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有弹有赞,总之还是值得耐着心去结识一下这个社会成长过程吧
系,我是猫普普。
我觉得这部剧的题材应该不敏感的对吧?但为了避免被平台屏蔽,尽量不讲太多深刻的东西。聊聊这部剧前14集给我的感受。
首先就是这部剧的剧情很平淡。它没有太激烈的起伏,很多小高潮刚起,很快就落下了。但这剧情却很入人心。因为它——平淡。就如我们大多数平民生活一样,平平淡淡,每日都为了活着而努力活着。所以,它,很真实。我不敢说这真实是我这个时代的真实,也不敢说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毕竟我也没有经历过。但它,很真实,这都不像一部剧了,感觉像回忆录。记录那个休止干戈、百废待兴的年代,百姓合力修补那个失序混乱的社会系统。然后通过每一代人去努力,形成了如今的社会系统。
我尤其喜欢那个动荡的年代。先说好,绝对不愿意回去!不愿意再经历!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那时代的人生活习惯保留了古人的礼貌和情谊,语言上很多趣味。听他们逗趣,非常有意思。总说老北京,老北京怎样怎样,作为南方人,那都不属于我记忆,我无法有体会,但看了关于北平记忆的作品,尤其这一次,我真的觉得北京腔调确实听着有意思。对了,东北口音也一样的有意思~
我还喜欢那个时候的人,以己为荣。虽然我听不得他们老是拿挣大钱为诱饵,给人画大饼来粉饰自己的社会分量。但有一说一,那个时候的人,仍旧是“有看家本领”,是以自己本事为傲的。你看铁蛋、四哥、贵哥,从来不自卑,因为他们都是有本事的人,也不会去羡慕那些有钱人,内心自傲着。我真的好喜欢他们。不像现在,就我爸还在家里嘲笑他那勤勤恳恳工作的工友呢。现在谁看你本领高不高,都看你本领能不能获大利,能,那你就是成功人士,不能,那你也不过如此,是被时代抛弃或跟不上时代的人(这里指的是看客会以怜悯心态看待手艺人)。
来说说田枣。
我自然是因为赵露思才知道这部剧。决定看,不是因为她。而是这个题材。过往都是集中放大讲述一个角度。蛮少剧会以“整个社会的成长”的视角讲故事。说真,这回我真的获益良多。细数,新中国,到现在,已经接力到第三代人了。也就是我这一代人。我们有个说法,隔三代就没有血缘关系了。那个年代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可以说,到我这一代,和那个年代彻底断了联系。就是说,“无法心同感受”,“不了解”。很多事情都是凭想象去代替真实感受。
这回,我见识到了。
内心蛮震撼的。
我发现,社会成长太快,快到很多事情的转变,我都视为理所当然。我以为“社会本来就是这副模样”。可我从来没想过,原来“社会需要重组”。我知道中国青年的力量,在寻找救赎之路那时候就见识过了,但我没想过它的力量能强大如此。我从前只把“青年”视为社会生产力。单纯的“劳动力”。
如今,我彻底明白过来,为什么今年的主题是“青春”。
青年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牵引整个社会成长的主力,更是整个社会的灵魂。每一代青年,都努力挥洒自己的热血和舞动青春去带动整个社会成长,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我从前是为他人感动,这一年年的,随着年龄增长,越发不想白来这一遭,我也不确定是不是受影响,反正“想为这个社会付出些什么”的想法越发强烈。这个事情真的是不自觉产生的。同时也想了两年多,寻找自己的价值。确实找到些苗头。也想将来老去,死去的时候,为自己感动一把。
说到田枣,她属于初代青年代表。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青年。文盲、粗人。她真的很像我妈!!个性又倔又不讲理,但人是善良朴实也是可爱的。但她有我妈没有的勇敢和不畏权势。她总是很冲,脑子想到,脚步就迈开了。跟失控的驴似的,实在叫人遭不住啊。
说实在,不讨喜。
但为什么能够原谅,甚至觉得她有点可爱?
因为时代的局限。在那个年代,文盲居多。再者就是大伙为了讨口吃的,忙死累活的。那时候的读书可不像现在,百无一用是书生。讨不了活计的。加上社会动荡,孤儿流浪儿也多。谁乐意读书?谁有空读书?我还真差点觉得田枣就是我妈那一年代的人。后来细想,不对,我妈歹说也算是活在人人都可以读书的年代。我妈没文化,完全是她自找的。她懒,不爱动脑,因此也不爱念书。加上那个时候家里穷,干脆就不念了,出来工作挣多几个子还来得快活。
多可惜啊。
我看剧的时候,总在想,要是我妈有田枣一半上进,我妈一定能光是学人名就能识百来字啊,不至于现在的睁眼瞎。
我也羡慕啊,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社会给予足够的机会和鼓励让更多人去念书识字!整个社会都在上升。
也别说那是夸张手法!那是艺术加工!
