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供需交易须知
第一节 供需交易原理须知
1.供需交易原理
是什么导致价格的上下移动?
供需不平衡。
这里的供需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供需,在金融市场里能推动价格移动的一定是拥有大资金的银行、投行、基金等大的金融机构。机构想价格涨就涨,要价格跌就跌。
大的金融机构在交易时,由于交易量巨大,市场上可能没有足够与之匹配的订单,导致流动性缺失,因此大资金通常会将其交易拆分为多次交易行为。
比如:机构要完成一笔巨量卖单。因为订单是一对一匹配的,必须要有同样的买单才能成交,当市场没有与之匹配的流动性时,机构会利用手上的订单量操控价格上下移动(即在某一区域建仓卖出)先成交一部分订单。最终因需要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价格下行,通常情况下会是一根长的或连续的阴线实体。
而在机构建仓卖出时,在图表上会留下一些可以识别的痕迹,即k线形态。 机构会用一些操盘手法价格使其回到前期的建仓区域,完成余下订单的成交。
作为场外交易者,如果能识别机构在某个位置建仓留下的价格形态,就可以推断并利用价格将来的运行方向,完成一次投机交易。
2.供需组成部分
一个完整的供给区或需求区包括四部分:
(1) 定价k线,
(2) 平走k线(区域), 由一系列小阴、小阴线组成
(3) 突破k线,
(4) 回辙k线

3.供需区的种类


4.供需区的入场位的三种画法

第一节 供需区有效性的判断
常规的供需区有效性判断有如下几点:
1. 突破k线的力度
常规认为:
(1) 力度:越长越好,越长供需失衡越严重
(2) 跳空:留下的流动性缺口未被填补,价格很可能再回来测试这个区域
2. 平走k线的数量,停留的时间
常规认为:
平走k线区域的数量越少,停留的时间越短,机构控盘越好,价格再次回辙到平走区域时,更有可能延续之前价格突破的方向
3. 新鲜度
常规认为:
如果供需区一次没有被回测,说明这里还存在供需失衡的可能,随着测试的次数越多,供需区内的未成交订单越少,供需不再新鲜,最终会被突破而失效。
思考1:请问上述理解合理吗?
思考2:如何更合理的如何分析、识别供需区?
引申:从供需的四个组成部分,即:定价k线,平走区域,突破k线,回辙k线,换个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提高判断某个供需区是否有效!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而是更多进阶知识综合的运用(建立在k线本质、仓位的理解、操盘手法、结构位、趋势等基础之上)
思考3:如果你了解到的供需只有所谓的:跌平跌,涨平涨之类的k线组合形态,却并没有从订单(或已成交单未成交单,或机构建仓等角度)阐述市场运行的本质,那么基本可以断定只是接触到了一种简单的供需入门,而没有更深入的学习到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