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日方舟/考据] 文案古诗文考据——令篇

2023-08-07 11:15 作者:羱儿啊羱  | 我要投稿


《登临意》活动期间一时兴起做的考据,在这里存个档。

考据范围是令的相关资料以及《将进酒》中与她相关的剧情,本质是古诗文资料的搬运,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一、干员语音

“谋臣似雨”--- 源自西汉武将李陵写给朋友苏武的《答苏武书》。彼时李陵兵败匈奴被俘,无奈投降。汉武帝得知他投降,怒而灭其全族,司马迁也曾因为李陵说情而受腐刑。在这篇写给朋友的回信中,李陵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原文写作“谋臣如雨”,出现的语境是他提及过去汉高祖刘邦时期武将和谋士众多,人才济济。

【原文】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句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译文】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能勉强脱身。更何况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容易有所作为吗?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儿却反而以为对自己有利的人?既然如此,那么,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身死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为鲁国雪了耻。我这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就已受刑,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最早可追溯至《世说新语·品藻》

【原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译文】桓温年轻时与殷浩齐名,常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殷浩:“你与我相比怎样?”殷浩回答说:“我已经与自己打交道很久了,宁愿作我!”

这里涉及一段历史故事:

桓温与殷浩是东晋时期人物,幼时曾是一对好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率兵消灭了成汉政权,在东晋朝廷中的权势和声望空前强盛,为防其独大,司马昱以殷浩来抑制桓温,两人就此互生嫌隙。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驾崩,东晋决定乘北方大乱收复中原和关中地区,统一全国。同样是为了防止桓温权力过大,司马昱将北伐的任务交给了殷浩。

然而文臣掌兵,后果可想而知——此后两年,殷浩不仅没有取得成果,反倒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略夺殆尽。桓温趁机上奏,列举殷浩罪行对其弹劾,迫使朝廷废殷浩为庶人。自此桓温开始独揽大权,权倾朝野。《世说新语》的这段对话就是发生在桓温走上人生巅峰、而殷浩从巅峰跌入谷底的这个时期。

后世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多是借“宁作我”勉励自己追求真我,不依靠他人想法来评估自我价值。从令与岁关系的角度来看,则是她认为自己独立于岁的观点的表现。

此外,宋·辛弃疾也曾在自己的词中化用“宁作我”,表达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决心。

(1)《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2)《贺新郎·用前韵再赋》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后。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


1.“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出自《毛诗序》。“毛诗”指的是相传战国末年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和辑的《诗》的注本。“毛诗”的每一篇下都有小序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信息。其中,作为第一篇的《关雎》除了有小序,还另有一篇总序,这篇便是《毛诗序》,又称《诗大序》,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诗歌理论专著。

【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诗是用来表达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心中有所触动就会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若语言不足以表达,人就会吁嗟叹息,若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若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实际上在西汉时期,《诗》还有“鲁诗”、“齐诗”、“韩诗”这三种不同的注本,它们与“毛诗”合称“四家诗”。这四者在诗义说明、文字解说方面各有不同。因为使用当时通用的隶书来记录,前三家诗被称为“今文诗”,而年代更早的“毛诗”则属于“古文诗”。汉代将三家今文诗奉为官学,形成了各自的学派,但它们都在后世逐渐亡佚;另一方面,毛诗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最终逐渐变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

这篇总序中提到,诗、曲、舞是三种渐进的情感抒发方式,这在信赖提升后交谈1也有所体现。

2.“逍遥身”--- 化用自《庄子·逍遥游》,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气象万千”--- 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宋·范仲淹于《岳阳楼记》中写道:“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天开月明,海走冰散”--- 两句都没有找到出处,应该系原创。“天开月明”,即随着时间流逝,夜空中云雾散去露出明月。而第二句直译是“海水奔流将冰面冲散、消融”,也是与第一句表达同一个意思,指时间流逝。


1.“昨夜我梦见了你,不!兴许是你梦见了我。”--- 典故源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的故事。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蝴蝶生动逼真,让他感到非常愉快惬意,竟忘了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间方知自己原来是庄周。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作事物之间的转化。

