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三国时代(一)前三国时代
去年写的高句丽,百济,新罗简史。由于各种原因【指懒】并没有写完。如今回过头去看当初写的内容,有不少错漏的地方。因此本次重开一贴,重头开始写,但不保证会没有错漏,由于这次会写更多的内容,所以将会出现更多的错漏。大家看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尽管指出,反正你归你指出,我是绝对不会更改的。╮(‵▽′)╭
本次的重新开贴我想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三国时代之前的韩国历史。第二到第四部分,分别叙述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历史,这部分主要其实就是对《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的翻译和融合。第五部分图表,这一部分里我想把三国的王位继承顺序图表,三国历史大事年变,三国敌对和友好变化关系表,还要统合性的介绍一下三国的官制变化。
好,话不多说。书归正传。开始第一部分:前三国时代的韩国历史。为了让大家看的时候更明晰,先附上一张使用EXCEL子画的渣图表,让大家对大概的时代划分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如下图。

1.檀君朝鲜的由来
关键词:桓雄下凡 熊女传说 王俭城的建立
上古时期,有一天神名叫桓因。桓因有一子,名叫桓雄。桓雄某一天凡心偶动,就下凡于中原东北方一座半岛的太伯上之上。他在这太伯上山顶的一棵檀树之下设立神市,凡人只要向神市提供贡品,桓雄就为这些凡人消灾治病。
某一天,山林中有两头猛兽,一熊一虎,来到桓雄年前,跪倒在桓雄面前,祈求桓雄能将它二兽变化为人类。桓雄给了二兽二十头大蒜,令他们服下,并嘱托他们,吃完了大蒜,只要在山洞中躲避日头一百天,就能幻化为人行。二兽依言而行。躲了八十天后,虎忍受不了寂寞,冲出山洞,变形失败。而熊忍受了一百天,最终幻化成一名少女。因为这名少女由熊幻化而来,故称为熊女。
熊女来到桓雄的神市前,感谢桓雄让他变化成人,并向桓雄求爱。桓雄于是娶熊女为妻,在檀树之下生下一名男婴,取名桓俭。
桓俭,因为出生于檀树之下,所以封号称为檀君。因为桓俭后来称王,因此人们省略他的姓氏,称其为王俭。
檀君桓俭长大之后,聪明武勇。他从太伯山之上走下来,来到一片开阔的平原地带,他将这片土地称为平壤,寓意为平坦的土壤。王俭在平壤修建了一座城池,将这座城池命名为王俭城。
彼时中原地区正是尧帝当政。檀君桓俭在尧帝登基50年后,正式称王,改称为王俭。世代统治半岛1500年。
【注释一:首先檀君朝鲜肯定是存在过的,因为史记中曾经记载过王俭城,并且朝鲜人一直称呼平壤为王俭城,所以王俭城最起码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箕子朝鲜并没有一个叫做俭的王,那就说明檀君王俭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之所以叫王俭城就是为了纪念以前的那个叫做俭的王。
但是也有些我国学者,为了否定檀君的存在,而持反对意见,认为王俭城也作王险城,不是大王桓俭的城池,而是化用自易经的"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意思是大王设置险要关隘的城池。我认为这种说法乍看能够唬人,实际上是非常牵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点原因,首先,这句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来源于易经坎卦的卦辞。熟悉坎卦的知道,坎卦代表的是磨难,危险,困难。我想如果建造王险城的人文化水平高到可以阅读易经的话,那他为什么要从一个这么倒霉的卦象里摘出一句话来给自己的首都命令呢?
