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中国青年网烟台7月30日电
(通讯员 李涵婧)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黄河精神,加强团队成员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最后译公里文化双创实践队成员于7月开展文化调研。
文明依河而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东营黄河文化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不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已然成为一张黄河文化的靓丽名片。
来到东营市黄河文化馆外,抬头仰视,整个建筑巍然屹立,外观犹如波澜壮阔奋勇奔腾的黄河,正上方镶嵌有黄河儿女繁衍生息的巨幅浮雕。随后进入黄河文化馆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画中描绘的是黄河从高原雪山奔涌而来的景色,一路浩浩荡荡的流淌。整个馆内共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党史类的内容;第二层主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主要展示黄河的自然风光;第三层主题为“万里黄河育中华”,主要展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第四层主题为“黄河入海流”,主要展现东营的历史文化。展陈以“大河奔流”为总题,包括“中华母亲河”“魅力黄河口”两个板块,分为八个主题展厅。以“志说黄河”“志说东营”的形式,通过多种展陈手段,展现黄河风采,讲述东营故事,是广大观众“纵览黄河、感知东营”达到“存史、资政、育人”的目的。另一面展示着我国国宝商周晚期的也是我国体积最大的青铜器——后母戊鼎,借助中国传统礼器—鼎的造型,与周边建筑共同诠释“天圆地方”“革故鼎新”“黄河之水天上来”等文化内涵。黄河发展的具体脉络,在这里清晰可知,来到这里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生生不息。馆内通过历史遗迹、盐业春秋、红色记忆等板块,以艺术品、文物、绘画为载体,细腻的还原了黄河的变迁,也见证了黄河两岸人民自不息、刚毅不屈的民族品格和鲜明气质。场馆应用全息投影、光影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参观者在实景展示中,通过高科技手段,身临其境的感受黄河文化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黄河文化馆了解黄河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涵婧 供图)
成员们在这里感受到了长河落日、芦花飞雪等自然风光的无限魅力,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折服。从源头清澈、宁静,到九曲十入湾集于一壶的奔腾豪迈,再到入海口的寂静,仿佛人生的起起落落,黄河所流淌之处,皆养育了无数个中华儿女。展馆最终讲述着东营故事,齐鲁大地,沿着黄河流域的历史脚步,瞻仰唐宋时期风韵,了解了盐文化、吕剧文化,从彩陶、青铜器文物中触摸历史,领略浓墨重彩的黄河文化,这里还陈设了许多黄河流域的艺术品、文物、名画等,在这些或古老或民间的物件上,总能看到中华五千年的瑰丽历史和与黄河相关的点点滴滴。那些一排排古老的物件像一位老人用他们自己斑驳的外形阐述着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故事。
最令队员们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小型的雕像,它屹立在小展馆中央,非常震撼。雕像正中间的是一块圆形石墩,石墩外部有三个方向的扣子,扣子上紧紧的绑着绳子,那一端是三个人从三个方向拽着这根绳子,治沙、建堤坝,与水患抗争,展现出黄河儿女们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钢筋铁骨,这一雕塑仿佛在诉说着黄河儿女奋勇拼搏的故事。黄河之水仿佛一条巨大而有形的绳子,串联着祖国各个民族,将各族人民血与肉、情与魂汇聚到了一起,历代王朝主动推进大一统,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黄河文化也正是吸收、容纳了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历史的脚步证明,中华民族的文化从未因任何缘由而中断,反而更加浓烈生动,在很长时间内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图为实践团成员来到黄河周围参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涵婧 供图)
“黄河此去不回头,万里一心向海流。纵使千山不让路,从来半点可截留。”当身处黄河文化馆中,看到这波澜壮阔流动的黄河文化,这句古诗从脑中迸发。黄河流域以及炎黄当年活动及治理的地区,有着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存,新时代青少年仍应当要传承黄河文化,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把几千年前形成的黄河文化、炎黄文化的思想精髓、基本内涵、价值趋向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