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聚焦人际互动的咨询||《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阅读笔记1

2023-07-25 10:3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一)人际过程取向的咨询

咨询关系和工作同盟是咨询有效性的核心因素。来访者前来咨询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人际互动模式有关。因此,咨询一方面需要辨识并帮助来访者觉察其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还未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体验。

人际过程取向是整合性的,各种理论取向的咨询师均可以运用。人际过程取向强调为来访者提供与咨询师互动的修复性体验。很多来访者曾遭受重大的发展性创伤,其经验中缺乏安全感、被保护、边界和可预测性。为了应对成长的挑战和未被满足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广泛地运用各种有问题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僵化地应对,顺从或讨好。人际过程取向适合这类来访者。

(二)人际过程取向的理论背景

1.人际焦点

20世纪40年代,沙利文首先将人际焦点引入到了心理治疗当中。沙利文认为,“人格”是可以被视为刃为了应对环境发展起来的人际策略,个体会通过它避免或减少焦虑、避免不被认可,维持自尊。孩子在和父母的重复互动中形成自己的人格(人际策略)。这些人际策略虽是在早期的亲子关系中起着重要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往往也会延续到个体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这也使得个体在情境变化后仍使用旧有的预期与经验重复令人受伤的、焦虑的人际互动。

2.客体关系与依恋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是指人,更确切地说是重要照顾者在个体心里的表征(象征)。在重要的早期关系中,孩子将互动关系内化为心理表征进而指导之后与他人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依恋理论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拓展,进一步描述早期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回应。当父母准确理解孩子的情感信号并一致地回应孩子(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做到“够好”),孩子就会对这种依恋联结产生安全感,持续内化父母的情感支持与回应,对自己持有同样稳定或可依赖的感觉。这些形成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够在内心形成“重要他人是具有情感回应性”的心理表征,让他们能在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也能渐渐学会自我照顾,让自己成为自己自尊的来源,也能在需要时有效地寻求适当的帮助或支持。

如果父母没有准确理解孩子的信号,或没有听到、没有回应孩子的互动需要、痛苦,孩子就会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1)父母持续忽视、不理会、拒绝回应孩子的痛苦,孩子会感到不安全进而形成回避型依恋。孩子学习到反依赖,使用虚假的“独立”(“我不需要他人”)应对父母的不回应。他们长大后会难以触碰或表达自己的情绪。

(2)父母的回应不一致(有时候给孩子回应有时候不给),孩子会形成矛盾型依恋。孩子难以确定自己在有需要时父母是否会回应自己,慢慢形成黏人、渴望亲密但又经常担忧和害怕“被抛弃”的亲密互动风格。

(3)父母若常常虐待或做出一些让孩子困惑或恐惧、受伤的行为,孩子无法形成有序的依恋模式或应对风格,便是紊乱型(混乱型)依恋。依恋对象有时会给他们安抚,有时候又会伤害他们。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些孩子会以隔离或分裂的方式将父母“坏的”部分分离出去并内化,只留下“好的”(有爱的或有回应性的)部分,以维持与父母的联结。此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那个“坏的”人,只有自己变得更好父母才会爱自己。如一些遭受虐待的孩子尽管因反复被打而感到害怕,仍会理想化父母为施虐的父母辩护。他们产生扭曲的自我责备、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爸爸打我是因为我对弟弟不好)以处理依恋的困境。这样的成人来访者一旦试图摆脱内化的“坏的”客体,如终止一段与控制/妒忌的伴侣的问题关系,就会让他们触发对被抛弃、无助和不被需要的恐惧。

综上,客体关系和依恋理论都认为,建立和维持与重要他人(父母或照顾者)的情感联结是孩子的原始动力。而生命中最大的冲突则是与这些依恋对象的基本依恋联结受到威胁或联结破裂,如分离或被抛弃。

3.认知行为治疗理论

很多适应不良的图式是早年形成的。图式是个体用来解释、分类与评估经验的固定的或模式化的方式。当信息组织和事件解释过程中出现持续的选择性偏差(图式偏差),个体就会表现出典型的错误认知、扭曲态度、没有根据的假设和不切实际的目标、预期。