第二点,王俭城,也就是王平壤,他的地形是一个周围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北面只有一条和缓的大同江。这样根本无险可守的地形,起名叫做王险城,恐怕名不符实吧。
所以我的综合意见是,平壤应该叫王俭城,而非王险城。檀君王俭是确实存在的人物,但是被后人所神话了。至于这个檀君王俭是否真的统治了1500年,我认为正常人类应该活不了这么久,所以我认为他统治了1500年的事情应该是假的。】
【注释二:关于桓檀古记。一般中国学家对于韩国史普遍承认三国史记具有史料价值,承认三国遗事具有一部分史料价值。在这两本书里面,都说到檀君是古代天神桓因的儿子下凡。但对于这个天神桓因的具体事情,没有交代。 因此在1911年,韩国太白教的教徒因此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桓檀古记》详细记载了这个天神桓因所在的神国桓国的记载,还把桓熊建立神市的历史详细记载为一个神市国的历史,而且还把一个檀君统治的1500年,拆成了47代檀君一共统治1500年。 但是由于这是一本近代才出版的书籍,并且有教徒所出版,所以普遍不被中国学者承认。
但是李太白方面号称,这些历史并非是自己所编造的,而是他走访民间,搜集了秘本的古代史料檀君世纪,北扶余纪等等,而把他们汇编成册,成了这本十分详细充实的桓檀古纪。他说的这些书,在古代确实存在,但由于各种原因,都已经失传掉了,所以这本桓檀古记是否是真的依据古籍编撰,还是李太白本人借用古书的名字编造出来的,不得而知。】
2.箕子朝鲜
关键字:武王伐纣 箕子渡来
王俭在半岛稳坐王权1500年。而中原王朝则经历了尧舜禹夏商周的朝代变换。
时间来到商朝末年,商朝国姓为子,商朝末代皇帝纣王分封自己的叔叔子胥余于箕国,故国人尊称子胥余为箕子。
商纣王昏庸无道,箕子屡次劝谏无果。纣王厌烦了箕子,于是把箕子囚禁于监狱。
周武王讨伐商朝,从纣王的尸体上砍下脑袋,宣告商朝灭亡。商灭之后,周武王下令释放箕子,并向箕子咨询治国的技巧,箕子把夏朝国君治理天下的《洪范九畴》传授给周武王。周武王又问箕子商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箕子耻于回答。周武王本欲分封箕子为诸侯,箕子耻于受封,于是携带箕国国人东逃半岛。
箕子逃到半岛地区,因为半岛地区位于中原的最东方,箕子认为朝阳从此处升起,因此箕子将此处命名为朝鲜,取朝日鲜艳之意。
箕子来到朝鲜,不久就和平壤王俭城的王俭遭遇。王俭让国都于箕子,自己移都于唐藏京,而后又从唐藏京退隐到阿斯达山,成为阿斯达山的山神。
而箕子继承了王俭的国都后,并没有改名,任然称其为王俭城。
箕子统治半岛后,将半岛更名为朝鲜,与中原接轨,引入礼乐文化,实行分封制。朝鲜的政权在箕子后人的手中世代相传。

插播,再继续往下的内容的中,我们将涉及到朝鲜半岛的一些地理名词,为了不至于让您在阅读到这些地理名词的时候一头雾水。因此在此处插播对朝鲜半岛基础地理的科普。如下图。【手绘渣图】

山脉:朝鲜半岛主要有有三条山脉,长白山脉,太白山脉,小白山脉。长白山以北为中国东北,长白山以南为朝鲜半岛。太白山沿海而立,包围朝鲜不受海浪侵蚀。小白山和太白山垂直相交,将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两江四原一湾三京:朝鲜半岛上有两条大江。穿越平壤平原的大同江。穿越汉江平原的汉江。其中汉江穿越汉奸平原注入江华湾,这是朝鲜半岛最大的海湾。
