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资本论》第二卷的摘录和笔记(六十四:生产危机的必然性,对外贸易的补救作用)

2022-12-17 11:53 作者:哲学的物质武器  | 我要投稿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11.固定资本的补偿(续)

(1)损耗的价值部分在货币形式上的补偿(续)

1、我们首先像前面一样,假定Ⅱ把2000卖给第Ⅰ部类,但是,只向第Ⅰ部类购买商品1800。在商品价值2000Ⅱc中,包含着为补偿损耗而以货币形式贮藏的200。所以,2000Ⅱc的价值分成两部分:1800要和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相交换,200为了补偿损耗而要(在2000c卖给第Ⅰ部类之后)保持货币形式。或者,按其价值来说,2000Ⅱc=1800Ⅰc+200c(d)。在这里,d=déchet[损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察下列的交换:

第Ⅰ部类用为支付工人劳动力报酬而以工资形式付给工人的1000镑购买消费资料1000Ⅱc;第Ⅱ部类用同一个1000镑购买生产资料1800Ⅰv。因此,第Ⅰ部类的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以货币形式流回到他们手中,他们可以用这个货币在下一年购买同等价值额的劳动力,即用实物补偿他们的生产资本的可变部分。——其次,第Ⅱ部类用预付的400镑购买生产资料Ⅰm;Ⅰm用同一个400购买消费资料Ⅱc 。这样,第Ⅱ部类预付在流通中的400镑回到了第Ⅱ部类的资本家手中,但只是作为已售商品的等价物回到他们手中。第Ⅰ部类预付400镑来购买消费资料;第Ⅱ部类再向第Ⅰ部类购买400镑的生产资料,从而这400镑流回第Ⅰ部类那里。到此为止,计算如下:

第Ⅰ部类把1000v+800m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此外,它以货币形式投入流通的是:作为工资的1000镑以及用来和Ⅱ交换的400镑。交换完成以后,第Ⅰ部类有:货币形式的1000v,800m转化为800Ⅱc(消费资料),还有400镑货币。第Ⅱ部类把商品(消费资料)1800c和货币400镑投入流通;交换完成以后,它有:第Ⅰ部类的商品(生产资料)1800和货币400镑。

现在,我们在第Ⅰ部类方面还有200m(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在第Ⅱ部类方面有200c(d)(以消费资料形式存在)。按照假定,第Ⅰ部类用200镑购买价值200的消费资料c(d),但是Ⅱ部类把这200镑抓住不放,因为200c(d) 代表损耗,所以不必立即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因此,就有200Ⅰm不能出售;第Ⅰ部类的有待补偿的剩余价值,就有1/5不能实现,不能由它的生产资料的实物形式转化为消费资料的实物形式。

这不仅和原有规模的再生产的前提相矛盾;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可以说明200c(d)怎样转化为货币的假设;相反地,这表示这种转化是无法说明的。由于无法论证200c(d)怎样转化为货币,所以假定,正是因为第Ⅰ部类不能把自己剩下的200m转化为货币,第Ⅰ部类才切望把它转化为货币。如果把这一点理解为交换机制的正常活动,那就等于假定,为了使200c(d)按时转化为货币,每年都要有200镑从天上掉下来。

2、如果Ⅰm不像在这里那样,以它原来的存在方式出现,即不是作为生产资料的价值组成部分出现,从而不是作为它的资本主义生产者必须通过出售才能在货币上实现的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出现,而是在同资本家一起分享剩余价值的人手中,例如,在土地所有者手中作为地租或在货币贷放者手中作为利息出现,这种假设的荒谬性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是,如果产业资本家不得不作为地租或利息转让给剩余价值的其他共有者的那部分商品剩余价值,长期不能通过商品本身的出售而实现,那么,地租或利息的支付也就终止,因而土地所有者或食利者也就不能作为解围之神,通过花费地租或利息来使年再生产的一定部分任意转化为货币了。全体所谓非生产劳动者,如官吏、医生、律师等等的支出,以及其他以“公众”的身份“帮助”政治经济学家说明这些政治经济学家所不能说明的问题的那些人的支出,也具有同样的情况。

如果在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在资本主义生产者本身的两大部类之间,不是直接进行交换,而是有商人做中间人,靠商人的“货币”去克服一切困难,那也是无济于事的。例如,在当前的场合,200Ⅰm归根结底要卖给第Ⅱ部类的产业资本家。它可以通过一系列商人之手,但是最后一个商人,就其和第Ⅱ部类的关系来说,他的处境——按照假设——是和第Ⅰ部类的资本主义生产者最初的处境相同的,也就是说,商人同样不能把200Ⅰm卖给第Ⅱ部类;而这个购买额的停滞,使第Ⅰ部类不能更新同样的过程。

