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德国观念论(3-2)——人类哲学史最精华的部分

3-2 德国观念论 German Idealism人类哲学史最精华的部分
代表人物:费希特《知识学》、谢林(实现德国观念论历史使命)、黑格尔(终结观念论)
●庸俗解读: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消化一切)——四个体系,每个体系都包含所有哲学论域,追求整体性——目的发展说
●当前解读:康德(引出问题域,开头,可以排除出观念论运动之外(华子本体论证明不可能,伦理思辨冲突,物自体等(平行说)))
○费希特(蛇)
○谢林(魔怔)
○黑格尔(世俗功利)
●海德格尔解读:把整个观念论运动看做一种【存在史,存在之历史的呈现方式】,最后的存在之挣扎——海德格尔:《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困境》中:德国观念论核心概念【Satz(Set)、Setzung(Setting) 命题、设置】
●齐泽克:康、费、谢都不够彻底,只有黑格尔足够彻底:绝对否定性(主体性)绽放出的【唯物主义】,永不会被【观念】所俘获,任何符号化的尝试处处会有裂痕,必将失败。
场域论 3
自我本身 Ich-selbst②(作为绝对的【设置者】主体①)调和
形而下(依赖于Ichheit的存在(要看符号空间给不给它位置))
VS
形而上(不依赖于Ichheit的存在)
●①非 the I is、I am 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使得 is am所在的符号学空间(逻辑空间、同一律施加效力的空间①)张开、维持的【自我】,并且在这个符号学空间中设立绝对位置、绝对状态的【自我】——①例子:A=A是被主体设置出来的,如果A是“圆的方”这种东西(反逻辑、反本体论分类学的一个东西)A“is”(A存在)是不行的,但A is A是可以的。所以,【同一律中包含了超出实然(本体论)判断的东西】。“is”把“圆的方”划为了【占符号学位置的东西】,这时A=A=【如果它占了符号学位置,它就占了符号学位置①】——①如果这个意向性(符号学注册、设置A、A的设置(设置自己))完全由【主体】来确保。(如果有东西能在符号学拟制的本体论空间中占有位置,那么它就存在,是它自己的存在)那么【主体】就拥有能力:能够拟制一个存在论的符号学空间,并且如果任何东西在其中存在,那么它就是它自己的【存在】①。(主体性可以给任何东西拟制一个可以让其存在、现实化的世界、本体论背景中(甚至违背现实规则))——①这种维持自身存在的力量叫做【自身性】(A(主体给A设立的符号学位置)=A(自身性))
●②Ich=Ich,同A=A的机制
○自己认识自己就如同A给自己设立一个符号学位置A`,并且设立出的A`能够维持符号学位置中的自己持存;同样地:【自我】给自己设立一个符号学位置【自我`】,那么【自我`】的【自我性】可以在【自我`】这个位置上自己持存。——所以Ich=Ich=在我的本质中的我自身
○但右边的Ich有一个更屌的东西:能够使得所有的A=A成立的【X(费希特:符号空间效力)】(X这个能力来自【自我】本身)——并且还有一个区别:A=A,A的【自身性】必须要能维持其在符号学空间中的持存(不裂开、不掉队);而Ich=Ich是无条件的,Ich的【自身性】已经包含于Ich的本质之中了(不需要注册,就已存在于【自我性】中了,并且符号学空间也是由Ich开显出来的)
本体论 2
有限制本体 Selbst-Ich① VS 无限制本体 Ich (超越者的无限②)
●①有限制的本体是存在于【“自身”与“我”的二元关系中的】(【作为物、对象的在符号空间中的自身性】和【有限主体的自我性】)
●②【自我】和【自身性】是绝对重合的关系,Das Ich ist=Ich bin,bin=ist
❤️❤️❤️
费希特:
主体/自我有一种能力,它可以拟制虚构一个存在论的符号学世界,如果这个符号学空间被一个“圆的方”或者什么东西占住的话,它就可以在这里面一直持留在那边,你只要能进我这个位置,你就能表现出你自己,能够在我这个空间里是你自己。我给你争取这个位置,你进去之后请你争气,维持住你自己。
A=A
左边是主体给A开小灶,给A设立一个符号学空间位置;
右边是这种可以维持住自己的力量,叫做A的自身性。
我=我
Ich=Ich,和A=A的机制是一样的
但是右边Ich有一个更屌的作用,就是使得所有A=A成立的背景性X,X就是符号学效力、符合空间效力,X就代表我可以拟制一个符号学空间让所有人都加塞,X也来自Ich我本身。左边的我Ich是我自己通过X给自己开的小灶,加的塞,自我设立自我,我也有我自己的自身性。