大同江以南的平壤平原,因为一马平川,取平坦的土壤之意,故称其为平壤。古代在此处建立王俭城,后改名平壤城。因为平壤城遍地种植柳树,所以又称柳京。
汉江以南的平原,因为有汉江通过,所以称为汉江平原。在汉江平原上有一层,因为在汉水之南,古人以南为阳,所以称为汉阳,又称汉城,也就是今天的首尔。
在平壤平原和汉江平原之间,有一座松岳山。松岳山下有一座城叫做开城。开城在古代也作为京城,所以称为开城京。应为在松岳山下,所以又称松岳京或者松京。
故此,平壤京,汉阳京,开城京因为常作为朝鲜首都,所以合称朝鲜三京。
在小白山之南,有一道山脉,将朝鲜南部分割为罗州平原和金海平原。前者是百济的地盘,后者是新罗的地盘。


3.燕据时代 秦据时代
关键字:秦开伐朝鲜 辽东外缴
在箕子统治朝鲜的同时,中原从经历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
到了春秋晚期,各国展开法家改革,实行郡县制而迅速强大。箕子朝鲜的邻国燕国也因此而强大起来。BC三百年,燕江秦开率领燕国大军大举攻破朝鲜,饮马大同江。直捣平壤城下。
从此后,燕国和箕子朝鲜以大同江为界限,大同江以北为燕国,大同江以南为箕子朝鲜,朝鲜的首都平壤北靠大同江,真正成了天子守国门。
燕国将大同江以北的朝鲜国土划分成郡县。
。。。
不久后,燕国在七雄争霸中败下阵来,原燕国国土,包括从朝鲜手中掠夺过来的大同江以北地区全部落入大秦之手。
秦朝从燕国接手大同江以北后,发现此地人民虽略通王化,但大抵都是异族蛮夷,和中原风俗相异。秦人称其为貊类。于是秦朝将此地改造为辽东外缴,作为东北抗击匈奴的最前线。
何谓辽东外缴?长城以南为辽东,长城以北为辽东外缴【也就是大同江以北的朝鲜地区】。辽东外缴五部一堡垒,十步一军事要塞。堡垒类由汉人指挥当地土著的貊类来抗击匈奴。匈奴来伐,首先要击破辽东外缴,才能摸到长城的边,然后才能突破长城,进入辽东。
在这种情况下,土著的貊类就成了汉人抗击匈奴的炮灰。
4.卢绾燕据时代 魏满朝鲜时代
关键字:卢绾逃匈奴 魏满起事 箕子南逃 降服真番
秦朝不久灭亡了,天下大乱,楚汉相争定鼎于大汉。大汉从秦手里接手了大同江以北的朝鲜地区。
刘邦于是将这片地区连同原来的燕国分封给自己的发小卢绾,封其为燕王。
卢绾的燕王位置还没有坐稳,刘邦就开始杀功臣。卢绾被迫弃燕王之位北逃匈奴。
乘着燕王卢绾北逃匈奴,燕国群龙无首,原先战国时期老燕国的遗民魏满纠集一帮老燕国的街溜子,开始造新燕国的反。
魏满乘着汉朝不注意,大举进兵大同江以北的朝鲜地区,修复故秦留下来的大量军事堡垒【就是辽东外缴的堡垒】。汉朝由于忙着收拾功臣,没有功夫理这摊子事情,等于默许了魏满的独立。
魏满在大同江以北站稳脚跟后,横渡大同江,大举进攻箕子朝鲜,箕子朝鲜被迫从平壤平原溃逃,魏满一路追击,一直追到南方的汉江平原【即首尔】,再往南就是一望无边的小白山脉,往东是绵延不尽的太伯山脉。末代箕子王准逃无可逃,退无可退。
于是王准只能率领宫人向东入海,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绕过小白山脉,到达朝鲜半岛西南角的罗州平原。
而魏满则止步于小白山脉,魏满稍稍收服当地土著【稍隶属真藩朝鲜】。因为当地的貊人对于魏满来说是蛮夷,所以称其为真番朝鲜。
原大同江以北的辽东外缴,外加上新收服的真番朝鲜就是魏满朝鲜的全部领土。