这部剧在剧情细节处理,我觉得已经够低调了。
我还听我叔叔阿姨他们讲过去,他们那个时候啊,左邻右里互帮互助,谁家建新房子,只要喊几个邻居就可以了。他们那个时候穷啊,没钱,所以只要干完活请吃饭就足够了。人情,就这么简单。
也不是想说现在的风气不好,只是过去的人和邻里关系确实淳朴得不可思议。很暖很温柔。
可能我也没说太多有用的内容。我看完真的是,只有一个念头“好喜欢那个年代的人”。看着他们努力奋斗,自己内心也涌出一股力量,想要更加积极地去生活,去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或许留下的印记如同岸边流沙,不留深刻痕迹,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部分,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不也就是一种值得努力的事情吗?
另外就是,关于方言创新。我是真情实意地好爱那个年代的人说话的样子!首先有先烈他们那群从古走来的读书人,满腹墨水,讲起话来特别有韵味,我乐意听。其次是像《胡同》里那些人讲话,白不白之中加点口音(口头惯用语,比如䁖䁖,尖还是腥),听着贼好玩。我不知道全国来说有多少人乐意看方言剧。我个人真的非常爱看带有不同方言的对话。你看《女巡按》,里面就有闽南话、粤语、还有一些我听不懂的小方言。听着贼乐。可现在呢,还有一大群人骂港台艺人讲不好普通话,甚至有人受不了台湾腔。苛刻如此。我知道,古装剧要求标准普通话也是无可厚非。但有没有人想过一件事:我国领土辽阔,别说每个省方言不同,连每个镇都可能有口音差异。按理说,古装剧也该方言多元化才显得真实不是?
然后说回来,方言创新问题。我不是北京人,也不清楚现在老北京还是不是那般说话方式。我只是单纯觉得,也许除了粤语,全国各地的方言都缺乏语言创新能力,才导致方言流通性减弱。比较明显的是粤语。现在很多流行网络用语,粤语是很难讲的,只能用普通话表达。这会出现一个情况。比如我哥,居然直接用粤语说“忽悠”。用粤语是很难听明白那是什么字的。而且粤语是有“骗”的说法,比如“水”,也是玩弄、骗的意思。可我哥就是喜欢用“忽悠”表达。包括我自己,虽然日常生活里都用粤语,但我打这篇观后感,脑子里全程是普通话语音。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近十年来方言缺少了创新能力。现在讲的,要么是上一辈留下的惯用语,要么就是直接粤译音。这个年代,我们的方言没有留下新的印记,实在遗憾。这也是我喜欢那个年代的原因之一 ——因为方言真的很有趣!!
哦对了,这部剧!还展现了一个我从来没看过的角度!!抓特务!我以前从来不看间谍片的!!所以对于“特务”这个词,我一直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理不出“特务”跟我方的拉扯关系。这次见识到了!虽然很不礼貌,但真的很有意思!!
清晰无比!我终于明白这帮人在那个年代的处境和做的事情。换作是现在,那不就是妥妥的kb组织吗?进一步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和团结,以及那群kb组织对社会的危害。真心觉得~啧啧,今天的太平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现在剧播到田枣的女儿这一代人的时代记忆。一上来就是乱七八糟的男女关系,看得我脑壳疼。我看那个东子抢货买书,怕是有造盗版的情节发展趋向。怎么家里长辈苗儿正红,就偏偏养出这么几个不省心的孩子呢?哎!继续看下去~
----------------------------------------------------------------------------------
把《胡同》看完已经过了好些日子了。一直想找个时间来续写这篇观后感。
看完的第一感受,如标题。第二感受就是——第三代的故事不行。
田枣、孙晓敏,两代的故事,不管是爱情故事,还是人生经历上都写得很不错。就如我之前说的,这是一部“回忆录”。通过这两代人的经历,我终于理清了以前历史课上书本那“轻描淡写”的过去。真的,明明讲清以前的历史都讲得仔仔细细,唯独近代史,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历史文字吝啬非常。说实话,我学生时代,不管是从我爸口中,还是从历史老师口中,都听得稀里糊涂。因此我对近代史的认识并不多,这也造成我上面说的到我这一代,和那个年代彻底断了联系。就是说,“无法心同感受”,“不了解”。
确实是不了解。
但是《胡同》很好地粗略地融入了历史事件时间线,也算是让我对近代史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相对以往,清晰不少。
关于近代史很多细节,都是我长大以后从不同的人口中听来的,一直都零零碎碎。
《胡同》这一点真的非常棒!!我甚至觉得,它也应该搬到历史课上!总比书上那概括的几行字来得让人亲近,有记忆点。
