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倍任务
本文的核心目标:大同社会如何实现及其阶段化的可行路径。
本文的次要目标:如何消灭战争,实现世界和平。
备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条可以实现大同社会的实现路径,并且利用此路径来指导优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提效增速的同时,尽可能去规避各种风险。
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限于个人知识面和能力储备,我所找到的这条实现路径,虽然已经经过自己7年的思考分析推理,但也仅仅是大同社会实现和消灭战争的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具备较高实现概率的路径,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验证和优化的路径,也是带有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的一条路径,所以这只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也仍需要我们数代人的持续奋斗。
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也愿世界和平。
按照马克思来看,大同社会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2、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
3、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4、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博学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级阶和级阶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
5、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大同社会觉悟和道德品质。
6、随着级阶和级阶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级阶统治工具的**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级阶性质。
个人理解来看,这其实也仅仅是一种理想而已,如果仅通过这些特征去寻找答案的话,是很难找到结果和路径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初期思考的时候,做了很多失败的尝试,也被困了很久,直到我换了个思路,那就是从次要目标开始,通过次要目标找到方案,再去推演对比找到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在解决路径上的相似性。
所以我们要把次要目标作为作为一场重点战役,打赢了就能把全局盘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灭战争,谋求世界和平?
那就要先找到问题的源头,就个人来看,战争的起因大约有以下几项:
1)不均衡,这是战争的根源,包括了物质、气候等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也包括了人类生存资料的分配不均衡、更包括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不均衡;
2)于是私有制之下,各方人类为了争取更多地生存空间和发展,争相霸占了优势资源,和平共处、互利共享的大门被人为关闭,剑拔弩张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常态;
3)受利益和欲望的驱使,已经掌握更多资源的人类总想霸占更多资源,掌握资源较少的一方则想获得更多生存空间,零和博弈之下,文明发展驶离了和平,向着战争越走越深,再无回头之路。
于是,战胜方要赢家通吃,战败方要逆风翻盘,文明陷入恶性循环,生产力越发展,战争危害越大,直至人类灭亡,这是一场没有胜算,没有最终赢家的零和博弈。
那我们人类能否跳出零和博弈,找到终结战争之路?
个人来看真的很难,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延续的需要,对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异性具有强烈占有的欲望,如果教育人类舍弃欲望,不啻于让人类放弃本能,而且人类有史以来各种宗教流派俱已探索节制欲望这条道路,最终的结果都未能成功,故而人类全体主动节制欲望,此路不通。
既然人类欲望无法全体主动节制,那么在私有制之下,人类仍然是要追求更多生产资料、更广生存空间和更庞大的物质资源占有,而资料、资源、空间又都是有限资源,受地理限制和发展限制,分布不均已经是客观条件,无人甘愿奉献,也无人敢于无私付出。
故而沿此路而行无法寻到答案,就好像中医治病,只观察表象,不深入肌理和病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马哲告诉我们,内在原因是主因,所以我们还要更深入点。
既然战争都是人类欲望充斥其中,那我们就借鉴一下解放军的战略穿插,角度换成从人类需求本身来寻找答案了,最终也证实了这条路是有效的。
那人类都有什么需求?
借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需要系统,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这就是人类诞生以来,无时无刻的追求。
而这五种需求依次从低层次需求递增为高层次需求,并且在高级需求出现之前,必须优先满足低级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级需求的满足奠定合理的基础。
而这也就是我们的切入点,我们首先要关注的就是生理需求了。
所谓的生理需求,值得是生物生存必须依赖的水、空气等生命维持的基本环境因素,也包括了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用、行,这是归结于物质端的需求,也就是因为这些基本需求不均、私有,所以加剧了欲望,于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先去满足这些基本的物质需求,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再去分析如何满足人类更高级的其他需求。
于是消灭战争这个问题,就延伸到了怎么满足基本物质需求这里来了。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难,以至于我的思考被卡在这里接近1年,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能够很好的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直到后来从人口未来增长这个角度才找到了突破口。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21世界人口状况》全球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21日,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96,934,179人,而根据联合国7月11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显示,世界人口预计将于今年11月15日突破80亿。
就这个增长趋势来看,未来人口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80亿这个数字上,大胆想象一下,万一未来地球人口数倍增长,如果3倍的话那就相当于225亿人口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保证全球人类的温饱问题?