5.三韩联盟
关键字:箕子南逃 三韩联盟 78国分立
接上文,箕子朝鲜的末代箕子叫做子准,因为称朝鲜王,所以大家叫他王准。他在任期间,不辛遭遇魏满的攻击,只能率领宫人【指御林军类似的】下海南逃,绕过小白山脉来到西南部的罗州平原。
此时小白山以南,大致都是貊类,但邦国林立,分为大小78个邦国。王准于是在金马山建立百济国,联合周围54个邦国,成立马韩,自称准王。因为土人发音不准,后来逐渐讹传成辰王。
韩在当地貊人的土语中是大的意思。马韩是指在金马山建立的大联盟的意思。而剩下的12国联合成为辰韩,其他12国联合成为卞韩。
这马韩,辰韩,卞韩合称为三韩。三韩以马韩为尊,马韩的君主称辰王,是整个三韩最高的老大。
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马韩54国最终一统于百济国。辰韩12国一统于新罗国。卞韩12国比较复杂,他被统一为六个伽椰国,六伽椰以金官伽椰国为尊,形成一个伽椰联盟。后来整体被新罗吞并。当然那是比较后来的事情了。
6.汉据时代
关键字:攻伐魏满朝鲜 四郡二府时代
魏满独立后,大汉天子和魏满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在此期间,南方箕子辰王建立的三韩联盟在形式上归顺于魏满,但实际上经常有反心。
一次,三韩的老大辰王向魏满朝鲜的右渠王【魏满的孙子】提出,要求绕过魏满朝鲜,直接向大汉称臣纳贡。右渠王断然拒绝。
于是辰王派遣使节绕过右渠王的领土,偷渡到汉朝,向汉天子告黑状,状告右渠王阻挠辰王向汉朝纳贡。
汉朝本着"以德服人"的宗旨,派遣使节何涉出使魏满朝鲜,充当和事老,居中调停,劝告右渠王不能这么干,不能看着辰王弱小,就欺负他,阻挠他归顺大汉。右渠王好吃好喝的招待汉使何涉,当时满口答应,说的好好的。谈完后,还派人送大汉使节回去。
没想到汉使何涉回去的时候,刚渡过大同江,就出了幺蛾子,被一个自称是右渠王派来的叫做驭的刺客杀害。余下的使节团仓惶讨回汉朝,向汉天子报告天使被杀害。
汉天子震怒,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辽东南下,左将军荀彘从山东半岛出发北上,乘船出兵魏满朝鲜。济南太守公孙燧负责在山东随时增补兵员。
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眼看兵临城下,右渠王派遣自己的太子,假意投降汉军,谎称献马,企图混入汉军之中发动奇袭。无奈太子太怂,还没有见到汉军,就半路丢下马队,讨回王俭城。王俭城内守将见太子半路讨回,拒绝开门。
而和太子一同来的朝鲜宰相路人投降汉朝。不久,汉军兵临王俭城下,围困王俭城。城内宰相王郏杀右渠王,开城门投降。
汉朝并收魏满朝鲜故地,划分为乐浪,真番,玄兔,临屯四郡,分属平洲都督府和东部都慰府管辖。史称四郡二府时代。
7.大分裂时代
关键字:貊人百种
到西汉后期,汉四郡的统治逐渐衰落。东北-朝鲜地区逐渐限入大分裂。分裂成各种大小林立的土著小邦国或者土著小型帝国。【虽然这些土著处于独立状态,但是汉四郡的府治任然存在。汉四郡和这些小国犬牙交错。这些小国有时服从汉四郡的命令,有时又反叛汉四郡,处于一种羁糜统治的状态】
其中按照民族不同,主要可以分为鲜卑系,靺鞨系,肃慎系和扶余系(貊类)四种。如下图所示意:

