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桓温第一次北伐军事分析 (2)

2023-02-24 22:36 作者:兵家复兴东篱剑客  | 我要投稿

上一篇分析桓温北伐,写的过程还是有些省略,有跳跃性。这里说明:

1、“以正面每米配置20人纵深长矛步兵,也不超过4万步兵就可以塞满河谷岸边

这里的军事细节是,冷兵器时代,每宽1米的正面上,前后排列20名长矛步兵,是一种很密集的布阵。实际上,这种排列法比较少,过于笨重。因为到第4、5个人时,由于前面人的阻挡,基本上很难看到前面战场的情况,手里的长矛也难以伸出去打击敌人。第5名后的人的存在意义,一个是替补前面的伤亡,第二是人多壮胆。所以,实际布阵中,有经验的将领,倾向于把前后20人拆开来,分成两层,就是每层10人;分成3层,就是两层7人,一层6人;以下类推。

而桓温的4万人,按当时情况推测,骑兵很少,步兵为主,则足够铺满蓝田河谷的河滩战场。这样一来,即使符氏集团有骑兵数量、质量上的优势,也不能发挥“骑兵快速绕道攻击敌方侧后翼”的战法,而只能选择与桓温步兵正面硬碰硬,打阵地战。而桓温的晋军,秉承汉晋以来的配置传统,除了单兵武器,肯定有大型床弩等武器,动能大,在杀伤力上可以克制“骑兵对单个步兵的动量动能优势”;在地形上又居高临下;所以,综合起来,双方各有所长,成了拼消耗和意志的战斗。

按照武关古道,桓温军攻克秦岭上所有关口,出秦岭的出口应该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颜色越深,海拔越高,弯曲不规则的线,是等高线(相等海拔)。方位是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桓温军的出口,左侧河谷很狭窄,比较陡,右侧宽缓一些,但仍然属于山林丘陵;所以,还是步兵占优势的战场。沿着蓝桥河,过了“水陆庵”后,虽然地形开阔了一些,但是北面不远就是灞河上游,桓温那4万步兵为主的军队,完全可以一字平推,连右侧的山林也覆盖住。

骑兵冲击,要想一次成功,只有在对手是乌合之众、一哄而散的情况下,才成立。要对付严阵以待的敌人,必须分批循环冲击;而要循环冲击,那么就需要广阔的、比较平坦的地形做跑马场地。

所以,灞河上游同其支流蓝桥河的夹角区域,仍然不是骑兵发挥优势的地方。

符氏在此地无法获胜,那么就要后退。但是灞河上游同蓝桥河的交汇处,离下一个灞河主干同支流的交叉口,只有4公里左右的距离。4公里的距离,在敌人大军威胁下,不是一个安全的扎营、守城距离;并且大量马匹所需要的草料,无法当地解决;所以符氏集团在这里死守的可能性小,而是继续后退,拉开距离。

现代的人,无法知道出秦岭的蓝田之战发生的时间点。如果是在白天战斗结束,符氏集团的大部队,是无法向西渡过灞河主干流上白鹿原的。因为任何军队,在敌人时刻的威胁下,选择武装泅渡,是最差的选择,无异于求死;搭建浮桥,耗费时间,也会被敌人骚扰攻击,拖到晚上看不见的时侯,那就是乱战惊恐,容易炸营崩溃;最方便最快的选择,还是遵循古道路,北上过灞河支流(会有秦汉传统木桥之类桥梁),到灞桥后,转而向西过桥,到长安。

符氏集团即使要先抢占白鹿原,也只能小部队上去,争取在天黑之前渡完。

而对于桓温军来说,追击符氏集团主力固然重要,但是完全不顾西侧的白鹿原,是不行的;白鹿原威胁着从武关古道到灞桥的运输线;除非桓温军能在灞桥以东的渭南征集到足够的粮草,否则保障蓝田到灞桥的运输线,就是必须要做的。

