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日太平洋战争(第一期)

2023-02-15 22:40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日本南进政策

(一)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1878年2月14日一1948年12月23日)内阁提出日本的“国策基准”决定“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还要向南方海洋方面扩张发展”,即把“南进”和“北进”两方面作为国策方针。为了实现“国策基准”,日本先侵略中国,实施中间突破,却陷于中国战场无力自拔。日本急需从“南进”和“北进”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在1938年和1939年先后对苏联用兵,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北进”战略受到冲击。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成功,荷兰和法国相继败降,英国也危在旦夕。1940年4月15日外务大臣有田八郎(1884年—1965年)发表声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及南洋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变化“不能置之不理”。6月29日又发表所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演说,7月26日第二届近卫内阁抛出《基本国策纲要》,制定《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宣称日本政府的根本方针是“认为“在欧洲战争中旧势力正屈服于新兴国威力之下,仅剩英国一国在苟延残喘中。世界局势转变颇激,日本当前之急务必须促进其实现者,为脱离历来受英美拘束之情势。而以日满华为基干,以印度以东及澳大利亚纽西兰以北的南洋区域为一圈,确立自给自足之态势,连成此一目的之机会。除今日以外绝难俟诸来日,良机不再”。

(二)《基本国策刚要》又称《国策基准》,是日本法西斯势力试图称霸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纲领性文件。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召开五相会议 (首相、陆相、海相、 外相、藏相),通过该纲领。主要内容为:“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的同时,期望向南方海洋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 华三国的紧密合作;以苏、美为目标扩充陆军和海军军备等。1940年8月1日外务大臣松冈洋右(1880年3月4日-1946年6月27日)在就职后的第一次演说中正式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此举意图一是在经济上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巨大和可靠的市场以及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二是在军事上提出要把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进而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至此日本的“南进”政策最终确立。1940年12月中旬日本在中国台湾省成立军事研究部,负责南方各地军事情报及兵要地理之调查,同月又命令华南方面军对其所属部队实施热带登陆作战训练。大东亚共荣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在亚洲、澳洲及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统治的计划,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首次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鼓吹“日满华三国合作”,企图独霸中国,排斥西方列强在华势力。

(三)1940年7月26日近卫内阁在《基本国策要纲》中进一步提出“建设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谈话中将其称为“大东亚共荣圈”,被列入“共荣圈”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苏联远东地区及夏威夷群岛等。“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意欲达到统治东方各国的目的。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圈内的丰富的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地位,同美英展开争夺远东霸权的持久战;在思想文化方面强制推广日语,实行奴化教育,消灭圈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1942年夏日本已占领西起缅甸、东至吉尔伯特群岛、北达阿留申群岛、南迄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国的部分领土,总面积3200万平方英里以上,“大东亚共荣圈”初步形成。为加强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日本内阁在11月1日增设“大东亚省”,计划将占领区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统治。 (四)直接统治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帝汶等;扶植亲日的傀儡政权,如伪满洲国、汪伪政府;同盟国,如服从日本的泰国、法属印度支那;日本原来的殖民地,如朝鲜、中国台湾等。1941年3~4月日本大本营又进行依次假想占领马来亚之后继续攻占新加坡的陆海空实际兵力联合演习,对航空军部进行海上远距离飞行(包括夜间飞行)及其与海军通讯联络训练,并于1941年9月创设空降部队。日本资源极端贫乏,主要战略资源大部分要依靠进口。而东南亚地区资源丰富,尤其荷属东印度是东亚的石油宝库,年生产量约800万吨,计为日本的20倍。日本当时每年需用石油约500万吨,而其自给能力尚不足十分之一。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占领东南亚既可以切断美英等国援华的两条重要的路上交通线(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向西进入印度洋威胁印度,并与德军在中东会师;向南则可以攻占澳大利亚,称霸西太平洋。 日美矛盾激化

(一)自1853年马休·佩里率美国军舰访问日本为日美关系掀开新的一页后,直到美西战争前日美关系相对平缓。美西战争中的胜利者美国和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胜利者日本从19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争夺霸权的角逐,日俄战争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大增,日美关系急转直下,双方都开始把对方当作假想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美两国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一度变得尖锐,1917年1月2日日本代表石井菊次郎和美国国务卿蓝辛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蓝辛石井协定,在协定中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是在南满的“特殊权利”。但同时提醒日本不得独霸中国,必须保证中国的门户开放和对各国工商业的机会均等。1921年11月到次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由美、英、日、法、意、葡、比、荷、中九国参加的九国海军裁军会议和关于远东问题的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宣布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日本交出所获得的原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华盛顿会议以美国胜利而告终,使日美两国矛盾公开化,并加剧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二)1923年2月日本在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把美国列为第一个假想敌国。九·一八事变后日美矛盾进一步发展,1934年日本宣布废除海军军备条约,1936年1月又退出伦敦裁军会议。日本脱离华盛顿、伦敦条约,严重地冲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意味着日本与美欧列强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 。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使得美国的战略地位与战略环境严重恶化,于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年美国在亚太地区采取三项互有联系的行动:加紧援助中国抗战;加紧对日经济制裁 ;开始与日本谈判。这样的软硬两手构成当时美国远东战略的实际内容。德国闪击西欧成功致使欧美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使东南亚上空呈现真空状态,给日本可趁之机。日本改变此前对签订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观望犹豫态度,1940年9月27 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它实现日本帝国主义的“适应世界形势之骤变,迅速建设东亚新秩序 ,谋求加强日德意轴心”的基本方针。 (三)美英与日本在远东的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严重损害美英在华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欧洲局势日趋紧张,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以及美国国内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他们尽量避免在远东与日本发生冲突,妄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的让步,实现双方有条件的妥协,从而保全西方国家在华的基本利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美英对日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英国在处理对日关系问题上力图把美国推到第一线以应付危局,为表示诚意的英国还同日本签订“承认日本在华特殊地位与日军在占领区维护法律与秩序的责任”的《有田--克来萁协定》。“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情况下美国的对日贸易,尤其是对日出售的战略原料仍不断增加。1932年以后至“七七事变”前美国卖给日本进口所需的90%的废钢铁,65%的石油与石油产品,90%的铜和45%的铅,以及扩大军事工业所必须的70%的机床。1937年美国出口卖给日本的物资共28855.8万美元,其中棉花、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战争物资占对日出口总额的58%;1938年出口卖给日本的物资共23957.5万美元,其中棉花、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战争物资占对日出口总额的67%;1939年日本进口石油的90%是向美国购买的。

(四)美英推行的绥靖政策助长日本的野心,加速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步伐。欧洲战争爆发以后日本趁法国败降,英国困守英伦三岛之际,先后强迫他们关闭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并于1940年9月强行进驻印度支那北部,迈出用武力夺取欧美在东南亚殖民地的第一步。1941年7月日本又强行进驻印度支那南部,并迫使维希法国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支议定书》,从而控制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将印度支那变成其实现“南进”计划的战略基地和后勤基地。在欧洲战争爆发以后美英两国在研究制定全球性战略时认为:英国本身是一个欧洲国家,拥有庞大的殖民帝国。如果说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威胁的是英国的四肢,那么德国在欧洲的扩张战争威胁的则是它的心脏,显然德国的威胁要大于日本对它的威胁;欧洲是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和争霸重点,美国的海外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在英帝国和欧洲国家,美国的120亿美元的国外投资至少有42%在大英帝国境内,因此美英把在欧洲战场打败德国摆在首位。1941年1月29日~3月27日美英两国总参谋长在华盛顿秘密会谈上达成ABC—1参谋协定,首次明确“先欧后亚”的战略。 (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盟军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优势兵力打败德国,而对日本将在东南亚发动的进攻只采取防御。1941年4~5月间本用来防御东南亚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有3艘战列舰、1艘航母、5艘驱逐舰等奉命调往大西洋舰队,以应付英国危机形势,致使东南亚防御力量大为减弱。1941年1~3月美英两国总参谋长华盛顿会议制定“先欧后亚”的全球性战略,而在远东防御问题上由于美英仍存在较大分歧,即在“由谁在太平洋上担当抵御日本的主要角色”问题上未达成一致。1941年4月英国远东司令波帕姆在新加坡两次召开由荷、澳、新、美等国代表参加的会议,制订被称为“ADB”的协定,战略部署要求集中在作为主要基地的新加坡,同时守住香港和菲律宾这两个前进基地,从这两处封锁和袭击日本。然而美国认为其战略范围太广,承担的义务过多而拒绝接受,美英两国在远东防御问题上企图采取联合行动的计划再次破产。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中英两国已经意识到缅甸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受到日本进攻的可能性,开始筹划共同防御计划,于1941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六)但是英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则以中英“形式上的结盟就足以保证缅甸的安全”为由拒绝中国军队入缅布防,直到1942年2月英国才意识到单凭自己力量无法保证缅甸的安全,要求中国军队入缅作战。面对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态势,美英两国对日本采取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美国于1940年7月26日宣布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出口许可证”、“经济禁运”等措施,在日本进驻印度支那后又对日本实行废钢铁出口许可证制度,英国也于10月18日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开始输运援华物资。1941年7月28日美英冻结日本在美英的资本,这是自1931年日本开始侵略扩张以来两国第一次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的抵制措施,是两国第一次的协调行动。但从这些制裁中美英仍不愿意过分地刺激日本,特别是未对石油实行禁运。1940年7月26日~1941年1月15日美国向日本签署700万桶的石油输出许可证,其中有300万桶石油已经输入日本,占1936~1939年出口平均率1/3的数量。直到1941年8月1日美国才宣布对日实行石油禁运,9月美英两国才停止与日本的所有贸易。1941年3月~12月7日美日两国进行长达9个月的“马拉松”式谈判,这为日本发动战争赢得时间。在此期间日本完成南方作战兵力的部署,提高军备生产能力。1941年日本年生产生铁600万吨、钢550万吨、飞机5000余架、下水舰艇48艘(包括航母5艘、战列舰、巡洋舰各1艘),完成战争的最后准备。 日本入侵东南亚

