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代医家反复告诫的,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未病先防“、“已病快治”以及“病后康复

2023-06-16 12:00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历代医家反复告诫的,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未病先防“、“已病快治”以及“病后康复”,从而全面提高个人健康水平。 起居有常 工作、学习、生活、睡眠都要有规律。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内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均受四时气候变化,季节和昼夜变化周期的影响,人也一定要顺应自然界循环交替的节律周期,起居要和自然界的四时、昼夜周期变化同步。 同时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是延缓衰老的灵丹妙药,睡眠好有利于保护大脑,减少疲乏,保养精气。睡眠是生命的根基。 不妄作劳 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中医认为,“人体欲得动摇,但不得使极耳”,“体欲劳于形,百病不能侵”,“养性之道,常欲小劳”等等。说明劳作虽不可缺少的一方面,但必须适度,不宜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则消耗精气,使人产生疲劳。疲劳损害身体的变化过程是:疲劳可以使器官虚损,然后积虚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 饮食有节 中医认为,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运化和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可以化生成气、血、精、津液,是促进和保证人体生长、发育、壮大和长寿健康的后天之精。 但饮食也必须合理。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节食忌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故《内经》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可见,饥而不食则精气乏竭,势必影响身体健康,造成头晕、眼花、乏力等虚弱之症。若饮食过饱增加了肠胃的负担,就会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精神调节 精神调节,还包括情志调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们正常的情志表现,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情过度,就会产生疾病。中医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悲则气消,惊则气乱”,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过惊则气乱、过悲则气消。情志过激均能导致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疾病。 因此,“积精全神”是养生之大法,是健康长寿之根本。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努力做到心胸开阔,心情舒畅,淡泊名利,乐于助人。这样有益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动静结合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古语云,“动能生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用则不退”。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 但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遵生八笺》中说:“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践行起来很难啊。是的,“治未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正知正见的养生思路,还需要在疾病微萌的状态发现它,诊治它。这就需要高明医生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扁鹊才说“上工治未病”。 其主要思想是,病邪在不同层面(皮,脉,肉,筋,骨),因为不同的原因(风,寒,暑,湿,火,燥,七情内伤)而造成“虚,瘀,郁,痉挛,错位,卡压”等在人体不同的症状表现。

历代医家反复告诫的,就是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未病先防“、“已病快治”以及“病后康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