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用惊人的毅力签了苛刻的《布列斯特合约》,换来20年的逆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形势并不是非常好。列宁一方面要稳固政权,同时为了避免卷入一战。为了得喘息时间,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尽快退出欧洲大战,这是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1917年11月以来,列宁多次向协约国发出照会,要求与同盟国缔结和约,都被拒绝了。

不仅如此,在布党会议上,列宁提出的媾和主张也遭到反对。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认为,签署和约,固然对俄国革命有利,却会因此巩固德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削弱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是一种可耻的利己主义行为。他们“左”得可爱,狂热地号召:“誓把帝国主义战争变成的革命战争进行到底!”说:“革命的荣誉高于革命的毁灭。”与德方谈判的苏俄代表团团长,是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
他想拖延时间,等待德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坚持“不战不和”的中间立场:“俄国可以退出战争,却不能签署丧权辱国的和约;即使要签署和约,也不能割地和赔款。”列宁回到办公室,希望情人伊涅莎支持他。不料,伊涅莎用圆润悦耳的嗓音说:“我认为,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的意见是对的。”列宁听了心情格外沮丧。

11月27日,苏维埃政府的全权代表蒙着眼晴通过火线,来到德军指挥部,就停火问题与德国达成了协议。和谈定于12月2日开始,地点选在德国在东线的大本营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
1918年1月5日,德国的谈判代表团团长霍夫曼将军提出媾和的主要条件: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全部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一部分脱离俄国。在谈判桌上,他公然摆出一张标明新国界的东欧地图,上面已把俄国的大片领土划归德国。
托洛茨基拒绝德国人的蛮横要求,其对策为:不签署和约,立即停止战争,全面复员军队。尚未等到结果,就率领代表团返回彼得格勒。2月8日,布党中央开会,专门讨论缔结和约的问题。列宁说:和约迟早都是要签署的。若德国人继续进攻,他们赤手空拳就能拿下彼得格勒,我们的政府就将被推翻,后签署和约的就是另外的政府了。他认为,必须忍受屈辱,接受和谈条件。先保住政权,再徐图将来。
他还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商人收账回家,遇到一伙强盗打劫,心想:我寡不敌众,弱不敌强,若拔刀抵抗,就会人死财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他交出钱财,并记住了强盗的样子。不久,商人暗中採访到强盗的下落。报告官军,强盗抢掠去财富也失而复得。

列宁虽痛陈种种利害关系,出席会议的63人中却只得到15人支持。2月18日,布党中央又开会。列宁虽事先做了大量说服工作,表决时出席会议的13人中却只有6个人支持他。
当时,德军决定给俄国军队“短促而猛烈的打击”,大举进攻。因苏维埃政府在1月以来复员了35岁以上的官兵,余下的人纷纷逃走,战壕空空荡荡,德军如无人之境。几天内,数万军逼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俄丢失了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百亿卢布的军事装备和其他物资。形势危急。布党中央一边号召刚组建的红军与工人、农民共同保卫“世界革命的红色堡垒—彼得格勒”,一边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表决是否与德国媾和。
列宁以严厉的语气警告说:“你们若不签字接受这些条件,三个星期后就会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这次表决,13个人中有7个人支持列宁,超过了半数,媾和议案获得通过。而之前一直处于焦虑、痛苦和愤怒中的列宁,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2月23日,德国提出的和约条件更加苛刻:要求苏俄承认乌克兰、芬兰、库尔兰、里夫兰和爱斯兰独立,在德占区停止一切游击活动,向德国缴纳的战争赔款从原来的30亿卢布猛至60亿卢布,割让的领土也超过了原来的15万平方公里,高达378万平方公里,还要失去6000万人口、26%的铁路、75%的钢铁工业、大量的粮食、汽油和煤炭。当天,德军向俄国西部推进,德里萨市苏维埃主席询问:在德国人通近时该如何行动?
列宁回电:“在一切可能抵抗的地方进行抵抗。运走一切贵重物资和食品,其余全部毁掉。破坏道路(每10俄里破坏2俄里)。炸毁桥梁。”鉴于形势逼人,列宁一连主持召开三个会议,与德国媾和议案的全部条款都通过了
在布党中央会议上,列宁声明:今天的任务是拯救我们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个政权是帝国主义强盗势力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我们必须学会忍让和退却;若继续空谈革命的政策,我就退出中央和政府,并说这是“最后通牒”。党和政府不能没有这位出色的领袖。于是,出席会议的15人投票表决,有7人(列宁、斯塔索娃、季诺维也夫、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索柯里尼素夫、斯米尔加)支持列宁,4人(布勃诺夫、乌里茨基、布哈林、皮达科夫)反对,4人(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克列斯廷斯基、越飞)弃权。

当时投反对票和弃权票者中,乌里茨基代表布哈林、皮达科夫等人,宣称他们要辞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托洛茨基也递交了辞呈;但列宁像狂涛中的岩石那样屹立不动,仍坚持立即议和的政策。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上,出席的234人中有16人支持列宁,85人反对,33人弃权。在布党中央和社革党左翼中央的联席会议上,支持列宁者居多数。
3月3日下午5时30分,苏俄与徳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四国签署《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仪式结束,德国人趾高气扬地离开会场,召开记者招待会了。苏俄代表托洛茨基面色凝重,若有所失,半天才摇摇晃晃地返回住地。
3月6日,布党召开七大,随后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审査和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
单纯从账面上看,德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对新生的俄罗斯政权而言打击相当沉重。俄罗斯将失去126.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的国土面积;失去6200万人口,相当于全国的44%;农业损失33%;工业损失54%;制糖业损失80%;铁矿业损失73%;煤矿业损失75%;还有27%的财政收入。
3月27日,苏俄又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四国在柏林签署三个附加条约,承诺以各种形式赔款60亿马克。苏俄虽损失巨大,却贏得了喘息的时间现固政权、调整国民经济和建立红军。
在敌强我弱的态下,若不让步妥协就无法取得谈判的突破。因此说,列宁以非凡的政治智慧权衡利弊,决策完全正确。不到20年这些地方又重新回归了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