(一)二次大战前夕东南亚地区除泰国为形式上的独立国以外,其他各国均为欧美各国的殖民地,其中英国占领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美国占领菲律宾;法国占领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占领帝汶。由于自身力量单薄,无法摆脱殖民统治的地位,因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和民族主义者把独立的希望寄托在日本身上,认为日本是他们反抗西方殖民统治的同盟军,幻想借日本之力来推翻欧美殖民统治。欧美各国的殖民统治给日本的“南进”创造条件,日本间谍不遗余力地向东南亚渗透。1941年初日本以“调停”印度支那和泰国的纠纷为由偏袒泰国,促使泰国倾向日本,为日本向缅甸和马来半岛进攻准备条件。1941年初缅甸人民革命党同日本签订秘密协定,要求日本帮助组建“缅甸独立军”,并派遣30名青年去中国的台湾和海南岛接受训练。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等国宣战,1941年10月16日近卫内阁被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内阁所取代。

(二)11月5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对美国和英国发动进攻,攻击时间定于12月初,陆海军在此之前要完成战争准备和军事部署, 听候命令。日本于11月20日向美国提交“乙”案的建议,该建议被国务卿赫尔等人认为是最后通牒,它要求以“日美两国都不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不包括印度支那)”来换取美国解除禁运和停止援华,日方声称这是“绝对最后建议”。11月26日赫尔向野村提交《美日协定基本纲要》(即赫尔备忘录),该备忘录包括一条对日本的要求和九条对双方的共同要求。在战前双方的陆海空三军力量的对比上陆军方面日军作战部队约25万人;美英等国同盟军作战部队约35万人。海军方面日本共出动舰艇232艘,其中航母10艘;盟军共出动舰艇219艘,其中航母3艘;空军方面日本第一线作战飞机约1540架;盟军约646架,其中有35架为“空中堡垒”B-17远程轰炸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盟国在东南亚的防御部队主体是当地的雇佣兵,缺乏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应有的作战素质。在菲律宾的防御部队约有13万人,其中只有美国正规军1200人,其余均为菲雇佣军和民兵。在马来亚、新加坡8.8万人的守军中绝大多数是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亚当地的部队,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较差,且没有坦克的支援。在缅甸方面战前只有2个师兵力,许多军官都是由白人律师、商人和种植园主充任的,士兵大都是缅甸当地人,难以抵挡训练有素的日军。 (三)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美国海空军基地珍珠港宣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出动飞机约360架、军舰55艘。由南云忠一率领,连续两次猛袭珍珠港的美国军舰和机场,击沉、击伤军舰20余艘,其中有战列舰8艘,击毁、击伤飞机260余架。美军猝不及防,太平洋舰队主力几乎全被摧毁,死伤3000多人,这是日本南进政策的重要步骤。珍珠港事件宣告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和防务政策的破产,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美国不得不放弃与日妥协。为有效阻止日军继续南进,美国一方面指望利用中国丰富的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拖住和消耗日军,另一方面将反攻日本的战场放在西南太平洋一带。1942年3月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达成分区负责协议,太平洋海域由美国负责,而印度洋海域和苏门答腊则由英国掌控。4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五国政府一致同意建立西南太平洋军事指挥部,同时制订和颁布总指挥官的行动准则。经澳大利亚政府提议,麦克阿瑟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委任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四)西南太平洋战区包括澳大利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和荷属东印度地区,太平洋其他地区为太平洋战区,由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任战区总司令。为了遏制日军在南太平洋的扩张,美军同时组建南太平洋部队,由戈姆利海军中将指挥,下辖第61、第62特混编队,拥有航母3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32艘,隶属尼米兹的太平洋战区。1942年5月日军占领菲律宾全境,美国又失去它在太平洋的一个重要基地,与中国东南海岸的联系也被切断,给中国军队运送物资发生很大困难。同一天从台湾起飞的日军机群开始对香港发起进攻,在日机对香港进 行狂轰滥炸的同时装备精良的38步兵师在驻九龙的日军第23军的配合下向香港进攻。香港的英军守备部队只有6个步兵营和少数义勇队,基地和港口都没有防御工事,两军刚一交手英军就丢盔弃甲、溃不成军。1941年12月25日日军打死1200多名英国人,生俘1.2万人,占领香港。 (五)7日晨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15军向泰国和缅甸进攻,日军没有遇到有组织的抵抗,第二天就占领泰国首都曼谷。泰国政府被强行捆绑在日军的战车上,并于第二年1月向美、英宣战。当日军占领泰国部分地区后便集中力量夺取缅甸,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切断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条交通线,以孤立、包围中国;在西部为大东亚共荣圈建立防御屏障。12月23日到25日日军对仰光进行空袭,3月8日日军攻占仰光。此时在泰国北部集结的日军也开始越过泰缅边界,向缅甸内地发起进攻,并消灭中国赴缅作战的一个军,切断从仰光后撤的英军退路和中国远征军另一个军的后路。溃不成军的英军和远征军不得不化整为零, 于5月底撤向印度。由驻印度支那半岛的日军第25军向马来亚和新加坡进攻,英国殖民地新加坡是由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也是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

(六)美国在太平洋的失利对英国在太平洋的防御也是一个严重挫折,为了加强在亚洲的防御力量,丘吉尔派出“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赶赴新加坡。12月7日、8日日军在克拉地峡和哥达巴鲁等地登陆,航空兵对新加坡进行密集轰炸,在海空力量的配合下日军地面部队沿铁路向南进攻,驻马来亚的北部的英国守军仓惶退往新加坡。12月9日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为了消灭在关丹登陆的日军从新加坡出航,10日晨在接近关丹时遭到日本轰炸机和鱼雷机的攻击而沉没,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也随舰沉入茫茫大海,至此英国在太平洋地区完全失去制空权和制海权。在马来西亚登陆的日军继续向南发展进攻,于1942年占领吉隆坡。1月底整个马来半岛沦陷,2月14日新加坡被包围,淡水被切断。25日8万守军成为日军的俘虏,这样连结亚、非、欧、澳的海洋通道落到日本人手里。由驻海南岛的日军第16军向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进攻,由于当时的荷兰殖民军抵抗不力,日军于1942年2月占领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帝汶和苏门答腊等岛屿。 (七)此后美、英、荷等国军队企图在爪哇海突击日军舰队,结果惨遭失败。日军乘胜登陆爪哇岛,9日占领万隆。12日荷兰总督正式投降,荷属东印度的重要岛屿及其丰富的战略资源统统落入日军手中。在太平洋南部日军侵略者为了截断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海上交通线,拆除以后可能成为美国进行反攻跳板的澳大利亚这个幅员广阔的基地,在战争一开始就向这一地区发动进攻。1942年1月从加罗林岛出发的日军先后占领新几内亚群岛以及所罗门基地,在布干维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修建机场,这样就对美澳之间的海上交通线构成巨大威胁,并有可能把战争推进到澳大利亚大陆。至此从战争的第一天起日军就在主要进攻方向上集中兵力实施突然袭击, 迅速掌握西太平洋广大地区的制空权、制海权,然后实行陆海军协同作战,完成预定作战计划,取得战争初期的暂时优势。共控制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多达1.5亿的人口,在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澳大利亚、西起印度洋、东至中途岛的1万多公里的战线上与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偷袭珍珠港