在早年,孩子与照顾者之间的互动会形成信念和预期,它们并能够契合当时的家庭关系,但在个体长大后若被过度类化,则可能情感上塑造出适应不良的图式。这些图式会被个体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个体也会为了维持图式而扭曲信息,如放大那些支持图式的信息,贬低或否认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譬如,具有“羞耻”图式的人只关注伴侣对他的抱怨而很少注意到伴侣对他的夸奖。而且具有“羞耻”图式的人可能倾向于选择一个让自己能够反复证实“我不好”“我没有用”这些自我认知的人做自己的伴侣。

当这些图式在咨询中出现时,来访者常常对咨询师进行有强烈情感的回应,此时便是讨论与改变的重要契机,它能够让来访者学习到,至少在有些时候,他们与他人(咨询师)形成的关系可以是和以前不一样的

4.家庭治疗

(1)家庭经验

家庭里的互动是个体对亲密关系最初的经验,家庭里的模式也是对个体影响最为持久的。在家庭的日常生活里,同一类型的具有情感影响力的互动被反复了很多次。一位因抑郁、嫉妒或竞争心而很难对孩子的成功经验予以积极回应的照顾者,很可能会在孩子向其展示好成绩、交到好朋友、赢得某个比赛时忽视孩子或转移话题,无法给孩子需要的肯定。当这种模式持续十几年,孩子长大后,会在工作升职感到喜悦、完成某个项目感到开心或被他人称赞觉得有价值时感到内心冲突。实际上,重复的家庭互动模式(持续的紧张性创伤)对问题的影响远大于那些单独的短暂的冲击性创伤。咨询师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学习倾听来访者日常互动中的模式与主题。

家庭里的重复性互动还会因为强烈的情感而放大其影响。依恋对象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生存支柱,和依恋对象的互动因之而具有高度的情感负荷。孩子希望在成功时获得照顾者的赞许,会因为和习惯否定他们的照顾者接触而感到焦虑挫败。

总之,家庭互动模式可能让人感受到受伤,也可能让人受到鼓励,或是二者皆有。我们内化家庭互动、角色和关系,从原生家庭里习得与他人有关的自我感,基于此感知社会。家庭经验对个人伴侣和事业的选择会产生极大影响,也会影响个体之后如何养育孩子,影响其他持续的问题。

(2)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视角试图澄清影响个体发展的家庭规则、角色、沟通模式以及边界议题。文化规范与价值通过家庭的日常互动传递给每一个人,并让我们基于此发展自己的身份认同或“自我”,成为原生家庭里的某个角色

家庭系统的研究者发现,家庭里的沟通常常遵循一种确定的但不成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决定了家庭中谁会和谁沟通、沟通什么、什么时候沟通等。如,某些家庭成员似乎不被允许表达情绪。这些家庭规则所决定的沟通模式往往会延续到个体长大之后:

通过第三个人处理冲突而不是自己直接和当事人对话。如,父亲:“你去告诉你妈……”

让其他人成为自己的代言人替自己解释想法或感觉。如,父/母:“他不是这个意思……”

不使用“我”来表述也不直接表达自己想要什么。如,“你从来都这样只顾自己”(而不是“我也需要你关注一下我”。)

很多家庭对长大后的子女如何离开家,如何实现个体化、建立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如何选择工作和职业,如何组建家庭也有不成文的规定。于是,那些功能失调家庭的孩子成年后也可能会努力逃离家庭以实现自己的独立,如孩子离开家庭到另一个城市,很少甚至不和家庭保持联系。功能运作良好的家庭里,年轻人则能够得到家庭的支持与指导而独立生活,能够与家庭维持紧密的关系与联结。

在功能失调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会被限定在狭隘的角色中,比如成为一个好孩子、一个老惹麻烦的孩子、一个天使般的孩子。在助人领域工作的很多人都有被“亲职化”的经历,即在家庭中亲子关系反转,孩子成为父母的知己或最好的朋友,牺牲自己在哪个年龄时的情感需求转而设法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他们的父母常常是焦虑、抑郁、依赖、情感特别脆弱的照顾者。

大部分来访者也仍在扮演童年时期限定的角色,也正是这些角色否定了他们真实自我的某些方面,阻碍他们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在适应原生家庭的过程里将角色内化为了“自我图式”,让有问题的家庭角色成为自我身份认同,并根据它在当前的和他人的互动中重新扮演有问题的角色,重演关系模式。如,在家庭里扮演“好孩子”角色的来访者仍会要求自己达到完美,他们可能会过分担忧他人的需求,害怕自己不够好;扮演“坏孩子”角色的来访者则可能表现出很多“叛逆”行为。