这段写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蝶结尾点出是想在故事中展示“物化”这一生命循环的规律。物化,即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庄子认为,生命是气的凝聚,死亡是气的消散,气消散后又会重新凝聚,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而世间万物就是在这样的生生死死中不断循环,死亡也只是物化的一种方式。岁兽代理人将自己与岁的关系解释为“做梦”应该是有借鉴这个概念,而令对自身的消亡所抱有的无所谓态度想必也是来源于,毕竟按照这个逻辑,自身的消失也不过是从一种生命形式转变成了另一种生命形式。


2.“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冬,梦见的那些,也不过短短几个秋,如此罢了。”--- 典故源自《庄子·逍遥游》

【原文】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译文】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龟叫做冥灵,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

 

“长河千嶂,大荒孤城,历历在目。”--- “嶂”指如屏障一般高险的山峰。这里可能是将唐·王维《使之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到了一起,用以描写边塞的萧瑟景象。


“满酹杯中物,天下共余愁。”---也是原创诗句。“酹”的意思是“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例如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折戟沉沙”--- 出自唐·杜牧的《赤壁》,全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壮志未酬”--- 出自唐·李频的《春日思归》,全文:

春情不断若连环,一夕思归鬓欲斑。

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

音书断绝干戈后,亲友相逢梦寐间。

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


“沙场埋恨何时绝”--- 出自唐·李益《塞下曲四首·其三》,全文: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

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二、游戏内技能

一技能 重进酒”、二技能“笑鸣瑟--- 出自辛弃疾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全文如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三技能宁作吾--- 同样是化用了干员语音部分提到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此处不作赘述。


第一天赋“挑灯问梦”--- 化用自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基建技能一“杯莫停”--- 出自唐·李白《将进酒》,全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召唤物“清平”、“逍遥”、“弦惊”

  • “清平”可能取自词牌名“清平乐”或“清平调”,李白曾写过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

  • “逍遥”是道家概念,如《庄子》名篇《逍遥游》。

  • “弦惊”取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三、将进酒剧情

1.“道法自然”---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物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前就已经存在。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不依靠任何外力也不会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于是用“道”作它的名,勉强称其为“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很大,而顺从于道的天、地、人也都很大。宇宙有四“大”,人也是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身为法则。

对“道法自然”的解释,我查到的资料中主要分成两种:第一种解释取的是“自然而然”之意,表示“道不受外力干预、自由发展而成”。第二种解释则是“道以它自身为法则”。

“自然而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东汉佛教理论书籍《牟子理惑篇》,而老子是春秋人,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说,用这个更接近现代人理解的释义反推回去解释《道德经》中的“自然”之意并不可靠。其次还要结合上下文考虑,这个词所出的句子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在这里是动词,表示“以……为法则”。这样看来,这几小句就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那么“道法自然”也应该与前面保持同样的格式,即“道以XX为法则”。(第一个解释没有译出“法”的意思,行文逻辑上也不通。)“道”在老子看来是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那么可以让它以为法则的就只有它自己了,综上所述我认为第二种解释——“道以它自身为法则”更为合理。


2.“大道至简”--- 出自《还金述》,此书是由唐末五代道士陶植所写,分上、中、下三篇,主要是借阴阳五行原理以言还丹之道。原文是:“妙言至径,大道至简。”现在这个词常用来形容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等其实是极其简单的。

PS.查资料的时候经常看见的一个说法是来自《道德经》,结果一查原文根本没有……=.=


1.“生皆梦幻,如露似电,无踪泡影”--- 化用自《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原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文】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世间法,都是生灭无常,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电,凡属有所为,终究是虚幻的,应该都视为如此六种一般。

2.“罔两于景”--- 化用自《庄子·齐物论》的故事“罔两问景”,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查到的资料对这段的意思说法不一,因此这里我是结合资料的解释、字词的释义以及自己的理解来翻译的。根据《汉典》,部分字词的释义如下:

