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给《长津湖》改个结尾——关于《长津湖》与《士兵突击》

2021-11-04 00:08 作者:pw0  | 我要投稿

在国庆期间,我就听闻有这样一部电影,也抱有了很高的期待。由于国庆期间学校尚属于疫情封校管理状态,我的冲动甚至一度促使我意图以“出校看长津湖”为名义请假。很显然的,这部作品有一个情怀拉满的豪华阵容,演员上、编剧上、导演上甚至制作公司上都是如此。也早有听闻,这部作品调动了很大的资源拍摄,作为军事爱好者我也惦记着能否从中大饱眼福。

在国庆之后,党组织组织我们前去观影,我自然是喜从中来,观影结束后,却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照理来说,我对它抱有了极大的期待,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即使是如此大的期待在观影后我仍然能给这部电影一个“中规中矩的、合格乃至优秀的主旋律电影”这样的评价,这部电影本身的硬实力不可谓不强,然而终归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差了一点什么呢?在网上当然不乏对电影本身批评的声音,譬如伍万里这个角色是没必要的、譬如节奏问题、譬如后半段没有很好收束有虎头蛇尾之嫌……但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很能满足我的要求。

我想到了另一部可被称为主旋律的电影《战狼2》,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与《长津湖》可以说是恰恰相反。它在硬的素质上不能说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甚至在叙事上有些让人尴尬的硬伤,但它却能让人看得激动不已,《流浪地球》也是类似的感觉。我想,归根结底,就在于是“为了主旋律而拍摄的电影”和“拍摄出来刚好可以符合主旋律”的电影的区别。

对于后者这类的电影,往往主创是有着一腔激烈的情怀的,他们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首先要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向往和感慨,譬如《战狼2》中屡次被人抨击为民族主义的情绪渲染:高举国旗,以及片尾恶搞“美国霸气小护照”的中国护照上的文字,都能真正地激起观众的共鸣,因为它的出现本身就是那个中国高速发展的时代无数爱国青年情怀的缩影。而《流浪地球》也是一样,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就是力量”这样的主线贯穿了始终,而自然的无情威力又成了最不惹争议的反派角色,同样引人共情。

然而回到《长津湖》却就处处受到掣肘,这部电影首先是电影,就是说不能太过纪实拍成纪录片,要有一定的故事性,然而这部电影又不能不遵照史实来改造。作为一个献礼片,它可以着眼于某一个点,却不能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爆发性地宣扬某一种“主旋律”。更重要的是,美国,作为这部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如果硬要说的话),在现实的世界中又是存在的。考虑到这两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我们又要警惕有人再拿极端的民族主义来说事,多方面顾忌下,《长津湖》能实现现在的状态已经实属不易。

《长津湖》无疑是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临的困境——缺少制空权、后勤不足、重火力不足。也讲述了胜利的原因——刚刚建国为了保家卫国而生发的顽强的战斗意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训练有素的“世界第一轻步兵”。其中中美食物的对比、麦克阿瑟的狂言、毛岸英化名刘秘书壮烈牺牲等等情节,都是对抗美援朝有一定了解的人有所触动的,也是不得不提及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很完美的做到了(片尾处冰雕连、杨根思虽略有些突兀,但也有致敬的成分在,还是让人倍感触动的)。尤其是处理毛岸英同志牺牲这一情节上,十分含蓄,又面面俱到,教员在大雪中伫立良久的场景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唯一有一处抗美援朝战争中常被提起的问题,就是在冲锋时到底是不是人海战术,这个在影片中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不过对于懂军事战术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回到《长津湖》这部电影本身吧。如果要谈论这部电影,一定避不开的是另一部曾经火遍了中国的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而这部电视剧,也是在我青春年代对我影响深远的一部剧。为什么这两部影视作品之间有关联,其实看过就很清楚,这两部的编剧都是兰晓龙,而《长津湖》中主角视角的连队叫“第七穿插连”,《士兵突击》中主角视角的连队叫“钢七连”,这两个连队都喜欢记录每个士兵在历史上的编号——这一点就是军队,尤其是海军中最为核心的“传承”。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都以一个年轻的、一张白纸的年轻人作为视角,讲述他们成长的故事,一直都有新兵和老班长睡上下铺的习惯。坦率说,在《长津湖》的观影前半段,我常常“自我感动”地要落泪,因为我自然而然地将这两个时空连接到了一起。有人说《长津湖》虎头蛇尾,在最后进行了一些概述性的结尾,却没有对主角的团队最后的下落进行妥善的交代。其实这里的结局是一个隐藏结局,它就藏在《士兵突击》之中。

