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乐】不舒服就要多喝凉白开,70年铸就世界第一开水大国?
蠢节将至,刚刚过去的疫情高峰里,只要不舒服就喝凉白开似乎是成为了一句万能的安慰台词。

成年人体内的水分含量约占体重的60-70%,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部分水分或许都是凉白开。凉白开,就是中国人的命根子。它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让我们这般如痴如醉?

首先现在近一半老年中国人的命,都是普及了凉白开才能熬过质贫乏的时代续到今天。

早在公元1883年,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的孙子袁祖志游历欧洲各国,在总结东西方风俗习惯差异的时候专门强调:“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
其实,“歪果仁”并非不喝开水,只是他们的开水往往沦为茶与咖啡的陪衬。在世界上,似乎也根本找不出另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对于纯粹的开水爱得如此这般深沉。

出于保护消化道和口腔的角度考虑,最后喝的开水温度也不应过热;超过65℃的热水不仅会灼伤口腔黏膜,长期饮用更有着诱发食道癌的风险。

如果让我来给凉白开下个定义的话,它应该有两项必要特征:第一是必须要沸腾。喝开水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加热煮沸的方式,杀灭水中可能存在的病菌。

现代中国人对于开水的追捧,早已超过了杀菌消毒的最初目的。就算是达到直饮标准的纯净水,大家往往也会把它们煮沸后再等其微凉后喝。所以凉白开的第二项特征则是要冷热适中,捧在手心里,不会烫到嘴但也足够暖到心坎上。

热衷于喝开水,并不是东亚黄种人的生理问题在作祟,毕竟与我们人种同源的日本与韩国一年四季也只喝冰水。喝凉白开,只是因为我们的老人们在这70年来已经习惯了。

对于平素冰阔乐、快乐水不离手的年轻人来说,喝开水已经成为了我们与长辈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源。不过最近突如其来的疫情,又把封印许久的喝开水记忆重新拉回了现实。

在吞刀片般的喉咙剧痛之下,一杯35-40℃的温开水,入口远比凉水顺滑得多。
所以,“多喝开水”并不是钢铁直男式的敷衍,它真的代表了在疫情下最为真挚的祝福!

中国人喝开水的历史,渊源可以很长,但普及到底层时间也可以很短。

早在距今超过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耕与畜牧的不同生活模式造就了我国与西方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吃惯了牛羊肉的西方人,烹饪方式自然以烧烤为主。而我国先民则以大米、黍米为主食,相应地培养出了蒸与煮的烹调习惯。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余能够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米粥,这是已然写入我们血脉中的“喝开水基因”。

在中国中世纪文明巅峰的宋元时期,一种名为“熟水”的饮料成为了奶茶般的全民“快乐水”。在豆蔻熟水面前,就连茶叶都丧失了竞争力。然而在没有保温杯和电热水壶的古代,想随时随地喝上一口热乎乎的开水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一项仅仅局限在上层社会的奢侈享受。

将水烧开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柴资源,对于时常连饭都吃不起的穷苦百姓来说,这笔燃料开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负担。

老百姓们并非意识不到喝开水的好处,而是实在无力负担。井水、河水,这些既不卫生又不稳定的天然水源就成了低收入群体获取饮水的唯一渠道。
明朝言官杨涟因弹劾魏忠贤而惨遭陷害,于是故意喝不干净的凉水自尽。在这些上层士大夫的眼里,饮用未经烧开的凉水,足可以直接与自杀划等号。他们奢侈的生活,与下层老百姓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到了现代中国能让底层喝上开水,一定能救得了中国人!喝开水,不一定能治病,但可以防止人得很多不必要病。1932年,一场规模空前的霍乱疫情席卷我国23个省、306个市。电视剧《白鹿原》中那场毁灭性的瘟疫,就是对这场霍乱疫情的真实写照。在此等危急局面之下,曾在哈尔滨扑灭鼠疫疫情的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前往上海组织抗疫事宜。

霍乱通常通过不洁的饮用水传播。当时的上海还没有自来水,人们的生活用水通常取自周围的河流。往往上家人在洗衣服、倒马桶,下游的人们却在洗菜做饭。伍连德博士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混乱的用水环境,已经成为了霍乱病情滋生蔓延的温床。想要消灭霍乱,首要措施就是解决老百姓们的饮水卫生问题。

在解放前从古井中打水,依然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方便低收入群体将水烧开,就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消毒措施。因此,伍连德在上海大力推广开水房,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周边居民售卖开水。这种开水房的构造通常极为简单,只有一个灶台,以及若干烧水的水壶。因为灶台的样子像极了老虎,所以大家给这种开水房取了一个形象的别名:老虎灶。

在上海市的全民喝开水运动的大力推广之下,上海的霍乱疫情得到了极为有效的控制。在这次疫情期间,上海病患的死亡率仅有7.4%,为全国最低。对比之下,就在距离华界仅有数街之隔的英法租界内,死亡率却达到了约30%。

纵观人类数千年与疾病抗争的医学发展史,我们真正消灭的传染病也不过只有天花一种。相比医学的进步,以喝开水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事业,才是我们抵御疾病最基础的一道防线。

对于较早进入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大可不计成本地推广低温杀菌与反渗透技术确保水源干净,使得自来水达到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但在当时物质条件相去甚远的我国,通过煮沸来消毒杀菌的开水才是更符合国情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卫生运动”将上海的经验推广到偏远落后的中部,喝开水的习俗与廉价的开水房很快走向全国。全民喝开水,原来距今也只有不过短短七八十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自来水与保温暖瓶在大中城市的普及,使得随时随地在家喝上一杯温热的开水再不是什么难事。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开水铺子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上海最后的老虎灶也在2013年时关停,成为了一代人逝去的童年回忆。

这种记忆距离曾经在本世纪初上大学的人并不遥远。当时每天提着暖壶去开水房打水,是比去图书馆、教室频率更高的“必修课”。一杯凉白开带来的温暖,足以驱散寒冬与疫情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