  • 罔两:通“魍魉”,指山川精怪、游魂野鬼

  • 景:古同“影”,指影子

  • 曩:过去,以往

  • 蛇蚹(fù):蛇腹下代替足爬行的横鳞

  • 蜩:蝉

  • 恶:古同“乌”,疑问词,表示哪、何。

根据这些释义,可以将这一段译为:

魍魉(鬼魂)问影子:“先前你走着,现在你又停下;先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你为什么这样没有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说:“我是因为有所依靠才会这样的吗?我所依靠的东西是因为又有所依靠所以才成了这样吗?我是在依靠蛇腹下的横鳞或是蝉的翅膀吗?我如何知道会这样(指影子随形体而动)的原因,又如何知道不会这样的原因啊!”


魍魉没有形体作为依凭,而影子随形体而动,看起来有点像令密录里墨魉和器伥的处境。不过墨魉虽然看上去无凭,但实际上也是有所凭(由夕创造,也可以被她轻易抹去),而《齐物论》的这则故事里并没有讲到魍魉所待之物。

“吹角连营”--- 依然是来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此处不作赘述。


四、新皮肤相关

皮肤名“濯缨”--- 其实早在令的“诗号”中就出现过:“风起掸剑,雨过濯缨,权倾浊酒澄吾心”。这个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流传在汉水以北的一首民歌,原文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濯”的意思是“洗涤”,“缨”指的是系冠帽的丝带。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清澈的沧浪之水,可以洗涤我冠帽上的丝带;而浑浊的沧浪之水,可以沐洗我的双足。


沧浪歌本身只是民间传唱的歌谣,或许最初并没有寄托特定的寓意,而在后世的解释中,属《孟子·离娄上》第八章较为人所知。

【原文】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译文】孟子说:“不仁的人难道可以同他商议吗?他对他人的安危无动于衷,以他人之灾为己之利,以能使他亡国的东西为乐。假如不仁的人还可以同他商议,那世上又如何会有亡国败家的惨祸呢?从前有个小孩歌唱道:“清澈的沧浪之水,可以洗涤我冠帽上的丝带;而浑浊的沧浪之水,可以沐洗我的双足。’孔子说:‘同学们听好了!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双足,其实取决于每个人自己。’因此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前瞻直播介绍文案“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出自《清平乐·画堂晨起》,作者据说是李白。原文如下: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这首诗的收录来源是《尊前集》,此书的成书时间比较有争议,且有人认为它的用韵与唐人的习惯不符,过去的研究也多认为它是伪作。而只是看其行文的话,也会感觉略显怪异,“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单拎出来看或许有一点李白的豪放,但如果结合前文的静景描写来看……emmmm就显得挺突兀的。

令的参考原型应该有李白,这样看来,文案参考一首很可能都不是李白所写的诗未免有点不严谨。当然不排除文案只是随便装个逼,皮肤的文案有时候还挺随便的。(比如某炎姓男子的背心牛仔裤被写作泳衣)


正式介绍文案“风雷阒起雨不宣,骷髅粉黛成莫逆,沽梦者醒,静心者乱,何苦问来?”--- 没找到具体来源,因此只是搜集了部分字词的意思。

  • 骷髅粉黛:没找到可靠的出处,网传有“红颜白骨,粉黛骷髅”的说法,意思是漂亮的女子皮下也是白骨,再美丽的容颜死后也会化为骷髅。又有说这是佛教劝人戒除邪淫,但我找不到可靠的典籍出处,我对佛教了解不多,还请知道的朋友解惑。

  • 阒(qù):形容词,表示寂静、空无一人。(根据《康熙字典》,阒只有形容词的释义,所以我不太理解鹰角的文案为什么要用“阒起”这个表达,风雷在寂静中响起而雨还未降下?虽然单句抛却现有释义仅凭脑补也能解释得通,但是这样与后句也没有什么关联啊?不懂。)

  • 莫逆: 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后世用这个词表示志同道合,交情深厚,另有衍生的成语“莫逆之交”。

  • 沽(gū):作动词时主要有两个意思,1.通“酤”,买卖;2.谋取,如“沽名钓誉”。


[明日方舟/考据] 文案古诗文考据——令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