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1.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切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为着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社会存在最基本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的增长或减少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不是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一个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因素。
地理环境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生产的对象是自然界供给的,或者是人们从自然界取得的。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也是用自然界的材料制成的。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明显地受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马老师说:“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会发生影响,致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国内,会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并在其他情形相似的限度内,使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不一致的。”[i]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费时较少的地理环境中,生产的发展就会快些;反之,在人们生产生活必需品费时较多的地理环境中,生产的发展就会慢些。
但是,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进程。斯大林说:“欧洲在三千年内已更换过三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而在欧洲东部,即在苏联,甚至更换了四种社会制度。可是,在这同一时期内,欧洲境内的地理条件不是完全没有变更,便是变更得很少很少,甚至地理学也不肯提到它。而这是不言而喻的。地理环境方面一种稍许严重的变更都需要几百万年,而人们社会制度中甚至最严重的变更,也只需要几百年或一两千年就够了。由此就应得出结论:地理环境决不能成为社会发展地主要原因,决定原因,因为在数万年间几乎仍旧不变的现象,决不能成为那在几百年间就发生根本变更的现象发展的主要原因。”[ii]
某些资产jj社会学家,如十八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十九世纪英国的布克尔等人,企图用地理环境来解释社会制度的更替。他们认为,地理环境[iii]直接或通过食物及职业类别来影响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人类的嗜好、气质,并通过这些决定整个社会制度。这种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至于fxs主义的地理政治学派[iv],则是利用政治由地理因素决定的谬论,来为帝国主义的所谓争取“生存空间”的侵略战争以及公开地掠夺殖民地的暴行做辩护。
人口的因素也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人口稀少的地区,虽然其他条件和别的地方一样,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慢一些;反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较多可能是生产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人口的增长虽然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也不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因为,第一、人口的密度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不一定是社会制度先进的国家;人口密度小的国家也不一定是社会制度落后的国家。第二、人口增长或减少不能说明为什么某一个社会制度恰好由某一个新制度来代替,而不是由其他的社会制度来代替。第三、人口的增长或减少不能成为改变社会制度的革命的原因。美帝国主义分子艾奇逊硬说[-]的原因是由于人口过剩。教员在驳斥这种谬论时说:“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弗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是却早已发生了。”[v]
英国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捏造出所谓“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规律,硬把这种“规律”说成是自然的法则,并由此得出结论说,失ye和贫困的根源,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太多。他认为只有减少人口,才能解决失ye、贫困的问题。这种错误的观点只是为着要掩盖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广大劳动人民贫困破产的事实。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人口过剩”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而决不是由于生活资料的生产赶不上人口增长,事实上在应用进步技术的情形下,生活资料的增长远比人口的增长要快,现代资产jj的新马尔萨斯主义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同帝国主义的[-]和侵略政策直接联系起来,用这种谬论来为他们发动侵略战争和掠夺殖民地的行为辩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只能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物质生产。
人们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首先要能够生存。为了生存,必须吃喝穿住,这就是说需要有食品、衣服、住房、燃料等生活资料;为了获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马老师说:“每个小孩子都知道,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工作, 不用说停止一年,就是只停止几个星期 就会饿死的。”[vi]离开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为了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资料的生产,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人们为了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被用于生产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就构成社会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所表示的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界的关系。人们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外,他们彼此之间也发生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生产方式。
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天也不能停止的。生产总是不断地重复进行着。在不断的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但不断地生产出物质资料,而且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劳动技能,改进生产工具;随着工具的改进,使用工具的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提高。这样,社会生产力就不断地向前发展。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化。因此生产方式是有规律地发展和变化的。
一个社会的面貌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jj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归根到底决定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当一种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得不为另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全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目前在不少国家中已经实现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都是为生产方式的更替所决定的。
注:
[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32页。
[ii] 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06页。
[iii] 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
[iv] 这种学派在希特勒德国和现今的美国都很流行。
[v]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14页。
[vi] 马克思:《致留·库格曼》,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