(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海军偷袭美国,轰炸夏威夷珍珠港的战舰和军事目标。350余架日本飞机对珍珠港海军基地实施两波攻击,投下穿甲炸弹并向美国的战列舰和巡洋舰发射鱼雷。美军毫无防备,他们在爆炸的巨响中醒来,仓促进行自卫。整场先发制人的袭击在90分钟内结束,彼时日本炸沉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炸毁188架飞机,受损的建筑、船只和飞机则更多。攻击中有2400名美国人丧生,另有1250人受伤。攻击过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著名的“国耻”演讲,他随后签署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几日之内纳粹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而美国也迅即以宣战回应。1939年日本拟定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日本起初看重苏联丰富的战争资源,拟定入侵苏联,占领西伯利亚。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计划,向位于中蒙边境海拉尔以南200公里的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大规模试探性战略进攻。双方动用数十万精锐部队和先进军事装备,在杂草丛生、沙丘连绵起伏的荒原上进行一场长达4个多月激烈的交锋。日本由于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

(二)“北上”吃了败仗后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的梦想化为泡影,就掉头策划“南下”,夺取更大的战争资源(石油)等,以便日后吞并世界储备后继资源。南洋方面当时有英国、荷兰、美国的殖民地,这就给日本南下的计划增加困难。同时由于日美两国奉行完全对立的东亚政策,日美在东亚必然发生利益碰撞。1940年春夏南进论在日本有过两次高涨,从1940年春夏南进论的初次高涨到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其间一年有半。日本迟迟不敢对美开战,多次取消或推迟南进的预定时间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打乱日军的侵略部署,迫使日本法西斯不得不多次推迟南进时间。加上石油短缺,不惜冒险一掷,炸掉美国珍珠港。1940年阿道夫·希特勒策划对英国的“海狮行动”,要求日军和德国同时对英作战。日军驱除所有在华的英国侨民,夺取英国在华利益,日军的做法直接影响英美两国的利益。日本从1941年中就开始向东南亚的扩张引起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满,为了给日军一点警戒,美国冻结对日的贸易,其中重要的是高辛烷石油。没有石油的话日军的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等于无法继续侵略。为了掠夺石油以确保正常侵略,日军决定冒险一掷。 (三)1941年12月7日日军成功实施珍珠港突袭,可就是日军的这一场成功的突袭让日军在二战中更显得锐气十足。加上日本的石油只能维持半年的时间,日本明白要么从中国撤兵,停止对外扩张,外交上向美国靠拢。要么自组旗帜,南下夺取战略资源,继续加强对外侵略。南洋有美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进军南洋就等于向美英荷三国宣战。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枢纽,夏威夷东距美国西海岸、西距日本、西南到诸岛群、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峡,都在2000海里到3000海里之间,跨越太平洋南来北往的飞机都以夏威夷为中续站。日本认为先在太平洋上夺取制空制海权就意味着南下的道路畅通无阻,必须先摧毁珍珠港,于是日本策划珍珠港突袭。日本政府决定占据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他们不能假设,假如他们开始行动后美国会在一旁袖手旁观吗?这是山本五十六考虑事前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袭击珍珠港的海军基地的计划是实现这个战略目的中的一个战术步骤,日本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

(四)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日本海军内部有强烈的反对这样一个行动的力量,山本威胁称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亲自出席的御前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御前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在11月的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日本计划的一部分是在袭击前(而且必须在袭击前)中止与美国的协商,到12月7日为止日本驻华盛顿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与美国外交部进行很广泛的讨论,包括美国对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东南亚的反应。袭击前日本大使从日本外交部获得一封很长的电报,并受令在袭击前(华盛顿时间下午一时)将它递交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但大使人员未能及时解码和打印这篇很长的国书。最后这篇宣战书在袭击后才递交给美国,这个延迟增加美国对这次袭击的愤怒,它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将这天称为“一个无耻的日子”的主要原因。 (五)实际上这篇国书在日本递交美国前就已经被美国解码,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在读过这篇国书后立刻向夏威夷发送一张紧急警告(可发送时没带'紧急"两字)。但由于美军内部传送系统的混乱,这篇电报不得不通过民用电信局来传达,袭击数小时后一个年轻的日裔美国邮递员才将这张电报送到美军司令部。在1940年的一次春季演习中当山本看到航空兵在训练中取得理想成绩时对他的参谋长说:“训练很成功,我想进攻夏威夷是可能的。”从这时候起山本就着手设想珍珠港之战。他以东乡平八郎的一举成功的战略思想为基础,认为要与实力强大的美英开战而操胜券必须突然袭击、先发制人,开战之初就使对方崩溃,偷袭珍珠港的大胆设想的出笼正是山本战略思想的必然产物。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时日本方面认为通过此次偷袭行动可以打击美国军民的士气,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

(六)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日本于1932年占领东三省。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日本在中国、东南亚的战争遭到美英中荷四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日本无法消灭和占领美国,他需要通过局部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做出让步。美国人约翰·托兰对山本进攻珍珠港计划的产生曾有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测,1921年美国出版《太平洋海上霸权》一书。四年后该书的部分内容被创作为小说,取名《伟大的太平洋战争》,书中描写一支日本舰队偷袭珍珠港、关岛和菲律宾群岛等情况。这本书被日本海军参谋部译成日文,列入海军大学的课程。该书出版时山本正在华盛顿任武官,这位孜孜不倦地钻研海军学术,又具有相当英语造诣的山本不可能不注意到这本书。袭击珍珠港作战计划的产生与山本的性格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有人针对袭击珍珠港之战说过只有赌徒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 (七)山本是个冒险家,对赌博尤为着迷。把赌博和碰运气的游戏看得比饮食还重要,玩扑克、打桥牌、下围棋、打赌都称得上是行家里手。他与同僚赌,与部属赌,还常跟艺妓赌,而且赌得认真。1910年山本为一件不大的事与他的密友堀一下子赌了3000元,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幢好房子,结果山本输了。虽然堀一笑了之,但山本却坚持还债,每月从薪金中扣,一直扣了十几年。山本出使欧洲时据说由于他赌技超群,赢钱太多,摩纳哥的赌场甚至禁止山本入场(他是摩纳哥第二位被禁止的赌客)。山本曾说如果天皇能给他一年时间去赌博,可以为日本赢回一艘"大和号"战列舰。总之东乡的影响,美国的小说,加上山本个人秉性等各种因素,促成奇袭珍珠港计划的形成。珍珠港位于美日之间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距日本约3500多海里,距美国本土约2000海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基地。1941年1月7日山本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偷袭珍珠港的设想,此后就和几个参谋一起秘密地制定“Z”作战方案。

(八)6月正式方案提出后曾在日本上层引起争论,一些人不相信庞大的舰队横渡3500海里而不被发现,对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山本固执己见,甚至以辞职相要挟。日本为了“南进”于10月中旬批准这个计划,于是山本指挥联合舰队选择与珍珠港相似的鹿儿岛湾,开始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模拟训练。1941年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波攻击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7时53分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奇袭成功。此后第二波攻击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8艘战列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被击伤,188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官兵伤亡,日本只损失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几艘袖珍潜艇。日本海军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在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的指挥下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途中舰队保持彻底的无线电静默。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该舰队的飞机轰炸瓦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 (九)地面上几乎所有战机被摧毁,只有少数得以起飞和还击。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这次战斗的第一炮和第一个牺牲者是美国一条驱逐舰对日本的一艘微型潜艇的攻击,那艘微型潜艇被击沉。日本一共出动五艘微型潜艇,它们打算在空袭开始后对美国船只施放鱼雷,五艘船后来都被击沉,其中只有四艘后来被找到。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只有一人幸存,酒卷和男被俘,他是美国在二战中的第一个俘虏。日本参加这次袭击的航空母舰是赤城号(旗舰)、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翔鹤号和瑞鹤号,这六艘航空母舰共计搭载舰载机414架,其中包括战斗机、鱼雷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和水平轰炸机,其中55架被毁。这些飞机分两波攻击,南云中将决定放弃第三波攻击,将主力撤回。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十)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日本的主目标之一是美国的三艘航空母舰,但当时没有一艘在港内。企业号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世界各地的海军和其他观察家都认为将美国大多数战列舰创伤击沉是这个战役的最大的成果,没有这些战列舰的美国海军只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舰和潜艇。实际上当时美国海军只有这些舰船,而这些舰船也是抵抗和后来反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后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要小得多。珍珠港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动员起来,它将美国团结起来,一起要战胜日本,它可能也是后来盟军要求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不论当时日本只是击中修理篷还是击中航空母舰,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日本战败的命运。