“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而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士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来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不到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出自《士兵突击》中伍六一对许三多(王宝强饰)的讲解。

“三次集体一等功,三次集体一等功表示什么呢,表示在三次战役中,阵亡超过三分之一,表示在三次血战中歼敌逾倍,甚至是二十倍。表示在三次血战中,超越连建制的战役性作用。”——出自《士兵突击》中钢七连连长的讲话。

我们现在知道,第七穿插连依然存续到了二十一世纪,并拥有了第5000名士兵马小帅。他们是精英的装甲突击连,号称装甲猛虎钢七连,经常开着最先进的装甲车和坦克在其他连队前“耀武扬威”。后来因为信息化部队改建,这一个以重火力重装甲闻名的连队不得不解散,但这个连队的故事和入连仪式却延续到了各个连队之中。

当我在影片中第一次看到渲染得十分成功的坦克的压迫感时,脑海里就止不住地思考,是不是这就是为什么被誉为“第一轻步兵”的部队后来沉迷于装甲部队的钢铁洪流?

在片子的一开始有一处相当明显的探讨和思考,那就是以高牺牲换来的胜利究竟值不值得骄傲。看似没有得出答案,其实答案很明显:一方面,部队是一个整体,尖兵连的高牺牲率换来了其他连队的低牺牲率;另一方面,从这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如此,战斗的胜利并不仅仅是“胜利与荣誉”,更是保护了更多平民百姓的生命健康权。

《士兵突击》里这样说:“你知道七连多少次从尸山血海中爬起来,抱着那个战友残缺的躯体,看着那支离破碎的连旗,那些个千军万马在喊胜利在喊万岁。七连呢,七连没有声音,他们只是埋好尸体包好伤口,告诉自己我又活下来了,还得打下去。”他们是为国牺牲者,甚至是部队这个生而为国牺牲的群体中最前线的那一批,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有的是军人的荣耀与骄傲,而且是“士兵中最神圣的那一种”(出自《士兵突击》)。

无论是《士兵突击》还是《长津湖》,对于战争的伦理观塑造都是传统的、经典的、不偏不倚的。《士兵突击》的主角杀了毒贩,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迷茫,意识到自己是救了更多的人,一个狙击手第一次实战狙杀毒贩时这样念叨“你说他们那些货,是不是能害很多人啊”,答:“很多很多”。《长津湖》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军人的目的就是保家卫国,在面对没有威胁的敌人时,不能以杀戮为荣耀、为目的,否则就泯灭良知与禽兽无异,正所谓“有的枪不得不开,有的枪不能开”,这里的枪也可以理解作战争。为了自卫的战争是正义的,为了自利的战争是不义的,抗美援朝一边是唇亡齿寒,一边是加码紧逼,其实已经预示了结果。

军队是最能体现集体主义的地方,于我而言也正像是集体主义的启蒙,军队的特殊性又似乎并不需要去纠结利维坦之类的问题,这就是士兵的使命和人生意义。在七连解散时,连长高成这样说:“七连就是个人,就站在这,他比那房子还高,比那树还高,伤痕累累,但他从来就不倒。所以他是钢,钢铁的意志钢铁汉。”

坦率说,人民军队的传承真的很好,从来不行不义之举,又从来作风优良让百姓赞许,如果这一点可以在影片中体现出来,想必是极好的。退而求其次,如果能体现出今日盛世如你所愿,也多少算是催泪的点,但可惜影片似乎并无意进行这样的渲染,以至于我空留了一些眼泪的却没处哭。

要想给我这类军迷催泪,其实很好改,只需要在结尾加一些彩蛋,连素材都是现成的。

1、在对七连结局留白后,穿插进《士兵突击》中七连士兵唱无声的连歌的视频、七连的第四千九百多名士兵们开着装甲车训练的视频。

2、在影片结束后,穿插一段阅兵的视频。

3、放一段牺牲战士的空镜,紧跟着是那段经典的“欢迎志愿军忠烈回国,我部歼11B两架,奉命为您全程护航。”

4、数十年后幸存老兵来到烈士陵园,一片祥和。


我给《长津湖》改个结尾——关于《长津湖》与《士兵突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