其中我们重点介绍扶余系(貊类)。扶余系建立了三大帝国,解氏王朝的东扶余,北扶余。以及高朱蒙建立的高勾丽。除了这三个大帝国,北方还存在南北沃沮,南北带方,南北真番,南北濊貘八大貊类聚集的地区。南方则是马,卞,辰三韩,他们也是貊类。
貊类是农耕文明,文明程度比较高。而靺鞨和肃慎是游牧采猎民族,文明程度比较低。其中肃慎依附于东扶余,做东扶余的雇佣兵。而靺鞨依附于高句丽,做高句丽的雇佣兵。

接下来。我们详细的按照不同部族的类别挨个介绍一下他们具体的情况。为了对这些部族的地理分布有一个直观印象,我们首先看一下这些部族的地理分布图。

我们可以看到,以长白为界,长白山以北主要分布的是高句丽国。其中高句丽和鲜卑,靺鞨,邑楼等非貊人系统的国家都接壤。
长白山以南,大同江以北地区,主要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是东扶余,东边是沃沮。
大同江以南,平壤平原所在的地方,主要是汉朝的乐浪郡,后来演变成乐浪国。
汉江以南,汉江平原所在的地方,主要是真番。
两大平原之间,也就是开城京所在的地方主要是带方。
南北绵延的太白山脉上,则分布着濊貘这个族群。
而小白山以南,分为两部分,西侧是马韩,东侧是辰韩和卞韩。

下面对这些部族挨个详细介绍。
1.邑娄习俗
语言和扶余人,貊类不通。
文化习俗:居住在天然洞穴之中的穴居人,以养猪为业,冬天披着猪皮御寒,夏天全裸。一个部落以环绕厕所的洞穴群居。挹娄人浑身发臭,不讲究卫生。没有灶台,用瓦罐直接煮肉。或者坐在地上,用两脚夹着猪肉,直接用手抓着生啃。常用冰雪存冻肉,当饥饿时,用屁股坐在冰肉,待解冻后,再生食用。习俗中贵壮而贱老,老人的地位很低。没有孝顺的文化,父母死了,男子不会哭泣,凡是父母死了哭泣的男子会遭遇整个部落的鄙视。挹娄人不会制作盐,他们用泥土和水,或者草木灰拌水直接饮用而补充盐分。挹娄人梳辫子悬于脑后。挹娄人的葬礼比较简单,没有停灵和哭丧的习俗,当天死,当天埋。挹娄人取两根木头交叉叠成X状,将死人放置其上,再在死人身上堆叠猪肉,以为死人在下界的粮食。挹娄人少女未婚时特别放荡,但婚后和汉族妇女一样守贞,妇女出嫁在头上插两根羽毛作为嫁衣。这一点和高句丽,扶余明显区别。挹娄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也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在挹娄,盗窃是最大的罪行。盗窃无论大小,都是死罪,一旦被发现,将会被部落民集体击杀。
挹娄人十分骁勇善斗,擅长制作弓箭,擅长射箭。
2扶余习俗
扶余种族上属于貊类,和三韩,沃沮,濊貘,带方,真番,高句丽语言相通。但和邑娄,靺鞨,鲜卑语言不通。
文化习俗:文化上和中原类似,保留周代的礼乐衣冠制度,而汉朝已经丢失周礼。但语言和中原不通。扶余人的日常礼仪和中原一致,会建造城池宫殿。但崇尚奢靡,喜欢使用金银和珍珠装饰衣物。扶余出良马和珍珠。扶余的法律“杀人者偿命,偷窃者偷一罚十二”。扶余出战前杀牛祭天卜问吉凶。扶余人葬礼时,男女都穿白色孝服,扶余人平时喜欢穿五彩锦缎佩戴玉佩,但在葬礼时会脱下华服和玉佩,穿着白色布衣。
3高句丽习俗
高句丽是扶余别部,貊类。语言和扶余相通。文化习俗有细微差别。