(十二)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经济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对珍珠港的袭击标志着航空母舰和潜艇以及舰载机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主力的转折点,大型战列舰决战的时代过去了,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新的海战王牌,海军航空兵作为新的决定性力量登上海战舞台,但世界海军强大的美国对于“航空制胜”这一点一直到后来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战役后才明白过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偷袭!”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中华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四年多后于12月9日对日宣战。12月21日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更加扩大。 关岛战役

(一)5000名日军特种部队于1941年12月10日全部攻上关岛,4886名日军是隶属于陆军日军第55师团,但是日军实际参与战斗过程部队是调派自塞班岛指挥部第二海军登陆特种部队(SNLF)第5连370名海军。驻守关岛的美军共有547名,包括海军陆战队、海岛守卫队与部份海军办公人员军官,可是他们全部武器只有160把步枪、3挺0.30mm口径Mk6机枪和4挺汤普森冲锋枪。271名文职人员未受过军事训练,包括杂役的关岛土著与几名护士,还有驻关岛的一艘扫雷舰上的137名海员。美军关岛海军兵营只驻有153名陆战队士兵,由William K. McNulty中校指挥,这个陆战队连装备的武器只有少数勃朗宁自动步枪及M1903春田步枪。至于关岛原著民兵多半在庆典时出来操枪,都没有受过军事训练。12月8日星期一早上04:45岛上美国总督乔治·麦克米连睡梦中被通知珍珠港事变昨在天下午爆发,美日可能互相正式宣战。08:27起飞自塞班岛日军战机(水上侦察机16架)开始至关岛上空扫射美军营区、美军海军补给料件库房、 广播电台、“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关岛子公司以及关岛“泛美大酒店”也都被日军战机攻击,在这场空袭中关岛码头停泊美军扫雷艇USS Penguin也对日军机反击朝天扫射,击落一架日军机后美军扫雷艇也被击沉(美方声称“自沉”),造成一名军官阵亡、数名美国海军水兵负伤。战事持续到下午一整天都还有空袭,直到17点傍晚后入夜日军机才没再飞来。

(二)12月9日早上08:30日军机8架再次空袭,但是今天只空袭这么一次。这次攻击目标是在阿加尼亚的政府大宅与附近几个村庄,所幸建物被破坏情形轻微。傍晚起自塞班岛发出日军侵略舰队包括4艘挂满登陆军及武器弹药的巡洋舰、4艘驱逐舰、两艘炮艇、6艘扫潜水艇驱逐舰、2扫扫雷舰、2艘载运水粮补给货船,浩浩荡荡全速冲向关岛准备大举登陆。12月10日凌晨02:15隶属于日军海军陆战队第2群第5连的370位士兵于首府阿加尼亚北边“阿加尼亚湾”的“Dungcas海滩”登陆成功,并且上岸后立刻攻击政府大宅并且攻占。接着日军又自Piti朝Sumay推进攻击美军陆战队营区,另一支日军部队发动北翼攻击,自关岛西北Tumon湾登陆后向南阿加尼亚日军会师攻来。04:45日军陆战队第5连与美军陆战队及岛民在阿加尼亚市区西班牙广场爆发激战,见大势已去的美国关岛总督George McMillin 于06:00放弃抵抗宣布投降,所有零星战斗陆续停止。 (三)5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阵亡,13名负伤。美国海军水兵官兵有8人阵亡,4名关岛民兵阵亡,共有22人负伤(包括空袭时),日军伤亡1亡6伤都是海军陆战队第5连。关岛是马里亚纳群岛中最大的岛屿,30 英里(48 公里)长,9 英里(14 公里)宽。它自从1898年被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占以来直至1941年12月11日珍珠港事件后被日本人攻占为止一直被美国统治,关岛不像其它一些在马里亚纳群岛中高度设防的岛屿一样(如塞班),因为那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便被日本统治,而在1944年更驻有大量守军。同盟国有关入侵马里亚纳群岛的计划要求猛烈的轰炸,首先是来自航空母舰及东面马绍尔群岛的岸基飞机,当获得制空权后再由战列舰进行近岸炮轰。关岛被选为目标是因为其庞大面积可作为盟军的后勤基地以支援下一步对菲律宾群岛、台湾及琉球群岛的军事行动,在阿普拉深水港适合大型船只停泊,岛上的两个机场亦可供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升降。入侵塞班岛的军事行动被安排在1944年6月15日进行,而在关岛的登陆行动被暂订于6月18日实施。原本的时间表非常适中,但在塞班岛出现估不到的大批守军进行非常顽强的抵抗,日军航空母舰的大型进攻令入侵关岛的行动被推迟一个月。

(四)关岛被暗礁、悬崖及大型岩石包围着,因而对进攻部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7月21日美军在关岛西部奥罗地角半岛两边登陆,以图切断机场。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师在早上8时28分于半岛北部接近阿迦纳的地方登陆,第1海军陆战队后备团在南面接近阿加特的地方登陆。日军的炮火击毁20辆履带式两栖登陆车,但到9时整坦克部队已在两个海滩全部上岸。美军第77步兵师的登陆行动则更为困难,因为缺乏两栖车辆,士兵需要在离开登陆艇后在满布暗礁的水里涉水而行。晚上美军建立一个纵深2000米的桥头堡,日军在战役的头几天不断发动反攻,大部分在晚间及使用渗透战术,他们数次渗入美军防线,但在损失大量人员和装备情况下被迫后退。金城高阶陆军中将在1944年7月28日阵亡,小畑英良中将接过指挥权。美军的补给在战役的第一天出现困难,登陆舰艇未能靠近距离海滩数百尺的暗礁,而且缺乏两栖车辆。但是两个滩头阵地在7月28日连成一起,而奥罗地角机场及阿布拉港在1944年7月30日被美军攻占。 (五)对美军滩头阵地的反攻令日军筋疲力尽,1944年8月初开始他们缺乏食物及军火,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坦克。小畑英良因而将部队撤向关岛以南地区,计划利用岛中央部山区进行顽抗,但美军掌握关岛附近一带的制海及制空权,因此日军难以指望得到补给和增援,小畑英良只希望将全面溃败的时间延后数天而已。豪雨及厚密的丛林令美军面对困难的情况,但1944年8月2日至1944年8月4日在巴里加达山取得突破之后日军的防线崩溃,馀下的战事只是向北部追击。与其它在太平洋战场的情况一样,日军拒绝投降,几乎所有士兵阵亡。日军在关岛建有三个机场,其中第三个机场尚未竣工。最初日军对关岛的防御并不重视,直到马绍尔群岛失守后日军才开始加强关岛的防御。日军对关岛的增援比塞班岛成功多了,大批援军和物资运上关岛。关岛的守军是陆军步兵第二十九师团、第四十八独立混成旅团、第十独立混成联队、第五十二高炮大队以及海军第五十四警备队,共两万余人、火炮二十余门,坦克四十余辆,由第二十九师团长高品彪中将统一指挥。第二十九师团原是关东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

(六)尽管关岛在战前四十余年时间里是美国领土,但美军直到开始制定进攻关岛时才发现相关资料非常粗略,而且对日军占领后的情况更是一无所知,所以不断以飞机进行航空摄影侦察。美军原计划在1944年6月18日在关岛实施登陆,但通过塞班岛登陆作战觉得登陆部队的兵力还要加强,而增援部队到达战场还需要一段时间。加上海军舰队也要全力对付日军机动舰队,所以斯普鲁恩斯(1886年7月3日-1969年12月23日)于1944年7月8日决定登陆作战推迟到1944年7月21日。登陆部队除原来的海军陆战队第三师和暂编第一旅外还增加陆军第七十七师,七十七师原为总预备队,在珍珠港待命,接到参战命令后于1944年7月上旬离开珍珠港,中旬到达埃尼威托克礁湖。关岛登陆仍由康诺利少将指挥的南部编队承担,该编队共有战列舰6艘、护航航母5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53艘、护卫舰2艘、登陆舰75艘、运输船21艘,加上扫雷、后勤等舰只总计265艘。地面作战部队有陆战三师、陆战暂编一旅、步兵第七十七师,共5.5万人。 (七)美军对关岛的炮火准备早在1944年6月11日就已开始,岛上日机尽数被消灭,日军机场也遭到严重破坏而无法使用。1944年6月21日至1944年7月7日美军又对关岛进行几次舰炮轰击和飞机轰炸,鉴于塞班岛登陆前只实施两天炮火准备导致效果很不理想,使登陆部队遭到巨大伤亡。因此美军对关岛大力加强炮火准备,从1944年7月8日起进行持续十三天的猛烈炮击,发射406毫米炮弹和356毫米炮弹6258发、203毫米炮弹3862发、152毫米炮弹2430发、127毫米炮弹16214发。虽然日军利用美军推迟登陆的时间在美军可能登陆的滩头设置大量的障碍和水雷,并在岛上抢修一些永备火力点和防御工事,但美军这次长时间的炮击严重破坏日军的防御工事,几乎摧毁日军暴露的全部火力点,效果比较显著。从1944年7月16日起美国海军第三、第四和第六水下爆破队连续三个晚上在将要登陆的滩头进行水下爆破,炸掉暗礁和障碍物,为登陆扫清障碍。1944年7月19日和1944年7月20日美军所有担任舰炮火力支援的军舰对登陆地点——阿加特和阿散两地进行极为猛烈的炮击,1944年7月20日斯普鲁恩斯乘座旗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亲自到达关岛督战。

