时报》副刊)

 1979 年卧龙生到中华电视台出任连续剧制作人,自编自写《江南游》、《洛城儿女》、《谍海奇花》及《长江一条龙》等剧,前后达八年之久,方正式退休。

当其盛时,以花天酒地与豪赌倾家,迨至晚年,又为心脏病及糖尿病所苦,卒因此而亡故。抚今思昔,宁不慨然!

卧龙生自承,其一生总共写了38 部武侠小说(伪赝品当数倍于此),虽乏真才实学,却得贵人相助,终以传统派通俗趣味取胜,因而名震一代,堪称“武侠传奇”。

特别是他目击身经世变,有切肤之痛,故早年即将20 世纪最值得争议而为人诟病的“集体主义”及“政治图腾”意识化入武侠小说《玉钗盟》之中。

较之金庸式“争天下第一”的个人英雄主义创作取向,卧龙生则不但力求突破,更发展到江湖野心家企图纠合集团之力“争霸武林”,以遂其“定于一尊”的迷梦,且加以反讽,挞伐,当更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值得吾人省思。

至于文笔优劣,犹为余事了。


附录

卧龙生武侠小说一览表

01.《风尘侠隐》(黄玉书代笔续完)

02.《惊虹一剑震江湖》(由“吾爱红”代笔续多集)

03.《飞燕惊龙》(1959)

04.《铁笛神剑》(1959)

05.《玉钗盟》(1960)

06.《天香飙》(1961部分由易容代笔)

07.《无名箫》(1961)

08.《绛雪玄霜》(1963)

09.《素手劫》(1963,后半部由易容代笔)

10.《天涯侠侣》(1963)

11.《天剑绝刀》(1964)

12.《金剑雕翎》(1964)

13.《风雨燕归来》(1965,《飞燕惊龙》后传)

14.《还情剑》(1967)

15.《飘花令》(1967)

16.《双凤旗》(1968)

17.《天鹤谱》(1968,大部分由宇文瑶玑、沙宜瑞代笔)

18.《指剑为媒》(1968,大部分由宇文瑶玑代笔)

19.《翠袖玉环》(1969)

20.《铁剑玉佩》(1969大部分由朱羽代笔)

21.《镖旗》(1969)

22.《血剑丹心》(1970)

23.《神州豪侠传》(1970)

24.《寒梅傲霜》(1970,大部分由朱羽、宇文瑶玑代笔)

25.《玉手点将录》(1971)

26.《金凤剪》(1972)

27.《飞铃》(1972)

28.《八荒飞龙记》(1972)

29.《无形剑》(1973)

30.《金笔点龙记》(1973)

31.《烟锁江湖》(1975,后半部由箫瑟代笔完成)

32.《摇花放鹰传》(1975)

33.《花凤》(1975)

34.《春秋笔》(1975)

35.《幽灵四艳》(1976)

36.《剑无痕》(1977)

37.《天龙甲》(1978)

38.《黑白剑》(1979,箫瑟等人代笔完成)

39.《飞花逐月》(1984)

40.《剑气洞彻九重天》(1989)

41.《新仙鹤神针》(《飞燕惊龙》改写本)

42.《袁紫烟》(1989)

43.《九龙玉佩》(1990)

44.《王妃之死》(1991)

45.《玉掌青苗》(1991)

46.《一代天骄》(1994)




台湾侠坛点将录——“一剑惊虹”卧龙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