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 2-5

2023-07-27 16:04 作者:muffinman211  | 我要投稿

第二講 東西觀念的發展

5. 中古基督教文化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普世性不等於普及性)

   如果我們說,中古基督教世界是現代西方的源頭,而它發展的限制暗示了「普世性」不等於「影響力」。這個意思是說,中古基督教社會被認為是一個落後的、一個封閉的時代,但剛剛我們卻說現代西方文明的源頭是中古基督教文化,那這就是指,一個狹隘的、封閉的區域,它所醞釀的思想卻可以超越它所處的環境。也就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話,那你不能說秀才住的地方這麼的狹小、他的思考一定深受限制。

  事實上,精神可以不需要物質而存在,物質不能沒有精神的指引。如果我們說,「科技來自於人性」,那這句話就是在講「物質是受精神支配的」對不對?比如說,要發明吸塵器不難,那些個別的技術要件在吸塵器被發明之前已經存在,但是有沒有這個需求呢?就要看地毯流不流行嘛。據說吸塵器是美國人發明的,因為飯店裡面鋪了地毯,那清潔工要比較有效的處理這個東西,就變成了吸塵器在美國被發明。那吸塵器發明之後,一個大的困擾是說,它那個集塵袋或者是那個電線會妨礙你吸塵器的操作,所以現在吸塵器又有那種無線的,沒有線的吸塵器,或者甚至機器人走到哪裡,自己碰到障礙物就轉彎,那它自己動。科技來自於人性,就表示精神支配物質嘛。如果精神是不存在的,那科技的產物(物質)怎麼被發明呢?而它發明的目的,它的用法、它的價值就失去了依據。所以,精神其實是不受物質限制的,雖然精神要發揮的時候,經常要透過物質。

  講這樣一個概念是要說明,西方中古時代,雖然在物質條件上是落後的、是貧乏的,可是中古基督教的精神事實上卻是比較具有絕對性,比較具有超越性、普世性,所以這個精神力量終究成為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儘管中古歐洲的國力是不如回教或東方世界。所以,影響力並不是代表普世性。或者我們換一句話講,就是說普及性跟普世性是不一樣的,普及性是它推展的程度,普世性呢,並不是在講它落實的程度,而是指這樣的一個觀念、精神,是不是具有全面被接受的素質。如果有,儘管沒有人去使用它,那還是普世的。

  比方說,在中國據統計呢,每一個縣會有一座孔廟,但是會有三座關廟,那這就表示大眾文化的勢力遠遠超出上層文化。可是我們都知道,不管關廟多麼的盛行,它不能取代孔廟,因為關公所代表的精神涵義層次是不及孔子的,那我們就說:關廟普及率高於孔廟,但是以普世性而言,關廟不如孔廟。

  那西方中古是一個影響力有限的世界,但是它普世性的精神卻塑造了現代歐洲,像十字軍東征,絕對不是表示西方壯大,也不能說是西化的推展,而是西方自立、獨立的一個宣示,也就是說,歐洲在相對於當時的東羅馬或回教世界,它是比較落後的,可是在精神上歐洲的力量絕對不低於東方甚至超過了東方,那十字軍東征並不是因為西方的武力多麼的壯大,而是因為它有一種精神上獨立的力量,一個自我肯定的作用。

  所以十字軍東征是在反對回教去伸張回教式的那種信仰,或者在當時的歐洲人來看,那是一種回教徒自以為是的獨特的真理觀。那十字軍東征想要表現的是精神信仰上面的一種真正體現真理的層次,所以十字軍東征的重點不在於它到底武力上是不是真的收復了聖地,其實十字軍東征如果有某一種成就,那一方面是因為回教世界內部的分裂,另外一個因素,我們應該去想一想就是說,十字軍想要收復耶路撒冷,而耶路撒冷對回教徒有那麼重要嗎?不能說不重要,可是相對於麥加來說,耶路撒冷沒有那麼重要啊,或者說回教徒對宗教寬容的觀念其實是強於基督徒的,也許這個觀念不是現在一般人的認知,但歷史上的回教它是主張寬容的。於是十字軍東征的期間,甚至出現回教徒君主跟西方的十字軍領袖協商和談的這種狀況、共有耶路撒冷。這就表示說,十字軍東征你要強調它在武力上面的成功,這應該是忽略了西方的武力事實上這個時候是不可能可以反攻東方的,同時應該注意到當時的回教徒對宗教信仰的這種堅持程度,絕對不是現在我們所認知的。現在的回教會變成有一種激進的行為,實在是因為歷史上回教、基督教的這種對抗所造成的長久的積怨或仇恨,也就是說那是一種人性、那是一種歷史的恩怨,那並不是回教信仰的本身所造成的。


 


東西文明的差異及其超越 2-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