(八)1944年7月21日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正是交兵的好天气。凌晨开始美军就以6艘战列舰、3艘护航航母、8艘巡洋舰和32艘驱逐舰进行直接火力支援,而且还采用一种新的战术,即军舰和飞机同时对同一目标进行协同攻击。规定舰炮弹道不得高于365米,飞机投弹高度不得低于457米,这样舰炮与飞机就能发挥更大威力。8时30分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美军开始突击上陆,陆战三师在奥罗特半岛北部的阿散海滩登陆,陆战一旅和七十七师在奥罗特半岛南部的阿加特海滩登陆。阿散滩头方面陆战三师三个团同时展开,在1800米宽的滩头并肩突击。由于海岸中珊瑚暗礁很多,只有履带登陆车能够上陆,所以全靠履带登陆车往返接运部队,最初登陆非常顺利。日军抵抗微不足道,中午全师部队以及车辆、火炮就全部上陆,随即发现登陆滩头地形极其不利。前是高地,后是大海,两翼是险峻的悬崖。日军在三面山顶和反斜面部署的火炮居高临下覆盖整个登陆滩头,美军两万余人拥挤在狭小的登陆滩头,日军每一发炮弹都会给美军造成巨大伤亡。陆战三团所要攻击的地形最为险恶,因而伤亡最大,进展最小。陆战二十一团和陆战九团处境相对要好些,在舰炮火力的有效支援下都占领当面的山头,并击退日军的反击。 (九)南部阿加特滩头日军抵抗比北部更凶猛,美军履带登陆车刚到达珊瑚礁就遭到日军炮火的猛烈轰击,转瞬间就有24辆履带登陆车被击毁(占总数的八分之一)。由于履带登陆车损失惨重,很多士兵只得涉水上岸,被压制在日军火力点前无法前进。而补给品也没有按计划运上岸,登陆遇到很大困难。陆战暂一旅奋力杀出一条血路,于中午11时许到达第一预定目标。暂一旅旅长也随之上岸,开设指挥所,率领部队奋勇冲杀。伴随登陆部队上陆的坦克由于地形复杂、遍地障碍和地雷以及错误的引导一直没能投入战斗,只有一辆坦克在争夺加安据点的激战中发挥作用,绕到日军阵地后方,用炮火摧毁坚固的据点,为步兵前进打开通路。全天战斗非常激烈,入夜后日军按惯例发起反击。美军早有防备,不断发射照明弹,一发现日军攻击立即召唤舰炮火力射击,日军攻势虽然凶猛却敌不过美军的炮火。1944年7月22日北部阿散滩头的美军在舰炮火力支援下开始向前推进,陆战九团攻占皮提造船厂,其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阿普拉港。陆战二十一团攻占当面的高地,将日军逐下山头。陆战三团最为艰苦,伤亡惨重而进展缓慢,经过多次增援才夺下鸟瞰登陆滩头的高地,并推进至阿格拉至腾爵公路,使美军的坦克能够沿着这条公路前进。南部滩头也是一番苦战,陆战四团经过血战才肃清阿利凡山上的日军。步兵七十七师之三零五团虽然进展缓慢,但到了天黑时分终于与陆战一旅会合,形成统一巩固的登陆场。

(十)1944年7月23日南部美军继续发展进攻,终于攻占所有能鸟瞰滩头的高地。1944年7月24日北部美军也经过三天的激战肃清所有能鸟瞰滩头的高地上的日军,南部美军开始攻击苏迈之敌,日军拼死顽抗,阻止美军攻势。1944年7月25日晚日军向美军发起猛烈的反扑,就以美军防线的缺口作为目标,先是集中炮火轰击,再是小股部队渗透突击。美军全力应战,击退日军多次冲锋,但日军根本不顾死伤,攻击波一浪接一浪,终于从北部美军陆战三团与九团之间的空隙冲破美军防线。有部分日军甚至一直冲到滩头,美军后方迅速组织勤杂人员前去堵截,有一股日军竟然冲到美军陆战三师的野战医院,伤病员纷纷拿起武器投入战斗,无法行动的伤员甚至趴在床上开枪,美军火速调来两个工兵连才将这股日军消灭。其他地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4年7月26日中午,终将日军的这次反击粉碎,日军遗留下的尸体多达4000具。1944年7月26日日军第四十八独立混成旅团长重松少将战死,1944年7月27日南部美军七十七师攻占关岛的制高点腾爵山,陆战二十二团在猛烈炮火下攻击能俯瞰机场的一个高地。日军在美军炮火下无法支撑,不等美军发起冲击就放弃高地,同一天北部美军占领方提台地。1944年7月28日美军终于夺取苏迈,南北两面的部队在腾爵山会师。当天日军关岛最高指挥官二十九师团长高品彪中将在战斗中被击毙,前来关岛视察因战斗打响而滞留的第三十一军军长小畑接替指挥。 (十一)小畑深知美军兵力火力都占有较大优势,为进行持久抵抗,他只留下两个大队在关岛最狭窄的腰部进行掩护,亲率主力撤到圣罗萨山,准备作最后战斗。1944年7月29日陆战一旅夺取奥罗特半岛,这样美军就已控制关岛的一半。美军指挥关岛作战的最高指挥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军长盖格少将决定调整部署,陆战三师在左、步兵七十七师在右并肩向北发展攻击,陆战一旅负责掩护后方,肃清已经占领地区的日军残部。经短暂战地休整后美军于1944年7月31日发起攻击,在舰炮火力大力支援下进展顺利,11时陆战三团占领关岛首府阿格拉。1944年8月1日盖格命令美军加快推进速度,力争抢在日军建立最后防线之前占领圣罗萨山。1944年8月2日美军攻占提延机场,1944年8月3日七十七师攻克巴里加达村,村里的水井解决美军缺乏淡水的困难。1944年8月4日美军夺取一个日军坚固防御阵地,歼敌346人。1944年8月6日美军推进到圣罗萨山下,被日军炮火所阻,美军立即召唤舰炮支援,很快压制日军炮火。1944年8月7日陆战一旅完成肃清后方的任务,在陆战三师左翼加入进攻。1944年8月8日七十七师攻下圣罗萨山,陆战一旅则推进到里提迪安角。1944年8月9日七十七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帕提角,1944年8月10日小畑向东京大本营发出最后的诀别电,美军攻到关岛的最北端,盖格宣布关岛日军有组织的抵抗已经被肃清。

(十二)1944年8月12日美军攻下日军最后的一处阵地,小畑和指挥部的人员不是被杀就是自杀,至此日军抵抗基本被平息。岛上还有约9000日军隐藏在丛林和岩洞中,不时出来骚扰,扫荡日军残部的战斗一直到战争结束。1945年9月还有最后一批日军约百余人出来投降,9000日军中的大部因为补给断绝,在丛林和岩洞中冻饿而死。关岛一战中美军阵亡1435人、伤5648人,日军阵亡18560人、被俘1250人。美军伤亡比塞班岛几乎少了一半,主要因为美军将登陆时间推迟一个多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增加进攻兵力,加强舰炮和航空火力准备。这是美军充分吸取塞班岛的经验教训,同时证明在登陆作战中炮火准备的重要性,由此看来美军推迟登陆是极为明智的。美军全歼关岛的守备部队标志着“奇袭行动”的完美结束,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预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少数日军士兵依然在丛林坚持抵抗,1945年12月8日三名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员被伏击及杀死,1972年1月24日横井庄一陆军中士被猎人发现,他当时已在洞穴内孤独地生活27年。该战役后关岛成为盟军行动的基地,美国海军工兵营在岛上修建五个大型机场,B-29超级堡垒轰炸机从岛上起飞前往轰炸在西太平洋及日本本土的目标。 威克岛战役