田枣故事展现了那时候年轻人所遇的境况,百废待兴,战争也刚结束不久,社会破败零碎,所有人重新恢复希望,因此充满朝气,做事有些冲动和懵懂,但说干就干的这份冲劲一定是独一份,也是至今为止最富有活力的一份!!年轻人就该活成那样,充满朝气!可是那个时期也残留很多历史问题,比如特务。我觉得特务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恐怖分子了吧。整天想法子搞破坏。真的很可怕。庆幸的是我们群众力量非常强大。在群众合力之下,社会秩序慢慢恢复,趋向安稳。
然后到了第二代故事。孙晓敏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实在,刚开始情情爱爱,我挺不看好的。我甚至觉得东子这滑头可能犯事,很危险。然而东子才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缩影。那个时代处处力不从心,却处处是“机遇”。大量没法安排工作的失业文青不敢当一个家里蹲,开始挣脱社会的规则去创造自身价值。这方面也是非常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我这话不是说教,而是我自己的一个感悟,真情实意地觉得“我也该活成那样”。而国家呢~根据社会现象而不断改良政策,革新政策。
以前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因为我本身与社会活动联系不大。但看了这部剧,是真的能够感受到“为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那种思想!一边修正所遇到的问题一边前进。
百姓和国家是共同前进的,互相赋予力量的。
我深深被这股力量给感动到!
因此,看了初代和第二代的故事,我内心澎湃,感慨万千!非常感动!非常高兴看到这个社会的成长过程,并且这个时代是福祸相依,创造了许多“机遇”和“奇迹”。最大的主因是那两代人那以劳动为荣、积极生活的精神气。
然后第三代。哎~~就很拉胯。
我作为第三代青年,一路成长过来,我看到的最多是什么?懒惰、逃避、爱取巧、急功近利、以不劳动少劳动占最多资源为荣。一切以金钱论成败,以无才无德为常。整天盼着一夜暴富、提前退休。
尽管孙悦做的那些事,我也见过。但我仍旧觉得这故事跟现实有歧义。这个第三代人的故事,首先从人设上就让我发笑~它故事中心是孙悦,丁丁,欧阳,这三个绝对不能成为当代青年缩影!太积极向上了!!我们村保安部,多得是年轻人跟50多岁的老前辈抢工作呢。就贪这份工作自由,每天要么坐着,要么开车逛村子几个圈就完事了。多少男人还没上25岁就挂着一个10月大的肚腩。
我不是说村里那些人不干事。而是第三代青年不该表现得如此浮夸。当代青年,在vb天天出词条骂。到你剧里竟然都是些阳光积极、有理想的大好青年。这……让我怎么接受?
或许有人觉得,那田枣、孙晓敏也是一样的积极阳光啊,你怎么不觉得不对呢?
为什么?因为她们身上都有缺点。田枣的文盲、莽撞,通过学习精进,她才获得后来的结果,入党,当街道居委会主任。孙晓敏经历了高考落榜、失业,通过跌跌撞撞才找到能够体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路,在没有组织之前她就已经当了协调员,管理着街市秩序。
而孙悦呢?直接上来就满分。她有啥缺点吗?没有。她最多就是经验不足,仍旧需要依靠她外婆、她妈妈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没能到达“独立”的程度。后面故事或者也算是她这部分的成长吧。但与前两代的故事相比,孙悦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不够紧密相关。没有体现时代发展的需求性。
第三代故事,就整一部刻意安排的“街头随机采访”。所遇的人和事情都是刻意安排。冲突也好、人物情绪也好都是演的。因此它里面的主要人物,孙悦丁丁欧阳都只会有积极精明的一面。
然后吧,里面台词太像在背政治时事考点了。我真的笑了。每次念那些政策信息都像背书。还整天高喊着“要为百姓办实事”。
田枣:我只想为邻里的大家做些事情
孙晓敏:我喜欢给大家做些事情
就是,说话的那种“思想”,前两代都是带着一种“主观意识”,让我觉得“她们是真心决定这么做的”。你更别说孙晓敏她还不情愿过呢,这都是一些属于“主观思想”的表现。是人都是有思想,有对事物的一个考量。
但孙悦就~没有。因为她一上来就已经是居委会的成员了,已经是干事人了。所以从她天天喊着那个台词,感受不到她的“考量”、她的“思想”。听她念太多,我更觉得那是一种“心理暗示”,在自我提醒、自我催眠。听不出真心。
不是说,那句话有问题。而是说得太官方了。
整个第三代故事,让我尬得头皮发麻。想起念书时那天天背时事的噩梦!!!我都已经不是在看剧,是在看小品了。
真的不行。
明明前两代故事都写得挺好,怎么到第三代就变成那么浮夸呢?