由此可见,即使撇开我们真正的目的不说,也完全有必要考察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形式(排除一切插在中间使事情模糊不清的障碍),以便摆脱各种虚伪的遁词,因为当我们直接把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复杂具体的形式作为分析对象时,这些虚伪的遁词就会造成一种似乎它们是“科学的”说明的假象。当再生产(无论是简单的,还是规模扩大的)正常进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者预付到流通中去的货币,必须流回到它的起点(无论这些货币是他们自己的,还是借来的)。这是一个规律,它永远排除了关于200Ⅱc(d)是靠第Ⅰ部类预付的货币来实现货币化的这一假设。

注:简而言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200c(d)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2)固定资本的实物补偿

3、上面考察的假设否定以后,就只剩下这样的可能性:除了用货币补偿损耗部分以外,还用实物补偿寿命全部完结的固定资本。

注:该小节的内容较多,这里只摘录相关结论。

(3)结论

4、关于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般应当指出: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不仅生产规模不变,而且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也不变的前提下,如果Ⅱc的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寿命完结,从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实物更新,那么,还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来以前暂时要以货币形式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必然会按照同一比例减少,因为按照这个前提,在第Ⅱ部类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部分的总量(以及价值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这会引起下列情况。第一,如果第Ⅰ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较大部分由Ⅱc的固定资本要素构成,那么它的相应的较小部分就由Ⅱc的流动组成部分构成,因为第Ⅰ部类为Ⅱc生产的总额保持不变。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减少;反过来也是一样。而另一方面,第Ⅱ部类的生产总额也保持不变。但是,在第Ⅱ类原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即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的流动要素)减少时,这又怎么可能呢?第二,恢复货币形式的固定资本Ⅱc中有较大一部分流到第Ⅰ部类,以便从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所以,除去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为了单纯的商品交换而流通的货币,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流到第Ⅰ部类;这些货币,不成为相互间的商品交换的中介,而只是单方面地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但同时Ⅱc中承担补偿损耗价值的商品量将会按比例减少,从而第Ⅱ部类中无须和第Ⅰ部类的商品交换而只须和第Ⅰ部类的货币交换的商品量也会按比例减少。所以,会有更多的货币作为单纯购买手段从第Ⅱ部类流到第Ⅰ部类;而对第Ⅱ部类来说,第Ⅰ部类单纯作为买者向它购买的商品则较少。因此,Ⅰm——因为Ⅰv已经和第Ⅱ部类的商品交换——会有较大的部分不能转化为第Ⅱ部类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货币形式上。

5、有了以上的阐述,对于相反的情况,即对于一年内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中寿命完结而要再生产的部分较小,损耗部分较大的情况,就无须再进一步考察了。因此,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

一句话:如果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特别是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在寿命完结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不是不变,那么,在一个场合,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而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就会增加;因此,第Ⅰ部类的生产总额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把货币关系撇开不说,也会出现再生产不足的现象。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在实物形式上再生产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还只是要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Ⅱ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按同一比例增加,那么,在需要由第Ⅰ部类再生产的第Ⅱ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的同时,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会减少。因此,或者是第Ⅰ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或者是出现过剩(就像前面出现不足一样),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过剩。

诚然,在第一个场合,同一劳动可以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量或增加劳动强度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不免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Ⅰ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其次,第Ⅰ部类(由于增加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不得不用较多的价值来交换第Ⅱ部类的较少的价值,因而第Ⅰ部类的产品就要跌价。在第二个场合则相反,第Ⅰ部类必须压缩自己的生产,这对该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来说,意味着危机;或者第Ⅰ部类提供的产品过剩,这对他们来说,又是危机。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

在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能起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Ⅰ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在第二个场合,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但是,对外贸易既然不是单纯补偿各种要素(按价值说也是这样),它就只会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

注:因此,经济危机必然是全球性的,如今更是如此。

6、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一旦废除,问题就归结如下:寿命已经完结因而要用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这里是指在消费资料生产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数量很大(像人一样,超过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会很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资料年生产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辅助材料的数量不会因此而减少;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总额在一个场合必须增加,在另一个场合必须减少。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补救;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却是一个无政府状态的要素。

注:因此,想要彻底克服经济危机,就必须要进行有计划的生产。

7、这个关于固定资本的例子,在再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固定资本生产和流动资本生产的不平衡,是经济学家在说明危机时惯用的根据之一。但是,如果说这种不平衡在固定资本甚至仅仅维持原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发生并且必然会发生,也就是说,在理想的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在已经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也能够发生并且必然会发生,那在他们看来倒是有点新奇的。


《资本论》第二卷的摘录和笔记(六十四:生产危机的必然性,对外贸易的补救作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