(一)威克岛位于中太平洋,西距关岛500海里,东距夏威夷2000海里,距中途岛1025海里。它由3个小珊瑚礁岛组成,中间是威克岛,右为皮尔岛,左为威尔克斯岛。3岛总面积不过10平方公里,3岛之间形成1个小小的内海,水深达数十米,可以进出停泊数千吨级的舰船。由于三面环礁的屏护挡住来自太平洋上的狂风巨浪,使“内海”成为风平浪静的理想抛锚地,并天然而成一座易守难攻的海上要塞。尽管威克岛面积很小,并且它除了拍打海岸的汹涌浪涛以及一些海鸟之外再没有什么出名的东西,但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位居关岛与夏威夷之间,为两者海上交通线的中间站,是美太平洋舰队的前哨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日美矛盾的尖锐化,战争的阴云愈益笼罩在太平洋的上空,美国海军开始着手将其建成为海空军基地。经过短时间努力后岛上的防卫已初具规模,在该岛的高地上水上飞机严阵以待,在岛的中央分别建有2000米和1600米跑道的飞机场以及海军营房,在月牙岛所拥抱的礁湖内美国人将水下的珊瑚礁击碎,凿成潜艇基地。

(二)美国人希望威克岛能成为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扼守住通往西太平洋的咽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威克岛上共有447名海军陆战队员,指挥官是詹姆斯·德弗罗少校,加上75名通信兵以及海军人员。此外还有1400名民工在从事军事工程建设,守岛总指挥官是温菲尔德·斯科特·坎宁安上校。威克岛的防空力量包括一个中队的12架海军陆战队战斗机,指挥官为保罗·普特南少校,海军陆战队飞行员驾驶的F—4“野猫”式战斗机是12月4日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4天由美国海军中将哈尔西率“企业”号航空母舰送来的。“企业”号在返航途中由于气候恶劣而耽误行程,结果未能及时赶回珍珠港,得以侥幸躲过日本的轰炸,当时哈尔西还为不能回去度周末而大为懊恼。“野猫”战斗机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机动性能方面都比不上日本“零式”战斗机,在火力方面守岛海军陆战队拥有3个炮群,每群有2门口径5英寸的大炮,另外还有12门口径3英寸的高射炮以及许多机关枪。战前这小小的威克岛俨然是一艘巨大的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成为太平洋上美军最可靠的坚固堡垒之一,被日本人视为眼中钉,日本联合舰队的计划是在南云完成对珍珠港的袭击后即派南方部队的第4舰队、特别陆战队等组成登陆部队完成对威克岛的占领。 (三)12月8日当夏威夷之战刚刚结束后从夸贾林环礁上起飞的日本千岁航空队九六式和一式陆上攻击机共36架,冒着雨雹分成几个梯次向威克岛扑去。尽管美国方面已接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并紧急升空4架短程“野猫”飞机进行警戒,但就在日机接近威克岛的瞬间一阵暴风雨袭来,从而给日军最佳的掩护。他们在厚厚的暴风雨层的掩护下巧妙地逼近目标,第1梯队12架从2000公尺的高空投弹,轰炸正在加油中的8架“野猫”式战斗机。结果4架遭轰炸,3架中弹燃烧,1架受损。和珍珠港一样,空袭来得太突然,在最初10分钟内守备部队连高射炮都来不及使用。接着第2梯次、第3梯次对准各军事设施、宿舍营房进行轰炸扫射,致使25人死亡。9日日军继续轰炸,10日27架飞机开始轰炸岛上守军各炮台,企图破坏守军的防御炮火,为日军登陆作好准备。另有10架飞机轰炸威尔克斯岛,使弹药库爆炸,并引燃附近炮兵阵地的弹药。

(四)在作好这一切准备之后,12月10日凌晨一支由3艘轻巡洋舰、6艘驱逐舰、2艘巡逻艇和2艘运输船组成的日本舰队载着45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海军少将梶冈定道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向威克岛杀来,企图趁黎明前的黑暗,一举登陆占领威克岛。日本人以为以这样强大的兵力必可一举攻陷威克岛,然而这天凌晨狂风大作、巨浪排空,偷渡到威克岛海面的日舰艇无法卸载,陆战队无法换乘。经百般磨难后天已放亮,日军不得已背水一战,决定实施白天强行登陆。美军奉守岛指挥官坎宁安的命令,在日军进入射程以后先不开火。日舰离海岸4英里时率先向岸上美军炮台开火,而美国陆战队仍一炮不发,待到4艘日舰进入4300米的距离时岛上美军陆战队才猛烈开火。虽然日机的空袭使这些大炮的火力控制器以及阵地遭到很大的破坏,但美军士兵仍尽最大的力量集中发挥炮火的威力。经过一夜惊涛骇浪的颠簸后日军早已精疲力竭,突如其来顿遭炮击让舰队慌乱一团,不久就有两艘军舰被击中。日本旗舰“夕张”号连中几炮落荒而逃,美炮兵连连长克拉伦斯·巴尼格中尉满意地记下重创这艘日本旗舰的情景:“两发炮弹刚好落在它的左舷吃水线以上的地方,浓烟和蒸气立即从左舷喷了出来,舰艇的速度越来越慢。该舰在离岸7000码的时候又中2发炮弹,差不多打在同一个地方,左舷完全笼罩在喷出的蒸气之中。” (五)当梶冈海军少将的旗舰摇摇晃晃地逃往海上的时候皮尔岛顶端的1个炮兵连发射的第3排炮弹恰好击中护送两艘运兵船到海滩的“疾风”号驱逐舰,引爆“疾风”号的弹舱,“疾风”号被炸为两截。海军陆战队的炮手们竟击沉一艘日本战舰,这使炮兵阵地上的炮手们禁不住欢呼雀跃。正在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一个名叫亨利·比德尔的中士厉声喝道:“别太高兴了,你们这帮蠢货,快回到炮位上。你们当这是什么,是场球赛吗?”他们在胜利的鼓舞下又击中“追风”号驱逐舰和1艘运兵船、1艘驱逐舰,迫使日舰仓惶逃走。不久保罗·普特南少校率领威克岛上幸存下来的4架“野猫”式战斗机起飞,每架携带着多枚炸弹,去追击逃走的敌舰。它们向日舰投掷多枚100磅重的炸弹,取得赫赫战果。不仅炸毁日本轻巡洋舰“天龙”号的水雷炮台和轻巡洋舰“龙田”号的无线电室,使一艘运输舰中弹起火。埃尔罗德上尉的飞机还击中“如月”号驱逐舰的后甲板,引爆该舰的深水炸弹舱,该舰随即爆炸沉没且无人生还。

(六)梶冈少将本以为经两天的轰炸后地面设施已全遭破坏的威克岛可以轻易地加以占领,想不到威克岛美军英勇奋战,不但不能顺利登陆,反而受到猛烈的反击而陷入苦战。作战参谋小山贞大住建议:“敌军斗志高昂,炮台射击又非常准确,我们受损不轻。若再继续强行登陆攻击,损失将更惨重。依目前形势应先撤退,然后再计划攻击的方式。”梶冈对此也十分清楚已有2艘驱逐舰被击沉,500多名官兵伤亡,若再攻击下去,不但没有成功把握,说不定会全军覆没。梶冈冈权衡得失后接受参谋的意见,命令剩下的军舰返回夸贾林岛。当山本五十六得知首攻威克岛出师不利惨遭溃败之后不由勃然大怒,立即电令从珍珠港凯旋、正在回国途中的南云海军中将派部队增援。南云接令后马上派出拥有航空母舰“苍龙”号和“飞龙”号的第2航空母舰战队以及拥有巡洋舰“利根”号、“筑摩”号的第8巡洋战队和部分警戒兵力奔赴威克岛海域助战,这支兵力于12月16日30分离开南云机动部队主力,准备对威克岛进行大规模空袭。 (七)威克岛部队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消息传到华盛顿的时候美国海军当局已经清楚地知道守住中途岛、威克岛和萨摩亚群岛已经成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战略的关键,因此金梅尔将军马上下令由海军少将弗兰克·弗莱彻指挥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直接护送增援部队,另派2艘航空母舰担任海上掩护。然而美国太平洋舰队似乎还没有从日本偷袭的惊梦中醒来,军舰行动十分迟缓。刚从美国西海岸回到珍珠港的“萨拉托加”号尚需补充燃料,16日中午前未能出航。当21日该舰进至离威克岛600海里时因给担任护航的驱逐舰补给燃料又耽误两天航程,所以在以“萨拉托加”号为主力的支援部队尚未到达的时候日军已开始攻击威克岛。而且对美国增援部队也采取预防措施,在这种情形下弗莱彻将军只得放弃支援威克岛。吸取首次攻击失败的教训后日军补充3艘新式驱逐舰以代替沉没的2艘驱逐舰,除上次参加的2艘运输舰和1艘大型巡逻艇外另增加1艘运输舰、1艘布雷艇和1艘满载海军特别陆战队的水上飞机母舰,并且还增派2000名海军特种登陆部队以对付岛上美军陆战队。这次仍然由梶冈少将指挥,“夕张”、“龙田”、“天龙”经修整后也加入战斗行列。

