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游戏圈鄙视链”:同是玩家为何要互相伤害?
笔者曾经有过一段经历:在上班时和同事讨论时下热门的主机大作,一位素不相识的妹子主动前来要笔者的微信,声称听我们在讨论游戏,自己也是个游戏爱好者,《王者荣耀》和《刺激战场》玩的都不错,并打听我们讨论的话题。在得知我们聊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游戏之后,留下了一句“真幼稚”便姗姗离去。我很不能理解,与身边多个朋友交流过后得知,在游戏圈有一个“鄙视链”,并且这个“鄙视链”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扩大。那么这个所谓的“鄙视链”,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现阶段的“鄙视链”,简单来说就是:主机党与PC党互相鄙视,单机党与网游党互相鄙视,端游党与手游党互相鄙视,而这所有的几个派别与页游党互相鄙视。不用单说游戏圈了,就算是各个圈之间也在互相鄙视,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早已无法考究,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每个圈子里的环境不同,各自的观点就不相同,观点不相同,就会发生分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认知和选择是最正确的,在攀比心理的促使下,这种鄙视关系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举一个稀松平常的例子,在许多竞技类游戏当中,有萌新玩家,也会有资深玩家。多数萌新对于这些我们称之为“大佬”的玩家是报以敬佩和仰慕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玩家还会抱有嫉妒。而很多“大佬”会对这些技术低于自己甚至是远远低于自己的玩家表示嫌弃和鄙视。这是刻在人DNA里的天性,无可避免。因此我们会发现,从来没有人会在比如围棋、街霸、星际争霸等等这些门槛特别高的竞赛项目中对职业选手评头论足,抱有“我上我也行”的观点,因为这些项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仅仅是听说或者是看过就能了解到自身与之的差距。但对于LOL,炉石,《绝地求生》这类游戏,更多的人会表示“其实也就那样,我练练说不定还比人家强”等。

另一方面,游戏不同难度也不同,笔者有一个观点时常挂在嘴边:玩一个游戏让我感觉到不适,那我还有什么去玩它的理由呢?这里不单是指游戏自身的问题亦或是游戏环境的问题,也指这个游戏我玩起来好不好玩。一个游戏上手太难,会导致劝退,太过简单,又会觉得无趣。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游戏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技术打上了标签。因此,理论上讲,根据一个人所玩的游戏,就可以推测出这个人游戏水平的高低,进一步就可以开始鄙视了。

如果,说是两个人在同一款游戏里挣个孰优孰劣,那么好歹还有评分或者是段位这种比较直观的数据拼个高低。但如果是在两个不同的游戏中非要挣个你死我活,两人对对方的游戏都不了解,那么这些分数、段位一类的数据就没什么参考的价值了。因为对方不认可你的水平,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过谁。
常言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也许你是好心向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同学安利一款你喜欢的游戏,可能在表达方式上会有些草率,比如说:“玩什么《天刀》啊,来玩《剑三》啊”。在向你的朋友表达你觉得你推荐的游戏好的同时,贬低了可能是在别人眼中喜欢的游戏。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人不玩那个游戏就是审美水平低,甚至牵扯到三观上,但实际上别人只是单纯的“不喜欢”,仅此而已。

没有真正完美的游戏,也不是完美的游戏所有人都喜欢。记得前段时间“吃鸡”大热的时候,笔者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在玩,也都试图拉笔者入坑,但最终的结果是,笔者的游戏时间甚至不到十个小时。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至于为什么不喜欢,那完全是个人的原因。

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些行为真的毫无意义,大家同是玩家,玩家与玩家之间并不需要所谓的优越感。有的人在网上仅仅是看了其他主播的直播就对游戏本身甚至是主播评头论足;有的人打通了《黑魂》、《怪物猎人》就在他人面前自称所谓“硬核玩家”;有的人坚信“玩游戏就不该花钱买”,却深陷在游戏内购中无法自拔。我们没有评判其他人的资格,也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其他人强行去接触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如果真希望看到、玩到更多自己喜欢的游戏,就应该主动宣传,将那些若即若离的玩家拉拢为自己的战友,从而改变玩家群体份额,引起厂商重视,用钱包投票,才能真正达成自己的诉求。笔者也尝试过诚心向其他玩家推荐自己喜欢的游戏,尽管多数时候并得不到回应,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时候。每当与朋友成功分享自己喜欢的事物,也未尝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笔者也曾参与过独立游戏公司的游戏众筹,也收到了游戏公司郑重地感谢。当然,我们作为玩家,能做到的也仅仅是这样而已。
说实话,当今社会虽然游戏已经与绝大多数人接触并接受,虽然仍有不少人对于游戏持“电子***”的观点,但这种情况也在慢慢好转。虽说在现阶段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玩家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甚至在长辈、亲人面前,我们并不能自豪的说:我喜欢玩游戏;但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我们可以坦然的跟我们的孩子说:“游戏是第九艺术,文字是艺术,音乐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图画是艺术,那把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你还能与之互动,怎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