文化习俗:物质文明同中原地区,同扶余。但礼仪在细微之处和扶余有差别。扶余人仿效中原行跪拜礼,而高句丽人行单腿跪拜的礼节。高句丽人爱好清洁但男女比较淫乱,喜欢海天盛筵。高句丽有大量母系社会残留,实行走婚制度,男孩子由女方老祖母抚养。高句丽人崇尚奢靡,爱好用金银装饰衣物,好大喜功,喜欢营造宏伟的宫殿自夸。高句丽人的墓葬喜欢用石头垒成金字塔形状的墓室。墓室上封土,其上种植松柏。这种形式的墓葬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李氏朝鲜,是朝鲜韩国常见的墓葬形式。朝鲜平壤的东明王墓葬也符合《后汉书》对高句丽墓葬形式的描述,是金字塔墓室上种植松柏的形式。高句丽人好狠斗勇,骁勇善战。高句丽没有郡县制度,不采用县官判案,而是采用一种原始民主制度,由在场的百姓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审判犯人,决定刑罚。
属国:沃沮和东濊臣服于高句丽。
4沃沮习俗
沃沮人是貊类,语言和高句丽,扶余相通。但文化不同,沃沮处于比较落后原始的状态。
习俗:同高句丽,扶余。本地靠海,盛产鱼盐,美女,乡民朴实,善于耕耘。丧葬制度区别于高句丽,往往一家合葬一棺椁。先死之人,待自然腐烂后,取骨藏于棺椁中,待一家死尽,再行埋葬。
国际关系:介于大国之间反复横跳以谋自保。开始被汉朝征服,隶属于乐浪郡,向大汉天子称臣纳贡。后期,叛汉投降高句丽,年年向高句丽进贡鱼盐美女。处于北方的北沃沮常年被野蛮的光屁股民族挹娄所骚扰。挹娄每年夏天乘独木舟绕海进村,对北沃沮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沃沮人夏天都躲在洞穴中,等冬天,冰封大海,船不能通的时候,沃沮人才敢出洞回到自己的村落。
5濊貘
濊貘是貊类,语言文化习俗和高句丽扶余相通。
文化习俗:原来属于箕子朝鲜,后属于乐浪郡。民族和扶余,高句丽,沃沮相同。服从中原的礼仪王化,女子讲贞洁。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善于种麻养蚕织布。能歌善舞。崇拜虎神,喜欢祭祀山神,河川神。
特别注意:濊貘是比较特殊的貊类,他是濊人和貊人的混血。
这里有特别容易搞混的东西,我细细到来。首先在中国河北地区存在一个古貊国,貊国后来灭亡,从河北地区逃窜到朝鲜半岛西北部的濊国和濊人融合,称为濊貘。
实际上,高句丽,扶余,三韩,沃沮,带方这些人都是濊人,而不是貊类。但是中原人由于濊貘的关系,分不清濊类和貊类,而将这些人统称为貊类,实际上是不对的。
换句话说,高句丽扶余三韩沃沮带方,他们虽然被称为貊类,但他们实际上是纯粹的濊人,而不是貊人。而濊貘是特殊的混杂了貊人血统的濊人。
6马韩
貊类,和高句丽扶余濊貘语言相通。但文化差距比较大,受日本文化影响更大。
马韩人以种田织布为业,只会建立村落,无城郭,文明较为落后。马韩人喜欢树立高大的木头,上面绑一鼓,用于祭祀农神。马韩靠近倭人建立的“任那”政权,学习倭人有纹身的习俗。马韩就是原来的辰国(还记得吗?在第一章,挑唆汉武帝打魏满朝鲜的那个国家)。箕子朝鲜灭亡后,末代国王子准逃到马韩自立为辰王,后期土著推蕃了子准,推举自己人为辰王。所谓的辰王,就是马韩各邦国的共主。辰王在汉初,挑唆了魏满朝鲜和汉朝的矛盾,借大汉之手,灭了魏满朝鲜。
马韩有一些特殊的习俗,他们喜欢用绳索贯穿自己的后背,在后背中穿插一根原木,顶着原木劳动,而不觉其痛,反而引以为勇。
7辰韩
辰韩12国,都是貊类,和高句丽扶余,文化相通。其中新罗国据他自己说为秦朝逃人,被箕子收留,安置于此,此后壮大,称霸辰韩12国。