(八)第4舰队司令井上成美中将为了支援攻击部队还调派五藤存知少将指挥的重巡洋舰“青叶”、“衣笠”、“古鹰”、“加古”和数艘驱逐舰,由特鲁克群岛出发前往威克岛参战,攻击日期定在12月23日。为了在登陆前最大限度破坏岛上炮台的威力,千岁航空队的28架陆上攻击机从马绍尔群岛各基地起飞,对威克岛实施轮番轰炸。南云舰队派出的以“苍龙”、“飞龙”为主力的支援部队21日到威克岛西北约200海里的海域,在一方面派出大批飞机轰炸威克岛的同时另一方面负责截击有可能从珍珠港派出的美军增援部队,以对威克岛形成巨大的压力。美军最后2架飞机勇敢地起飞应战,并奇迹般地击落两架日军飞机,但威克岛经连日不停的轰炸后岛上的设施、防御阵地均遭严重破坏,在“苍龙”、“飞龙”的舰载机的俯冲轰炸和机枪扫射下岛上美军的最后一架飞机也被炸毁。12月22日午夜威克岛海面上气候一如以往,仍然十分恶劣,猛烈的风以每秒13米的速度掠过黑暗的海面。梶冈率领舰队再次来到威克岛,这一次梶冈冈少将先把自己的主力停在远离炮火射程之外的海面上,利用舰炮对威克岛的炮台进行地毯式的猛烈炮击,23日凌晨2时35分以舞鹤第2海军特别陆战队为主力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开始乘突击舟和巡逻艇迎着汹涌的波涛强行登陆。 (九)新的一轮进攻开始后守岛美军指挥官坎宁安后来写道:“在极为混乱气氛中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入侵者在数量上处于压倒的优势。”第一攻击波开始后大约100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潮水般冲上海滩,突然威克岛海军陆战队炮兵连向登陆点开炮。美军将炮弹的引信切短,使炮弹能够在两秒钟之内爆炸,极大地提高打击近距离日军的效率。随着一声令下美军弹无虚发,日军一艘艘登陆艇被击中。在慌乱中一艘巡逻艇上的日军,竟然莫名其妙地打开探照灯,将自己暴露在美军面前。美军随即全力开炮,两艘日军巡逻艇被击毁,伤亡惨重。守岛官兵分成小股分散于3个岛礁的各处,因人数太少无法把守住全部海滩。岛上一些民工也拿起武器投入激烈的战斗,另一些没有找到武器的则隐藏于散兵坑或灌木林中。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在一座岛礁上韦斯利·普拉特上尉指挥70多名海军陆战队员成功地将一艘日舰击中起火,并用步枪和手榴弹频频进行反击,阻止100名日军的进攻,使其无一生还。

(十)黎明时分星条旗还在威尔克斯岛上飘扬,1小时之后主岛威克岛上的德弗罗少校和由他率领的200名守岛士兵面临着1000多名日本士兵的进攻,这批日军沿着珊瑚海滩挖壕沟据守,滩头堡上插起太阳旗,以免遭到自己舰炮的炮击。天亮以后从日本航空母舰“苍龙”号和“飞龙”号上起飞的舰载机像一群大黄蜂似地呼啸着飞临威克岛上空,对岛上的阵地狂轰乱炸,再也没有野猫战斗机起飞迎战敌机。然而普南特少校率领幸存下来的飞行员全部拿起武器,在威克岛的最南端同陆战队官兵并肩作战,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直到早晨7点半美国海军陆战队仍在拼死抵抗,但已渐渐支持不住。坎宁安知道他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结局,守岛将士或许能够从白天熬到夜晚,但一旦黑夜降临他们的防线肯定将会被日军攻破。岛上有1000多名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战斗持续下去无异于一场屠杀,同德弗罗协商后坎宁安授权这位海军陆战队少校投降。威克岛上的1500名美国军人和民工当了俘虏,但他们进行英勇的防卫,打死800多名日军,美军有122人死亡。虽然美军失去威克岛,但却赢得日本登陆部队梶冈冈少将、他的参谋人员以及士兵们的钦佩,他们深深感到美国人是善战的可怕敌人。 巴丹半岛战役

(一)当日军航空母舰舰载机在1941年12月7日早上攻击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后以台湾为基地的日军岸基飞机轰炸美国陆军航空队远东航空队在潘帕嘉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在三描礼士省的艾尔贝母空军基地,邻近马尼拉的尼古拉空军基地,以及美国亚洲舰队在甲米地的总部。从12月8日至10日地面部队的零星抵抗及残余的美国海军和空军力量未能阻止日军在巴坦群岛、阿帕里及维干的登陆行动,空军的B-17轰炸机联同护航战机攻击日军在卡加延海岸登陆的日军船只及在吕宋岛维干的登陆行动,亚洲舰队的潜艇亦参与行动。在最后一次远东航空队的联合攻击行动中美军飞机击伤2艘日军运输舰、联合舰队旗舰长门号战舰、1艘驱逐舰,击沉1艘布雷舰,但这些空中攻击及海上行动却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的进攻。这些零星的登陆行动是掩护由本间雅晴(1887年11月27日—1946年4月3日)陆军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在1941年12月22日于马尼拉蜂省仁牙因湾及拉蒙湾的主要进攻,在战争的第1天摧毁美军的空军及海军力量后日军已经取得很大优势以阻止美国对菲律宾进行补给及增援,取得机场对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为入侵荷属东印度的行动提供跳板。

(二)日军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在确保滩头阵地安全后,日军发动一个大型钳形攻势,在当地防守的3个菲律宾军步兵师被日军击退。面对如此困境时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意识到在滩头防卫的计划已经失败,12月26日他通知前线指挥官正或实施橙色-3战争计划,这是在战前已筹划好以利用阻击战防守巴丹半岛及科雷希多岛的行动计划。根据橙色-3计划,部队撤退入巴丹半岛,在这裹守军将重组及坚守6个月。该计划策划者相关援军将从美国本土到达,他们希望战略出现改变,就是日本人的入侵计划可能被发现。橙色-3计划的概念是阻延日军的入侵步伐,直至美国太平洋舰队能全力集结并打通往菲律宾的航道。在巴丹半岛由于地形有利于防守,受到在马尼拉湾防卫港口设施的守军,在附近科雷希多岛要塞的守军炮火支援,守军被预计可坚守至援军到达。美国海军已预计需要2年时间以进行横渡太平洋的战役,但如果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内被击溃,不会有任何增援到达。与此同时菲律宾自治领总统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1878年8月19日-1944年8月1日)联同其家属及政府官员在1941年12月24日晚上和麦克阿瑟及美国远东军指挥部一同撤退到科雷希多岛,另外所有美国远东军军事人员亦从主要市区撤走,同日马尼拉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而日军则在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