这些家庭里的规定构筑成了家庭内部的平衡,支配着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在家庭各成员的互动中建立起重复、可预测的模式。也正是这种平衡,使得家庭系统一旦发生变化(如某个家庭成员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反应),便会让人感到不适。

5.文化背景

家庭规则、角色、沟通模式其背后是更广泛的文化背景。家庭关系也是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被塑造的,文化背景可以鼓励或否定照顾者的回应,因而功能失调的家庭可能是被文化“默许”的。中国家庭里,长子可能会被期待承担更多的对长辈或家庭成员的责任。很多来访者在平衡自身需求与原生家庭需求之间的里挣扎,咨询师可以和来访者一起努力,寻找在来访者所成长的文化背景下或家族中更健康的角色榜样(能在个人需求和家庭义务之间取得更好平衡的人)。基于此,咨询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胜任力:①能够对自己的假设、价值观和偏见有所觉察;②能拥有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来访者世界观的知识水平;③能够对干预时所用的技术保持文化的敏感。

在一些文化里,批判父母或和家庭外的人谈论家庭里的问题(家丑不外扬)是一种禁忌。家庭系统咨询师的思路是努力帮助来访者理解那些具有伤害性的家庭互动,而非指责任何一位家庭成员让其成为系统的替罪羊。有时候,咨询师也会产生分裂防御或二元对立的思维,指责或排斥来访者的父母(“你妈妈太可怕了,她居然这么对你”)。此时咨询师的回应没法让来访者达到整合,因为来访者需要再原生家庭的“好”、“坏”两个部分之间达成妥协(咨询师可以试着去理解和共情来访者)。来访者无法简单地拒绝父母或在情感上合他们割裂,他们可能想要和照顾者更健康的一面保持一种联结。此时,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将照顾者更健康的部分联结到来访者的内心。咨询师尝试理解来访者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帮助他们用更现实的方式整合成长经验中好于坏的部分。

(三)人际过程取向的核心概念

1.过程

过程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外显语言讨论的内容和咨访互动过程之间存在着差异。当咨询师关注过程时,便是将注意从谈话的内容转移到彼此的互动中,跳出社会常规更直接地与来访者探讨当下的互动。咨询师询问咨访之间的互动,如“你说得有点快,我很难跟上你的节奏,而且我感觉你时常在变换话题,你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呢……你觉得我们之间可能在发生什么?”这种此时此地、聚焦当下、聚焦“你我之间”或探索咨访之间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的干预称作“过程评述”。

当咨询师将来访者提及的人际问题与当前咨访双方的互动相联系,咨询师以不带防御的态度和来访者一起梳理与探索那些误解、不准确的认识、“错误”或是其他可能发生在咨访关系里的人际冲突,就可以进行“裂痕修复”。咨询师可以使用这种元沟通的方法,以尊重和共情的态度运用其他即时性干预技术。

但仅仅是“我觉得直接告诉你怎么做可能对你来说帮助不大”这种将内容转移到过程可能还是不足够的,非指导性的回应会将来访者推回到他的冲突里,咨询过程可能会重演来访者“没有能力主动做决定,也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停滞不前。因而,在关注过程时,还需要为来访者提供修正性情绪体验。

2.修正性情绪体验

(1)内涵

修正性情绪体验减少了洞察、觉察在有效改变中的地位,而是聚焦于更有体验性的、行为上的或亲身体验的再学习上。在短期关系取向的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合作,帮助来访者辨识人际相处中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或主题,一起改变有问题的模式,修正错误的预期或图式,或改变这种熟悉但又令人讨厌的人际情境。

在咨访过程中,来访者很可能用那些引发人际困扰的适应不良的模式回应咨询师,使得咨访过程重演来访者其他人际关系中难以解决的冲突。如果咨询师能够和来访者解决好这些重演的问题,来访者就可以知道自己不再需要用旧有的方式回应他人(如总是试图控制一切、成为负责的人、不得不照顾他人),或不再总是被其他人以来访者不希望的方式回应(如被忽视或被排斥,被评判,被竞争)。当来访者能够发展出更加多样化的预期,习得更有弹性、更具有适应性的方式回应他人(如咨询师),他们便更可能将新的体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