新罗人是秦朝逃人,为了躲避战国纷争,而逃到朝鲜半岛,建立辰韩。称呼国为邦,喝酒为行觞,贼为寇,弓为弧。辰韩所使用的语言比汉代人使用的语言更为存古,且残留大量三秦土语底层(秦本属蛮夷,三秦底层土语和周朝通用的文言有较大区别)。辰韩人会制造车马宫室城郭,文明比马韩先进。按照血缘分部族,部族分城而居,由族长领导。辰韩产五谷,布匹和铁器,经常出口到沃沮和马韩。喜欢喝酒歌舞,常使用瑟这种乐器(锦瑟无端五十铉的那个瑟,汉族的一种古老乐器,在汉地早已不流行)。辰韩人以扁头为美,有用石头扣压新生儿头部,以造成人为扁头的习俗。
8卞韩
卞韩的文化都和辰韩相同,人种高大,相貌端正。无论男女,喜欢留一头秀丽披肩的长发,受到日本的影响,喜欢纹身。其种族十分喜好洁净。高句丽的高朱蒙家族本来是卞韩人,后来北逃到北扶余。因此挖掘出来的高氏王族墓碑都称自己为"卞韩苗裔,扶余贵种"。

以上介绍了沃沮,濊貘,高句丽,东扶余,北扶余,带方,乐浪,马韩【百济】,辰韩【新罗】,卞韩【伽椰】,濊貘,真番,倭人,靺鞨,邑娄。这些部族或者国家是汉四郡时代之后,活跃在东北及朝鲜半岛的主要历史角色。
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从以上这些部族中,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逐渐脱颖而出,征服了其他部族。朝鲜半岛进入三国鼎立时代。下一章,将分国别逐一介绍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具体历史。在这之前,我想先概括的介绍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建国神话和政治制度,方便后面理解。
1.高句丽的政治制度和建国神话
关键字:柳花夫人 高朱蒙
传说天帝解慕漱驾驶五龙车降临于讫骨升城【今辽宁五女山】,建立北扶余解氏王朝。传位于儿子解弗娄。解弗娄梦见西方有强国崛起,为避其锋芒,迁都东方的迦叶原,建立东扶余。解弗娄无子,收一养子继位,号称金蛙王。一日金蛙王出游,见一女子在河边。该女子自称柳花夫人,乃河伯之女,身怀六甲,怀有天帝解慕漱之子。金蛙王收养了该女子,怀孕日满,该女子产下一蛋,从蛋中孵化出一男婴儿,名为解朱蒙。解朱蒙由金蛙王抚养长大,奈何金蛙王的儿子们容不下解朱蒙,屡次三番陷害他。解朱蒙无奈西逃,建立高句丽国,改性高氏,称东明圣王。高句丽历史由此开始。
制度:设置左辅,右辅管理军政。高句丽各部长老称沛者,尊者称于台。
2.百济的政治制度和建国神话
关键字:沸流
高句丽东明王高朱蒙死后,其留在东扶余的长子解雷利西来高句丽继承王位,称琉璃王。
高朱蒙在高句丽生下的两个孩子沸流和温祚为琉璃王所不容。二人南逃马韩,建立百济国。并灭亡了原来的马韩联盟。
政治:中央和高句丽同,设置左辅,右辅治国。地方上设置东西南北四部分治。后期古尔王改制,设置官位十七品。
3.新罗的政治制度和建国神话
关键字:
新罗原有六个部落组成。政权采用六部长老合议制度。此后一天,有一只白马驼来一只青蛋,蛋中产生一男婴儿名叫朴赫居世,新罗人尊其为王。
政治:早期采取六部长老合议制度。后期设置王位,王位在朴,金,昔三家内部轮流传递。中央设置官位十七等。地方上设置城主,郡主分管。
附录:高句丽,百济,新罗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