最后,还想说一个问题。
我看到第三代的故事才意识到一件事——那是“老北京”的故事。说实话,我的童年与大陆大部分同龄人都不一样。我没有看春晚的习惯,我甚至从不看普通话的电视剧。我是直到高中才开始接触普通话作品,动画也好,电视剧也好。很多经典国语作品,我都没接触过。我是直到16年才第一次看普通话电视剧。因此,我对北方的故事都是当“异次元”故事看。
没法“心同感受”。
也正如我之前说的,记忆断层了。因此我可以对初代故事感到强烈的喜爱。对第二代故事其实也有些出戏。一部分原因是记忆断层,一部分原因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广东人会去北方做生意。我小时候只知道我们这边蛮多北方人来做生意。但起码有点联系嘛~所以也还好。
然而第三代故事,因为现在网络、现实,地域联系比较紧密,已经可以“接触到”别的地方的生活现状。
这时候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只是“北京”的社会回忆录。并不代表全国,更别说我们广东。
我觉得这不对。
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关于“文化输出”。蛮经常问外国人知道中国哪些地方。他们一定会脱口而出的是“北京”、“上海”、“香港”或者“台湾”。澳门都还有些名气。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的“全部”。整天宣传京剧、面谱,外国人可知道中国还有粤剧、越剧?哈,十有八九都不清楚。因此我也曾想过一件事:想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解决本土科普和传承问题?如果连北方人都不知道南方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连邻省的传统文化都不清楚,自己人都不知道自己人有啥文化瑰宝,你还指望外国人能明白?
历史也一样!
不能只能逮住北平这个地方来讲吧?也该多讲讲其他地方的社会成长过程,历史发展过程。之前的《山海情》就很不错,但我是希望越来越多这种讲地方历史、地方文化的故事。
总之,其实《胡同》还是很好看的。虽然第三个故事,我个人真心觉得不行。事件是可以的,但不像前两个故事那样,历史与群众成长紧密联系。第三代故事更像是“主动引导”这个社会变化。可能也是一种历史变化,社会成长吧。
然后就是今年主题是青春嘛~强调了“青年”的作用和力量。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也一样,平常坐的公交都会有一个标语,也可以说是社会课题吧。今年广州这边公交标语是以历史为主。去思考一下,这个社会也跟人一样,或者具象一点,跟我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审视自我,不断进行自我个性调整,确认属性。这几年的社会课题都非常的有意义。
还有就是《胡同》除了呈现“居委会”的建立历史,与这个国家发展的关系,其实还展现了“人应有活着的模样”。
啊,说到这,我都忘了。我不喜欢第三代故事,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展现了问题却并没有给解决方法。比如,那个老人痴呆婆婆的儿女闹的事情,最后居然以揭另一个婆婆的伤疤为结尾。好像解决了,但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前两代都是遇问题解决问题,以大家都能够接受、认同的方式去解决。可第三代呢,就那样简单粗暴。我挺不服气的。还有就是以索蓝旗和他儿子以及东子为缩影的那种“退休人士”。没有展现活着的活力,整一个很颓废~整天吃喝玩乐,不干正事。索蓝旗的儿子最典型的啃老本,拿到钱以后第一时间去买车来追女孩子。这都什么玩意?最后他是去工作了,那也是因为丁丁让他去的,他是为了追求成功才应答。第三代故事并没有展现“青年人的力量”。这是我比较失望的地方。
可以另一个角度来说,或许也能是展现“人”该有的模样。田枣的热诚、孙晓敏的不屈不挠、孙悦的良善——当然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她们展现着对生活的积极热爱、对人的真诚善待。
最近喜欢吴露可逃,对他们俩最大的感触是,他们好青春,好有活力。我觉得,青年人就该如此。不该在最美的花季里消耗生命。也许有人说,我也想啊,可现在那么内卷,每天都活得很累。嘿~我也只是自己是这么想,也想成为像吴露可逃、田枣孙晓敏那样无论生活发生什么事情都热爱生活、积极认真地活着,尽情享受自己的青春。
最后。如果你是抱着看剧情片,要跌宕起伏、精彩绝伦的剧情内容,那《胡同》怕是很难满足你。因为它,真真就是一本爷爷家里的相册、回忆录,讲述的是这个社会的成长过程和以田枣三代人为代表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力量。看着平凡人在历史长河中走来的脚印,感受渺小如你我的人如何推动历史齿轮,几代人合力,让这个社会成长成如今的模样,之后满心感慨与感动。
如此平凡,如此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