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力度加大,银行坏账增多,需要把握两个“容忍”
支持力度加大,银行坏账增多,需要把握两个“容忍”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求是》杂志撰文表示,原来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略高于名义GDP增速,今年上半年高出10多个百分点。预计今年总体杠杆率和分部门杠杆率都会出现较大反弹,金融机构的坏账可能大幅增加。2019年银行业新形成2.7万亿元不良贷款,出现疫情“黑天鹅”后,资产质量加倍劣变不可避免。

在如此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出现杠杆率上升和坏账损失增大,是必然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减少客观因素的影响,杜绝主观因素的发生。只要做好了这两个方面,纵然杠杆率上升和坏账增多,也不需要过度担心,更不要对银行产生质疑和批评。毕竟,银行也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是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在为稳定经济增长和居民就业做贡献。
事实也是,原本就因为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贸易保护与单边主义的强烈冲击,经济环境出现了很大变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为了应对这些不利因素,金融机构已经付出了积极的努力,在资金投放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疫情的爆发,又无疑给了经济更大的冲击和影响,且冲击的速度和范围很快很广,冲击的杀伤力比金融危机还要强,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最大效力的支持。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才降低了贷款门槛、简化了贷款程序、提高了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而这样做的结果,如果只是短期内经济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企业只需要咬咬牙坚持一下,就能渡过困难期。恰恰是,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远比一般性灾难和矛盾严重得多、大得多,尤其是冲击和影响的时间,根本无法把控。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扩散,对经济的和影响持续扩大。虽然我国因为疫情应对和管控得当,复工复产工作也做得比较顺利,经济受冲击程度要少得多。但是,世界经济运行环境不佳,经济衰退严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是负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央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的发展思路,需要通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增强国内消费潜力的方式,稳定经济增长,增强经济韧性,应对外部经济环境不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金融对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的支持,对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帮助,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与肯定的。但是,这样的支持,无疑会给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不良贷款和坏账损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有效化解支持经济发展和企业运行与不良贷款增加、坏账增多的问题呢?我们认为,需要把握好两个“容忍”。一是正常贷款的宽容度,一是不良行为的“零容忍”。
什么是正常贷款,当下把握好的难度更大。因为,企业普遍困难,普遍需要资金支持。如果仍然像经济运行环境较好时一样,按正常程度发放贷款,必然会使企业的的困难更大,资金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简化程序、降低门槛,增强对贷款发放的宽容度,对企业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抵押等都要放宽条件,有的则直接发放信用贷款。如此一来,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就大大增强,坏账损失会明显增加。但是,为了稳定经济增长,必须这样做。否则,银行的损失会更大、风险也更多。所以,这样的一种问题,应当属于正常问题,可以容忍,可以提高容忍度。
但是,贷款发放的门槛降低、程序简化,不代表可以滥竽充数、可以不顾企业实际情况、可以滥发贷款,对那些原本就不应该发放贷款,企业运行严重不振,已经有过失信行为,企业经营者没有信用意识的企业,仍然不能轻易发放贷款,不能让这些企业蒙混过关,也在银行获得资金支持。一旦滥竽充数者增多,不良贷款一定会大幅增加、增账也会大幅增多。我们需要的,是支持该支持的,对不该支持的,绝对不能支持。尤其是不讲信用的老赖企业,必须在贷款发放上,确保“零容忍”,决不能让不守信用者获得贷款、让不守信用者成为银行风险的制造者。

总之,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增加、坏账增多,需要理性分析、客观看待,要更多的从宏观层面看问题,在微观角度下功夫,保正常企业与堵无信企业相结合,从而让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对稳定经济增长与企业运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