所以,史料记载的桓温弟弟桓冲(后来成为桓温指定的继承人),第二代中最勇猛的桓石虔,出现在白鹿原之战中。

这一事实,也证明了桓温并不是在灞河上保存实力,迟疑不进。差点连继承人桓冲、侄子桓石虔都死在白鹿原,如果说桓温保存实力,就太苛刻。桓冲部上了白鹿原,就不能说桓温军没有过灞水。甚至,再严格点分析,桓冲部队,是过了灞桥上白鹿原;还是在今天蓝田县附近横渡灞河,上的白鹿原;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因为上一篇说过,白鹿原顶部,比灞河河面高200米以上,渡河要架桥,还要爬山坡;这样,不如过了灞桥,再南下白鹿原的路线,方便省力。


2、第二件事,就是《晋书》记载的桓温与王猛对话的问题。大多数人,相当于看小说、听评书的心理状态,容易轻信。实际上,像这种私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在军队里的主将营帐里,能确切外传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就不用说1千多年前,就是几十年前的类似时刻,谁能得到确切信息,还原当时?所以,这种地方,是最容易混入编书者私货的地方。

这也是我认为历代史家,轻易分析胡说的原因。

按照各种记载,关中在前几年的局势,是首先羯胡的石赵帝国内斗乱杀,陷入崩溃。符氏集团本来是被羁押在枋头,即现在河南浚县,是曹操建立的水利设施,用来沟通淇水、白沟、黄河等水道,是早期大运河的一部分。

符氏集团以陇西、关中的氐族为核心,这时的首脑是符洪。他们在石勒、石虎的军事压力下,被迫离乡迁移到枋头。符洪野心大,所以为人豪爽,借着这个机会,反而笼络了一些各族豪强。在石赵帝国内乱后,符洪集团击败并俘获了麻秋及其部队。麻秋是石赵帝国的骑兵大将,统率过名为“黑槊龙骧”的骑兵军。符氏集团大量的骑兵马匹,应该是来自麻秋军。氐族世代在陇西甚至更西的山地河谷中,那里并不是能大量养马游牧的地方,所以氐族并不能归为游牧部落。

但是,史料记载,不久后,麻秋就下毒毒死了符洪,原因不明。符健继承符洪的地位,并按照符洪遗嘱,带领部众,回关中、陇西建立帝业。

虽然氐族也算关中的长期居民之一,但是符洪集团长期居住在黄河北、太行山东的枋头,已经不算关中土著。所以符氏集团的回归,遭到关中大量豪强的反对,反对符氏集团来重新抢地盘。第一批是杜洪为首,第二批是降将张遇为首,联合关中各路土豪。

桓温北伐关中的时间,正是第二批豪强起义反对符氏集团的时候,也是符氏集团称帝,与东晋朝廷翻脸的时候。

但是,符氏集团长期处于石赵帝国的监视和笼络下,学会了很多军政技术,笼络了各路人才,又俘获了石赵帝国的大骑兵军麻秋部,实力很强。所以,两次起义,都被符氏集团血腥镇压。

到了桓温打到蓝田时,只剩下霸城的呼延毒部,其它的都被斩杀。

所以,当时关中残余的豪强,被符氏集团杀怕了;他们等着桓温军来帮忙报仇,救助自己的心理,应该是有的;但是,他们有没有实力、信念,敢于再次起兵,就是问号了。

所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桓温军的桓冲、桓石虔部,渡过了灞水,上了白鹿原,与符氏集团激战几个月;所谓的关中豪杰,残余的人,没有明显出头的,没有记载。

后世历代史学研究者,以桓温、王猛的对话史料为中心,大发议论,指责、嘲笑桓温谨慎过头、有私心野心等等;却不分析这种对话,到底能有几分可信的实情,不看地理地图,不研究军事技战术,写了一千多年的垃圾文。





桓温第一次北伐军事分析 (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