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穿汉服已成常态?这是真实存在还是一种表象?
有这么一座城市,居民穿汉服出门已经成了常态。甚至有时,穿时装的人在人群中会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没错,这座城市是真实存在的,不在过去,不在未来。
它就是今天的洛阳。
今天阿罗就以洛阳这个十三朝古都为窗口,和大家一起观察讨论当今汉服复兴的现状特点吧。
特点一|男女参与度差异大
当我们细看洛阳的街拍时,不难发现,在街上穿着汉服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男性似乎只有寥寥几人。
汉服运动发展到今天,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越来越多人对汉服有了一定的了解,参与到汉服复兴中来。但是在实际活动中,从比例来看,女性的参与度要远大于男性。
究其原因,在当前社会文化的规训下,似乎“女生天性爱美”成了真理,女性普遍会更加关注造型方面美丽与否;而与之相应,男性则应该避免关注这方面的事物,否则便会与其他男性“格格不入”。

这实际上导致了男女两性在对汉服的关注度上也产生了差异。
不可否认,有许多人是在了解汉服的过程中,认识到原来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唤醒了自身的文化自觉,从而参与到汉服运动中来。
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一开始并没有了解到这一层次,仅仅是因为汉服好看,或者仅仅把汉服作为“三坑”之一,抱着穿漂亮衣服的心态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认识汉服背后的文化意蕴,产生了文化认同感,从“三坑少女”变成“汉服同袍”。

图源:@哒哒后花园
而男性由于普遍不会在服装上投入关注,也就缺少了这一了解汉服的契机和渠道。
同时,正是因为不了解汉服的文化含义,女性对穿汉服高涨的热情,从男性视角出发,则会误将其视为“女性私域”而非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并不关涉男性自身,因此同样不会去了解。
另外,男性在穿着上,比起美观与否,会更加注重便利性,而汉服“宽袍大袖,穿着不便”的刻板印象,使男性在日常穿着中不将汉服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还有一部分男性,对汉服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却认为自己没有长发、长髯,现代气息太重,不如很多女性那般有长发就可以盘髻,穿汉服实在“不像样”,遂作罢。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劝退”男性,造成男女两性在汉服运动中参与度产生差异。
这也会形成滚雪球的效应:女性穿上汉服,吸引其他女性,而被吸引进来穿上汉服的女性又会吸引更多女性,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
在“消费者——商家”这一环节同理,女性的参与带动汉服女装产业发展,而汉服女装产业的发展也会吸引更多女性消费者。
而男性,则由于种种原因参与更少,也就不容易滚起这个雪球。
那么,如果让更多男性参与进来,我们要——
拓宽没有性别倾向的宣传渠道,即从汉服作为民族传统服饰的角度出发,唤起文化自信;

告诉男性朋友们,穿汉服也可以很便利;
比如阿罗以前讨论这一话题的文章:
谁还说汉服不方便?现代汉服有话说。
种地吧!古代少年——古人劳作怎么穿?
还可以说,穿汉服并不需要造型复古,短头发运动鞋也可以穿汉服,汉服造型也可以日常化、现代化。
特点二|造型日常化、现代化
说到造型的日常化、现代化,我们看到,洛阳同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们日常、轻便的汉服穿着,或许可以带动其他潜在同袍们改变原先的刻板印象,行动起来。
街景视频中,许多穿汉服的同袍男性一头短发,同袍女性披着长发或是扎个马尾,在发型上较大程度地实现了日常化。

图源:@侠骨柔情方恨晚 视频截图
同时,日常汉服出行并不需要完整的古典妆容,穿汉服的人们,可以化现代妆,也可以不化妆。
不仅如此,在汉服搭配上也实现了日常化。穿汉服,可以执团扇、执纸伞、穿绣花鞋,也可以拿手机、背滑板、穿运动鞋——构成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别样风景。
然而,尽管同袍普遍认为汉服应往日常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不了解的网友而言,还是有反对的声音:

复兴不是复古,穿汉服并不意味着要回到古代。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传统”只是从积淀时间长短这一角度进行定义,没有局限它的时间定位。故汉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并非故纸堆中的文物,它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同时也是未来的。

因此,作为服饰,汉服不仅服务于古人,也服务于现代的人、未来的人。它适应古代人类的日常,也必将适应现代人类的日常、未来人类的日常。
汉服日常化是必然趋势,只有不断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审美情趣,汉服文化才能历久弥新,焕发生机。
阿罗相信,洛阳是开始,也是曙光。汉服同袍们的努力,将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出花来,真正地实现汉服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