哪怕是按照最低标准的话,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也至少得3倍起步(考虑到工业农业等因素,实际上绝对不能低于3倍增长),如果按照3倍粮食来看,农业生产的相关因素比如耕地、水资源、能耗等,最起码也要3倍以上的增长。
为了方便后续展开,此任务暂时命名为三倍任务。
三倍任务中,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土地、水、阳光等客观因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同时间又具备资源总量相对恒定,而且还分布不均衡,思路无非是在尝试节流发展节约型农业的同时,通过开源等方式深挖潜能,去尽可能提升可供合理利用的部分,而且该部分资源属于外部因素,依赖于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
再来看我们改造世界这个角度,这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暂时算作内部因素,从这里来看应该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科技这几个因素。
按照这个几个因素来看,在三倍任务之中,劳动力不宜过多增长,不然就变成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局面了,不太好主动加以控制,而且劳动力增长越多,不可控性就会增强,尤其是当遭遇大规模自然灾害等情况,会导致农业剧烈减产,不仅不利于三倍任务的整体持续性,而且还会因为减产导致劳动力减损,反而会进入恶性循环之中,故而考虑到长期稳定的实现三倍任务的话,要对参与此任务的劳动力比重进行一定的限制,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以最少的劳动力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
资金这个,从经济发展来看,他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升投入的,短时间内也不适合突发性的大幅增长,参照资金大规模突发性涌入房地产行业,炒热套现后离场,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地泡沫,反而极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危机,所以资金这个因素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匹配适合的增长,而不可以随意激增。
劳动力,资金和科技这三个因素里面,剩下的只有科技了,而且从历史发展来看,从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到奴隶社会青铜耕作,到封建社会铁器和农具发展,再到资本社会农业机械大规模发展,粮食产量随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相比之前的每个阶段都有大幅的增长,所以要发挥这三个因素的主观能动性,我个人更倾向于用科技赋能其他因素。
其实现阶段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案例了。
第一条新闻:
新闻网址:http://www.moa.gov.cn/xw/qg/202107/t20210702_6370891.htm
新闻时间:2021-07-02 11:07
节选内容如下:
“引入工厂化生产技术,建成发酵槽3条、发酵隧道5条、流水线菇房床架栽培车间20间,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周年化生产,打破“一菇一季”传统培育模式。”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速推进食用菌产业数字化转型。浙江隆宸食用菌公司引进全球顶尖的的荷兰“三次发酵”技术设备,研制工厂化生产恒温栽培系统,实现菇房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等参数自动采集分析决策,从培养料发酵、菌种接种到蘑菇采摘,全过程实现立体集约化栽培,年均栽培9茬次、单位面积产量32kg/m2,分别是传统栽培的9倍和20倍,每茬生产周期同比缩短40%。目前,该公司年均生产双孢菇3000吨,规模产能位居全国前三。
三是深化院企合作。依托中国农科院、哈工大、福建省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校,重点开展良种选育、秸秆发酵、稳产栽培、机械采摘等技术研究与示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浙江隆宸食用菌公司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研发的国内首台(套)24小时双孢菇智能采摘机器人,采摘成功率达97%,人力成本降低40%,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是带农增收致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隆宸食用菌公司创新“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合作模式,建立上游稻米生产与下游秸秆循环利用联结机制,依托稻麦秸秆、畜禽废弃物收集利用网络,联结带动种养殖农户1.3万户,果园、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2.4%,实现农户增收超600万元,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通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该公司吸收200余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工资超5.4万元,实现农户“家门口”就近就业稳增收。”
第二条新闻:
新闻网址:http://bj.people.com.cn/n2/2021/0527/c396331-34748111.html
新闻时间:2021年05月27日15:45
节选内容如下:
“今天的人工光植物工厂早已突破太阳光和环境的限制,超越了编剧的想象。首诚全封闭型人工光智能化植物工厂就是这样的融合现代工业与农业“高、精、尖”要素的新产业领域代表,用“黑科技”种出了“高端菜”。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市民们走进首诚立体种植研究院一层大厅,隔着超大的玻璃参观窗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栽培架,铺满了绿油油的蔬菜。每个栽培架有八层,上面密布着红蓝光LED灯,灯光下白色的模组上有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圆孔,每个圆孔长出一棵蔬菜。无需阳光、不用农药,在红蓝组合光的照耀、营养液的滋润下,羽衣甘蓝、红叶生菜、京水菜等蔬菜正茁壮生长。”
“植物工厂还具有产出周期短、产量高的优势。通过对营养液配方、LED人工光配方和光照时间的科学调配,以及对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湿度环境条件的控制,叶菜和生菜生长周期可缩短至35天,单棵产量达100克以上,蔬菜营养成分含量高、口感好、硝酸盐含量低。”
植物工厂不仅高效节地(一亩占地蔬菜年产量相当于大田20-30亩)、节水(用水仅占大田的1/4)、节能环保(几乎达到污水零排放),而且可以保证品质安全,实现从“田头到舌头”的零距离。于博士介绍,“全封闭蔬菜生长环境达到10万级净化标准,全程零农药使用。低浓度平衡营养液为二次反渗透纯净水配制,整个生产系统不仅隔绝了可能来自于空气、土壤和自然水的各种污染,而且保证了蔬菜的营养平衡,口味更佳。”
我们把新闻内容提炼一下关键点:
1、立体集约化栽培;
2、24小时双孢菇智能采摘机器人,采摘成功率达97%,人力成本降低40%;
3、产出周期短、产量高的优势;
4、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接下来我们借鉴这个案例,来进行三倍任务的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