不难发现,修正性情绪体验是一种体验性学习,来访者在咨询师的陪伴下经历痛苦的情感和长久且深刻的关系体验,并在咨访关系中体验不同于原本预期的、令人感到难受的体验。咨询师以不同于旧有的或预期的人际模式给到来访者回应,来访者便会真切地体验到在原来的人际关系模式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另外,来访者若发现自己始终一致地收到来自咨询师的新的、修复性的回应时,就会在咨询中产生人际安全感。在咨询关系中深刻的这种安全感可以让来访者不再被某种熟悉的、预期的、无效的人际回应再次伤害。

(2)在过程维度中提供修正性情绪体验

在咨询中,咨询师努力不被来访者勾住,不直接告诉来访者应该做什么,避免来访者重复问题模式,并将双方此时的互动模式呈现使其成为可以讨论的议题。如“你好像很希望我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办,但我想,真的这样做是不是会将你的某种人际问题带到现在的这段关系里呢?现在能不能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一下,你的内心正在发生什么,或者说当我提到这点时,你想到了什么?”

然而这个过程有很多挑战,反移情议题和对犯错的恐惧都会影响咨询师的投入

①反移情。咨询师关注过程需要个人投入,甘愿冒着被来访者个人情感影响的风险进行。而当咨询师只是一个客观的、不带个人情感的技术员,始终和来访者保持安全距离,那也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促成来访者的改变。相反,如果咨询师过度认同来访者,或太热衷于来访者的改变,则很可能会因为和来访者相似的经验(反移情)遮蔽了来访者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应对反移情议题,咨询师可能需要一段具有支持性且坦诚的读到关系以觉察自己的经历和来访者经历的差异,从来访者的议题中区分出自己的部分。

对犯错的恐惧。新手咨询师对咨询的不符合现实的预期可能会让自己害怕犯错。但实际上,不论是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都可能会犯错,而且很少有来访者脆弱到遇到错误就放弃这段关系(咨访关系的韧性容易被低估)。当咨询师认识到错误可以弥补,愿意和来访者谈论彼此可能发生的误会或潜在的问题时,错误可能会被解决或修通(如有必要可以和来访者道歉)。

3.个体的独特性

每个人天生便拥有遗传而具备的一些独有特征,且每个人都在持有不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两性的社会化过程也不相同,不同的经济阶层也影响着个体。不仅如此,不同的来访者的改变动机和改变的准备也有差异。因而,针对不同来访者所呈现的复杂问题、多样化的成长经验及多元文化背景,并没有一个通用的模板对来访者予以回应,咨询师需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需要调整自己的回应

人际过程取向强调每一位来访者的个人经验或主观的世界观,咨询师在咨询中与来访者一同探索找到每个特定经验于来访者的主观意义(如:我想确认一下,我是否准确理解了你的意思,当你那样说的时候,我感觉你好像很痛苦,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咨询师需要认知倾听(捕捉)来访者对语言和字词的选择,探索其背后的意涵和象征。

每位来访者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当前的生活情境都会对咨询方案/计划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咨询师基于自己的理论取向持续用同样的方式回应来访者,技术就会缺乏弹性,无法确保其对来访者的适配性。例如,对于那些照顾者是冷漠型、疏离型依恋的来访者而言,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更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能够引起他人(咨询师)的兴趣的;对于那些早早就成为“小大人”照顾巨婴父母的来访者,咨询师的自我表露更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到焦虑与压力,让其重新进入照顾者角色(照顾咨询师感受)。由此可见,咨询师的回应应当根据每位来访者的独特情况而定,而非根据咨询师的理论取向进行判定。

若咨询师的回应重复或再次印证了特定来访者旧有的适应不良图式或关系模式,来访者很快就会表现出“更脆弱”,如更消极、更加犹豫、更加顺从;若咨询师提供了具有修复性的回应,则来访者会感到更安全,更勇敢,提供更多的信息。总之,咨询师需要依据来访者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回应与干预策略(当然咨询师需要足够的弹性才更容易做到)。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第七版)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著

董娅婷,李晓纯,姚梦丽 译


聚焦人际互动的咨询||《心理治疗中的人际过程》阅读笔记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