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喜欢偶像动画?

在和群友的交流,他们都表现出对偶像动画的无感,而我本人特别喜欢偶像动画,这也是为啥时隔几年了,我都还记得偶像大师讲的什么?没办法,刻在dna里的喜欢偶像动画。
表层原因
偶像动画通常和励志捆绑,贩卖梦想,沐浴阳光。
我本人很崇尚正能量动画,所以偶像动画能够成为我低成本汲取享受追梦的快乐。
为什么?因为现实的我们在追梦的过程都被现实的阻碍不得不支付身体的疲劳和内心的倦怠,可是偶像动画不会。
因为你可以代入云体验一次动画给你模拟的二次人生,从有了梦想→追梦受挫→重新振作→闪耀舞台,群众崇拜,这不需要你付出现实肉体的损伤,不用支付坚持流水线逐梦日常的精力消耗,你可以放空大脑。
因为你也可以不代入,看着剧中人带着一开始天真孕育梦想,描绘梦想从沉浸美梦到去逐梦落实,从而历尽千辛,伤害身体,伤害精神,看着她们痛苦,我就快乐,看着她们快乐,我会怀念,怀念结局之前的点点滴滴,这逐梦的过程就像个人性实验,从看到梦想的好,可忽略了追逐的苦,趋利避害的本性让角色们暴露了一个个不同程度的丑陋,我会愉悦,我会享受,再看她们与自我丑陋和解后,看着大结局,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喜欢动画编制的谎言,这份讽刺感是偶像动画、体育动画所能带给我的。
深层原因
我享受被后来居上的创作者“背刺定式”,我为什么不用“打破常规”,而是用“背刺定式”,因为打破是可防备的,是可预见的,但是背刺不行,背刺它更难准确表达我的喜好。
偶像动画作为日本动画很特殊的类型片,从企划敲定偶像这一题材的商业运作,这种类型片就注定有着属于它的定式,通常表现为我有梦想→追梦受挫→重整旗鼓→梦想成真→闪耀舞台,群众崇拜。。它完美表现出了人们对偶像,对英雄,对信仰文化的迷恋心理,或是代入偶像体验二次人生,或是观察偶像当个乐子人寻求情感需求,可这一定式注定了它的剧情可预性,产生了先验经验。
人们看到偶像动画,就跟现在的人看到《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都不用看就知道演什么,这些常态,这种安逸,是类型片带来的安全感,它一定有它固定的崇拜者们去信奉它带来的美好,就像剧情党迷恋剧情,日常党迷恋日常,它只要一出就有人会看。。可是要想有更大的野心,更大的商业追求,必然要走出安逸区,不畏风险去革新,所以偶像片这种更典的类型片,它注定能够让我倍受期待它能“背刺我”。
就像少女歌剧边打边唱边演戏,就像山本宽的wug整的一手好活,就像idolish7加入丰富的职场系统让偶像叙事更充实更好玩。
当你浸泡在安逸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动,面对这份违和,你怎能没有波澜。
打破常规还不够准确,我更享受那种背刺的感觉,就像曾风靡一时的魔法少女,它自带的定式的叙事模式让人们习以为常它可能发生的故事,但魔法少女小圆的出现,它把背刺做到了极致,这种不知所措,是多么的令人愉悦。
而偶像动画亦然,偶像大师作为老牌偶像动画,它的定式又不光体现于宏观的偶像,也体现于IP。
偶像大师和偶像大师灰姑娘和偶像大师side M和偶像大师百万和偶像大师闪耀色彩,这些全都是作为“常态”和“变态”的素材,背刺的点的安插尤为重要,用的好会令观众大赞监督敢于创新,用的不好辱骂监督侮辱原作,而我作为乐子人享受着舆论的导向,无论正面还是负面。
——————————
所以我喜欢偶像动画,原因概括如下
1.制作层面,我用之前提到的理论“从无到有,从易到难,实现某种视觉效果”的成本兑现,就像美少女们唱跳行为在现实三次元演员是一念一动的机械动作,可对于二次元演员来说是技术实现难度和流水线高额工程量。
2.喜欢励志偶像的同时,更享受自己不用干活就能云体验所谓的追梦带来的万千情感需求。
3.享受习惯于常态后的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