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笔记08
◆ 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 每个人都需要在关系中获得爱、支持和分享
>> 敢于示弱,敢于承认自己需要依靠的人,才是真正的强大。因为他远离了无助、无望、无价值的病毒性信念。
◆ 最好的婚姻是,看得见你的关系模式
>> 一个不停地指责,一个回之以沉默。这就是这对夫妇的关系模式。为什么成功的事业易得,而幸福的婚姻难求?因为事业的成功与否都是自己的责任,而婚姻出现问题就都是对方的错。指责是希望被人看到,但指责的时候,对方看到的往往不是你,而是你絮絮叨叨的批评和责备。
>> 要求伴侣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 看见对方的同时,看见自己;要求对方做到的同时,自己先做到。
>> 如果我们不能从一段失败的婚姻中学习和成长,不能改变自己的固有模式,重新选择的结果,只能是另一场同样的灾难。
◆ 一切未被疗愈的,都将传给孩子
>> 一切未被疗愈的,都将传给孩子
>> 面对打击,有的人选择退缩,活得畏首畏尾,紧张焦虑,他们在乎别人的说法,活在一套规矩体系里,选择做一个“正确的自己”,明明天赋异禀却最终淹没于人群,泯然于众人。
>>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到大都被家长用老一套的处事原则束缚,在这样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坚持自己的创意要比其他孩子困难很多,因为他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很多人无法承受这样的重负,慢慢地,让自己活成了普通人,有的甚至压抑自己的个性,活得形同枯木。
>> 我们也曾被否定,现在却开始否定下一代
>>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很多留名史册的设计师,他们禁得起后世多大的赞美,就曾经历过当时多深的诋毁和打击。贝聿铭设计巴黎卢浮宫时,被指责是用“埃及死人的坟墓来展现法国文化”;扎哈·哈迪德在交出广州歌剧院的设计图时,被说成是“只会画图的纸上设计师”。倘若他们没有强大的内心,不相信自己,不坚信自己创造的作品的价值,人类历史上将会失去多少瑰丽的宝藏?现在的很多流行,何曾不是当初的“逆流而行”。
◆ 关系紧张,只因目中无人
>> 当一个人的价值得到肯定以后,他就会愿意降低价值标准去做一些事情,因为他不再需要通过做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 一切关系的紧张,只因目中无人。所以,缓解紧张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事先对人,一切从人开始,让他在你面前是有价值的,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 当人的价值被看到了,人与人才会产生连接,关系才会变得更亲密。不管是夫妻关系、医患关系、婆媳关系,还是合作伙伴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只要目中有人,事情就好办了,因为,事在人为。
◆ 我恨你,长大后却变成了你
>> 不要相信当事人说什么,要看他怎么做
>> 这样的争斗难道就没有终结的一刻吗?中医的治疗理念也许可以借鉴。中医不主张与细菌做斗争,而强调固本培元。当一个人身体底子好,元气充足、生命力旺盛时,他自然百毒不侵,何须去与细菌对抗呢?
>> 与其耗费心神去恨一个人,不如像中医那样固本培元,让自己的生命力变得更加健康、强盛、有力,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细菌”又何足道哉?
>> 如果用憎恨的方式报仇,不但不能解恨,反而会伤害到自己,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报仇方式。
◆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教的
>> 语言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神经的呢?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我着重谈其中两点——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教育的根本就是把一个人本来就拥有的美好品德发现并弘扬开来。
>> 语言的框架,其实就是范畴。我们的语言会把别人的思维框定在某个范畴里,从而引导对方只能在你设定的范畴里思考。例如,如果你到广东地区的餐厅吃饭,服务员首先会问你:“请问你喝什么茶?”这时你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被框定在“茶”这一范畴,你想到的可能是铁观音、普洱、龙井等不同种类的茶,因为服务员的问话设了一个喝茶的范畴。如果说指向性是一个点,那么框架就是一个面。
>> 当我们给语言设置正向的框架、正向的范畴时,同时也就暗示了对方做出正向的反应;反之,当我们设置一个负向的框架时,对方也会被引导做出负向的思考。
>>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语言的指向性和框架两个特点,我们带给身边人的感受就是如沐春风,暖意融融,我们的生活自然更加美好、惬意。
>> “宝贝,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处理这件事呢?”这里的框架是孩子有方法处理好这件事,于是孩子就会被暗示在方法里面去寻找解决之道。
◆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吗?
>> 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但我们并不是要为父母而活。父母有父母的命运,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