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视角看俄乌战争:中国为何不愿同俄罗斯决裂

文/行走斯图卡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就一直是西方关注的焦点;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态度是俄罗斯是否真正被孤立的风向标。然而中国一直恪守原则,不让西方如愿,尽管我们多次解释了我们的立场,但华盛顿一直有一股杂音,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的?
莫斯科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亚历山大·卢金(Alexander Lukin)3月28日在美国《国家利益》网站上刊文,告诉西方为什么向中国施压是徒劳的。
文章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中俄关系达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尤其是在特朗普时期与美国对抗的关系中,形成了地缘政治“盟友”的关系;中国也明确表示支持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并且呼吁西方“摒弃意识形态化的冷战方式,对其他国家的和平发展采取公正客观的态度”。
另一方面,俄罗斯遭遇西方集体制裁,这可能给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不断要求中国“明确站队”,以及对俄罗斯军事行动进行定性。
作者提到,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在中国的国内也引发了争议,尽管不少声音将战争的责任归咎于美国的外交政策,认为是美国埋下的导火索,引发了目前的战火;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和西方一致的立场;除此之外还有折中的立场,例如《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胡锡进曾在月初提出,希望俄乌局势“软着陆”,但反对将中国外交政策“俄罗斯化”的企图。他认为,中国的实力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经济,因此中国应该采取温和的行动,利用外交手段获得利益和竞争优势。
作者随后提到了中国的官方立场,他指出中国外交部对中方立场进行了详细阐述。他也注意到,中方官员对华盛顿的批评要大得多。例如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3月17日指出,解决局势的关键掌握在美国和北约手中;3月19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也严厉批评了北约的集团心态,以及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并且认为这是美国“利用全球化作为武器”的尝试。
但是作者随后又将中方关于“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并维护国际正义”的表述解释为“认为俄罗斯的反应过度”,并且据此认为:中国还没有对俄乌冲突形成最终的立场,可能会随着冲突的过程发生变化;当然作者也指出,中国有两个原则是不会变的,一方面是维护各国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做法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俄罗斯依旧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伙伴。最重要的是,中国很清楚一件事,一旦美国和北约对俄罗斯的制裁取得成功,它们将加倍遏制孤立中国。中国CGTN主持人刘欣在她的社交媒体上写道:“你能帮我和你的朋友打架,这样我就可以以后专心对付你?”——这是对美国态度最好的概括。
作者最后总结:中国不会从西方削弱俄罗斯的行动中获益,因此会向俄罗斯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同时避免受到美国次级制裁的影响,并且试图说服俄罗斯尽快解决问题。他还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取决于纯粹的地缘政治利益,而不是对世界秩序的共同愿景。
如何看待这篇文章?
虽然作者是个俄罗斯学者,但他分析的角度是站在西方一边;从他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两件事:第一,西方意识到他们强迫中国站队的做法不太可能成功,因为中国不想欧盟那么天真,被华盛顿忽悠得朝自己脚上开了一枪、然后等自己流血过多;第二,西方依旧认为中国的立场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够帮助乌克兰取得战场优势,中国就会帮助西方“说服”俄罗斯。
这里有一个角度是对的,中国不会坐视西方最大限度地削弱俄罗斯,这当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西方最大的幻觉应该是觉得自己能在乌克兰取得胜利,事实上对于很多军事观察人士而言,当北约拒绝出兵、拒绝设立禁飞区、拒绝提供战斗机、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时候,战争的结果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悬念。
这位专家并没有理解,中俄关系依旧是上不封顶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却没有被北约那种军事盟约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真正的好朋友不是凡事都一致,而是既能找到共同利益、也能理性看待对方的不同观念;如果认为中俄之间利益有不重叠的地方就是有机可乘,那我们只能说一句,还是太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