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2021年秋)

杨宁文学理论2021年笔记

所有笔记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Dtil50tRWpOt_JrHK7rvw?pwd=ahoh
(如笔记失效可移步公众号啊哦成长笔记)
第一章第一部分观后|放弃确定,才能获得真相
第一节文学本质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对文学本质的探究从简单的“下定义”到“属加种差法”,再到将定义问题转化为性质强弱问题,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逐渐放弃确定性以换取真相的过程。
下定义是一种很简单粗暴但是很容易理解的探究本质的方式,但事实上生活中哪怕是这种方法也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我当up主也有两年多了,也和不少人在互联网上对线,在争执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双方争议的点往往都是所谓“不可说”或者很难用一句话解释的东西,比如道德,比如命运,比如公正。很多时候两边互喷了一大堆字,结果发现两人对同一个词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他讨论的是“苹果”手机,我讨论的是阿克苏“苹果”,那就根本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了。下定义的缺陷似乎也是辩论存在的必要条件,正因为“下定义”是尝试用一种过概括的方式解释不可说事物的方法,因此辩手总能找到例外去进行反驳,由此进行攻防,但是当我们真正需要讨论一件事物的本质的时候,就需要放弃下定义这种方法。
紧接着我们开始采用属加种差法,放到文学上,我们得到了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把这句话“缩句”,其实就是在说:“文学是艺术”,而艺术同样不可说。“可说”的词相当于人,“不可说”的词相当于风筝,我们希望找到这么一根丝线,将风筝与人联系在一起,但属加种差法只是将一只风筝与另一只风筝联系在了一起,风筝依然在天上飘,遥不可及,无法控制。
不管是下定义还是属加种差法,我们都想得到的句子是类似于“人生的意义就是一颗苹果”这样的句子,将不可说的坍缩或者说拆解成一个可把握的、可说的东西,但是文学就好像是一滴滴在纸上的墨水渍,看起来好像黑白分明,但是看得仔细一点,我们发现墨水从中心点不断晕染发散,黑度逐渐降低,从灰到白的那一段就是定义的模糊地带,这注定了下定义这种圈定边界的行为是行不通的,而属加种差法只能展示关系,无法揭示本质,于是最后我们放弃了定义,转向描述性质。我们放弃了绝对确定以逐步接近真相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想到了物理学对电子的认知变化。
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一开始认为电子就像地球围绕太阳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转,有着确定的轨道,正如利用经典力学可以计算出行星轨道一样,电子的轨道也就是行星轨道的微缩版本,只是可能涉及的理论有所不同,但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用“电子云”的方式去描述电子的行为更准确——电子会在原子核附近的一片区域内的某个位置以某种概率出现,而且毫无规律,就像一团笼罩在原子核周围的云雾一样。
如果说电子的例子看得人脑壳痛,我还有一个更生活化一点的例子。
我的舍友是个死宅,天天宅在宿舍里睡觉、打游戏,这时另一个舍友碰见我,问我他在哪,我回答:他在宿舍。
但结果他跑到了体育馆去做核酸,这就尴尬了。
如果想更准确地回答死宅舍友的位置,我更准确的回答应该是:因为封校,他100%在学校,而其中有90%的概率在宿舍,有7%概率在楼下小超市(买吃的),还有2%的概率在体育馆做核酸,最后还有1%的概率在其他地方,比如他要去拿快递(他网购频率不高)。
哪怕他活动范围的已经很小了,我也没有办法准确地告诉另一个人他在某个时刻所处的准确位置,对文学本质的探寻也遵循同样的道理。不管是电子,还是我的死宅舍友,抑或是文学的本质,我们都面对着一团鬼魅似的迷雾,我们好像只能用一句句描述框出一个大致的玻璃柜,而里面那团没有边界但是又有个大概实体的东西,就是文学。
好像不是很牢靠,但又好像感觉文学更加可把握了一点,我想也许因为简单确定从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