Icheit自我性可以理解为一种亲我性、亲主体性
A=A是有条件(需要icheit)的,但Ich=Ich是无条件的,站得住就是我本身的自我性、亲我性,事物的自身性是亲我的,亲Ich的,亲主体的,亲主体构造的符号学空间的,它能进去、活下去。
Ich=ich是不需要icheit的,我自己创造的空间,我还需要亲和这个符号学空间?不需要。而形而下的东西则是依赖于icheit、依赖于自我性,它需要亲符合空间,它要看符号学空间的脸色,需要看开辟者的脸色。
本体论上,有限制的本体VS无限制的本体
一个相对者VS一个绝对者
A=A
前者是假设主体可以给A注册到符号系统,后者是A可以在给出的符号系统里维持主自己=自身性
反例:
若A=圆是方的,则A无法在我们人类的符号系统里维持住其自身,则该A=A不成立
【在这表现的自我具有有限性,因为此时的主体设立的A是‘亲我的’,因为只有‘亲我的自身的符号体系’,才有A被设立且维持住自身的可能性】
其中可以假设的主体称为iCh‘我’,而这个‘我’也是通过A=A的过程,但‘我’不需将自己注册到符号系统,就可以维持住自身。这是因为‘我’就相当于开启游戏的那一瞬见的决定,而其他由‘我’设立的A都在我打开的游戏里面。【在这表现的自我具有无限性】
❤️❤️❤️
3-2.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
代表费希特。费希特是德国观念论的核心,而康德则是德国观念论的起源。对于观念论史有几种叙述方式。一种是庸俗的观念论史,将观念论运动视为线性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的,从康德开始,到费希特,谢林,终止于黑格尔,而黑格尔则将前者的哲学都纳入自己哲学的体系环节当中;而第二种则是当前的观念论史,将观念论运动视为平行发展的,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的哲学都旨在去解决康德哲学所引出的问题域(例如本体论证明不可能,物自体以及伦理与思维);海德格尔的观念论史是将整个问题域归入存在史(《观念论的困境》),而齐泽克则是讲观念论当做绝对否定性(主体性)的绽放,而在齐泽克看来,四位主要的观念论者中唯有黑格尔才将绝对否定性发展到了彻底,由此走向了唯物主义,这个物即一种绝对否定性,不被观念所俘获,在符号化的尝试中会产生裂缝
在场域论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被作为绝对设置者的自我/主体(Ich)调和。形而下对应依赖自我性(ichheit)的存在,而形而上对应不依赖于自我性的存在。而调和两者的绝对自我并不是我是“我”中的“我”(I am “I”),而是使得这个“是”得以可能的自我(ich)。这种作为绝对设置者的自我ich能够拟制出一种符号学空间,给予事物一个得以存在的本体论背景,在其中施加一种同一律(其中包含了超出实然/存在判断/本体论的东西)效力,使得即使不符合逻辑的事物也能在符号学系统中注册,占据位置。即作为绝对设置者的自我能够使得A=A(并不得出A存在),A=A意为如果A能够占据一个符号学位置,那么A就能占据一个符号学位置。因此,前一个A即自我ich使其能够占据符号学位置的事物,即事物的自我性,而第二个A则是使事物自身维持在这个符号学位置上的事物的自身性
在本体论上是有限制与无限制的对立。有限制即一般自身(selbst ish即A),物对象的自身性会与有限自我A(等号左边的ich)的自我性产生关联,即A=A需要自我ich的自我性作为条件。而无限制即超越性的,作为绝对设置者的自我(ich),自身与自我是直接重合的,ich=ch是无条件的,无需依赖自我性,去亲主体性以及亲自我拟制的符号学空间,因为这个符号学空间就是自我ich拟制出来的。ich=ich的机制是与A=A的机制是相同的。自我ich给A设置符号学位置,而A的自身性对自身的位置进行维持;而自我ich是给自己设置符号学位置,并且自我的自身性保持着自我的符号学位置的持存,但是ich符号学位置的持存与A=A不同,ich的持存是指对给予使A得以存在的本体论背景并维持其位置的维持。因此ich=ich中的第一个ich是有限的自我,第二个自我则是使得A=A成立的符号效力X,是自我ich的自身性,即上文所说的能为所有事物拟制出使其得以存在并维持的本体论背景/符号学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