(三)麦克阿瑟将军希望将部队、装备及物资完整地撤退到预定防线上,他统率由乔纳森·温莱特指挥的北吕宋部队以阻挡日军的主要进攻,保障由乔治·柏加将军指挥的南吕宋部队通往巴丹半岛的道路。当时该部队正从十分混乱的秩序恢复过来,为达成该目的的温赖特跟据橙色3号计划将部队分派到5条防线上:阿吉拉尔经圣卡洛斯市到乌坦尼塔市;阿格诺河;圣伊格纳西亚经赫罗纳经金巴到圣何西;打拉到甲万那端;班班到圣米格尔。1942年1月1日—5日当整个美国远东军从南北两面后撤时它们实施一连串阻击以撤入巴丹半岛,最血腥的战事在波拉克-皮晋查防线爆发,在这里由威廉斯·布洛芙和马刁·卡宾准将指挥的菲律宾第11、第21师加上由克林顿·皮尔斯上校率领的第26骑兵旅防守。这里是开阔地形,缺乏防御工事,守军要面对日军猛烈空袭及炮击、强大的坦克攻击和高桥及田中2支步兵分遣队的轮番冲锋,双方均付出巨大代价。 (四)橙色-3计划要求在巴丹半岛部署2条防线,第1条由半岛西部的邦班至东面的阿布凯,温莱特将军指挥新组成的菲律宾第1军共2.25万人防守西部,第1军包括菲律宾第1、第31及第91步兵师、第26骑兵团、1营炮兵及自行火炮;柏加将军指挥新的菲律宾第2军包括菲律宾第11、第21、第41及第51步兵师和第57步兵团(共2.5万人)防守东部,所有师均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削弱及付出惨重伤亡,特别是在撤退途上美军菲律宾师包括美军第31步兵团、第45步兵团(菲律宾童子军)及其它支援单位变成防守巴丹半岛的后备力量。纳蒂布山是1座4,222英尺(1,287米)的高山,因分隔半岛而成为2军的分界线。2个指挥官在山上部下防线,但是因为地形关系,他们没有将防线延伸到山坡上,因此2军没有直接的接触点。而在防线上留下一个重要的缺口,当撤退完成后阿布凯-莫邦防线变成美国远东军的主要防御据点。1942年1月9日日军在森冈进指挥下进攻阿布凯-莫邦防线的东翼,坚守该地的为菲律宾第91步兵师辖下的路德·史提芬将军和佐治·奇勒将军率领的第57步兵团(菲律宾童子军)。1月12日爆发激烈战斗,日军艰难获胜。1月14日的进攻是攻击分别由维森特·林及阿尔拔·钟斯指挥的菲律宾第41、51步兵师之防线,他们在第43、23步兵师的支援下击退日军对它们左翼之进攻,但日军仍因为第51步兵师撤退而留下来空隙而进入撒利河谷,但因一支菲律宾发现这次渗透及菲律宾第21步兵师进入河谷阻击而逐回。

(五)在西面的远处一支日军突然击溃由约翰·包维特之菲律宾第53步兵师,该支日军沿阿普河南越过阿布凯-莫邦防线,但他们的进攻在森林中被菲律宾第21、31、51及92步兵师联合阻止,第31及45步兵师更收复第51步兵师所弃守的防线。1942年1月15日得到增援的菲律宾第1步兵师在日军猛烈轰炸下坚守在万荣地区的防线,日军通过在纳蒂布山以东地区的空隙及在莫邦山区封锁道路,因而威胁该师之侧翼。菲律宾第91、71及92步兵师虽然反复进攻,但未能击退日军。日军经常在晚间进行突袭及渗透战术,之前柏加将军之第2军在撒利河战役中已经阻止一次类似的包围,但温莱特将军的第1军依然岌岌可危,而阿布凯-莫邦防线在1月22日被弃守。4天内波拉克-皮晋查防线被构成,但是当日军再次进时守军通过菲律宾第1军防守的空隙而刚刚撤退到新的防线上,布吕莫尔将军沿第2警戒线布防,包括第32、第41及第51步兵师前来增援,以阻止日军私主要进攻及堵塞缺口。余下的日军在第11师背后的波布河及第1师后面Gogo-Cotar河通过阿布凯-莫邦防线之侧面地区,1942年1月23日至2月17日守军采取联合行动,以减轻这些突出地带之抵制。 (六)行动中战斗激烈,当日军尝试包围守军团和阿尔弗雷多·山度士上校指挥的第1师以更高明、更巧妙的策略击败日军,在多次尝试中其单位成功突破Gogo-Cotar及波布口袋,他因此被称为"口袋上的英雄"。因为这次英雄事迹,他被晋升为战场上的指挥官。山度士被授与一顶可怕的任务,那就是封锁突破口及彻底击溃突入防线,严重威胁该师之日军。不顾个人安全的他率领部队在MLRne及该团之后备防线之间对实力与数量上强大很多的日军发动反攻,战斗在1942年1月29日日落时展开,在坚定的决心下守军努力不懈地及毫无停止地与敌人战斗,以收复给第1师指定防守的地区。1942年2月3日第45步兵师的维利巴尔德·毕安基上尉率领一排菲律宾童子军上前两个敌军机关枪群,使用手榴弹令它们停止射击并破坏一梃高射机枪,他及后被授与荣誉奖章,战斗中只有377名日本士兵成功逃离。本间雅晴将军在1942年2月8日命令停止进攻以重组其部队,但这不能立即实行,因为第16师团仍要支援其第20步兵团第3营,在付出更大伤亡下第3营的残余、378名军官及士兵在2月15日被救出。2月22日,日本第14军向北后撤几公里,美国远东军重新占领一些曾被日军攻占的地区。

(七)在尝试迂回菲律宾第1军及弧立美国远东军的指挥部后日军第16师团第20步兵团第2营于1942年1月22日晚上在巴丹半岛南部西海岸实施登陆行动,由于美军PT-34鱼雷艇的骚扰,两艘驳船被击沉及其它的被分割成两部份,没有一艘可到达预定登陆海滩。在滩头阵地对抗日军的是菲律宾警察成员及被权充步兵使用的美国陆军航空军伞兵,日军指挥官尝试增强其占领之滩头阵地,但未突破防线。从1月23日–1月29日、1月22日–2月8日和1月27日–2月13日战斗分别在Lapay-Longoskawayan、Quinawan-Aglaloma及Silalim-Anyasan凶猛地展开,参加进攻的2000名日军只有43人负伤撤回日军战线,这些战斗被称为"个别据点的战斗"。1942年3月12日晚上麦克阿瑟将军、其家人及数位美国远东军军官离开科雷吉多岛,登上4艘由约翰·邓肯·巴尔克利陆军中校指挥的PT-34鱼雷艇前往棉兰老岛,因为此次及之前4个月零8天的功绩,巴尔克利被授与荣誉勋章、海军十字勋章、杰出服役十字勋章及其它嘉奖。麦克阿瑟最终到达澳大利亚,在这里他向菲律宾人民许下"我会再回去"的承诺。麦克阿瑟的离开表示美国远东军的完结,1942年3月22日守军被重新命名为驻菲律宾美军,由乔纳森·梅休·温莱特四世陆军中将指挥。 (八)当首次进攻巴丹半岛凡行动失败后日军大本营派遣强大的炮兵部队到菲律宾以攻破美军的防线,他们共有190门大炮,包括更大型的火炮如150毫米榴弹炮和罕见的96式240毫米榴弹炮(这种大炮只曾参加过巴丹半岛的战役,在日军中享负盛名的第1炮兵司令官部在北岛骥子雄指挥下亦被移至菲律宾与进攻部队一同指挥这些炮兵部队),加上日军大本营命令本间雅晴的日本第14军在3月底前结束战事,因此日军准备进行最后的大规模进攻。4月3日早上9时至下午3时整条阿布凯-莫邦防线遭到100架日军飞机及300门大炮的猛烈轰击,使萨马特山的防线变成地狱,在之后的3天里日军第65独立混成旅团及第4师团的先头部队全力进攻在左翼的菲律宾第2军,在防线的每一处筋疲力尽的美国及菲律宾守军被大批的日军坦克及步兵击溃。根据之前两次的进攻经验,本间将军已预计最后之总攻击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攻破阿布凯-莫邦防线,要一个月才能扫荡残余敌军。当进攻开始三天后他在4月6日要求部队到达敌军预定反攻正面,日军的进攻集中在中路,冲入菲律宾第21师第22及第23团的侧翼,攻占萨马特山及包围了整个菲律宾第2军。由美军及菲律宾童子军发动的反攻没有作用,只是第57步兵团稍有进展。

(九)整条战线爆发全面战斗,菲律宾第1军连同身心交瘁的的第2军残余崩溃掉队在后方,巴丹的指挥官们除与部份掉队者可连络外与其部队完全失去连络,整个盟军防守瓦解、崩溃,所有道路塞满难民及逃离的部队。1942年4月8日巴丹半岛美军高级指挥官爱德华·金陆军少将看见守军再进行抵抗已经毫无意义,提出投降协定条件。1942年4月9日金少将与日军经过数个小时的谈判,疲倦、饥饿、憔悴的美国及菲律宾守军在战事已经沉寂的巴丹半岛向日军投降。美军及菲律宾军在巴丹半岛之投降导致一个月后科雷吉多岛的陷落,但是没有这次阻碍的话日军将很快攻占美国在太平洋的所有基地。巴丹半岛阻延日军的前进,为同盟国取得保贵时间,以准备之后的战事(如珊瑚海战役及中途岛战役),最终超过6万名菲律宾及1.5万名美军战俘被迫进行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1944年9月7日日军战舰神鹰号被美军白鲟号潜艇击沉,在神鹰号舰上的美军战俘中共有668人死亡、82人生还,美国及菲律宾联军最终在1945年2月8日收复巴丹半岛。

美日太平洋战争(第一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