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造语言】新曼都语 第四章 小字的基本规则和部分单词的拼写

2022-12-01 01:02 作者:浮光跃金Tenda  | 我要投稿

Ten hlenos. Ten nandanos.

世事流转,万物常新。

小字的基本规则

所谓小字,就是纯粹用于表音的文字。曼都的小字通常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半部分为辅音,右半部分为元音(有时也会附有一定的辅音)。小字的字根的规范版本如下所示:

可能有同学看到这张图就懵了。没关系,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第一排到第五排的字根对应曼都语的辅音。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字根p。上面看得有点像甲骨文又有点像篆书的文字就是表示音位p的字根。用斜线划开表示这个字根有两种形式:独立形和附属形。所谓独立形,就是可以单独成小字的字根。因为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某一辅音字根需要单独书写的情况。斜线左边的就是独立形,这个可以先仅作了解。字根用的更多的是附属形——也就是斜线右边的部分,即不能单独成字,必须与其他字根组合成字的形态。

字根的下面或右方会有对应的发音,括号中的内容就是字根的来源以及对应的中文含义。看到这里你应该可以想到曼都的小字字根是怎么来的了。简单来说,小字字根一般是在形态上取某一个象形字或其简化形式,在发音上取象形字对应单词的首个发音(声门塞音不计入其中)而成。这里a的字根来源比较特殊,涉及到曼都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下文会再详述。

再来看第二个字根b,这里b来源于bunos(牛)。b的字根有两个形式,且用逗号分开。这表示这两个形式在实际使用中是等价的,不过从左往右第一个是曼都官方的规范用字,而后面的是“异体”字根,一般在艺术创作中或古文较为多见。b的两种字根写法都是独立形和附属形同形。

也有如s, z, n等的字根,独立形和附属形同形,同时也没有常用的异体。至于h,其与其他小字字根配合书写时并不按照左右结构书写,而是按照上下结构书写;而g尽管也可以与字根配合作左右结构,但更多时候是作半包围结构。这是小字书写中的难点之一。

倒数第一排至第三排是元音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与辅音较为相同,就先不细说了。

那关键问题来了:已经掌握了字根,那如何成字呢?我们以pa为例。取p和a的附属形,p放在左边,a放在右边,就组成了pa。

有些音节只有元音,没有辅音,这时直接用元音对应的字根独立成字就可以了。

g和h,正如我们前面说的那样,不适用于左右结构,因此它们和其他字根组合的时候就有些特别了。

此外,i和u有时也会表示/j/和/w/的发音,这时把它们当辅音字根来看待就可以了。

掌握了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尝试去用小字拼写一部分单词了——不过请记住,这只是暂时的。另一点,请注意,曼都文字的书写顺序与汉字的传统排版方式是一致的: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因为曼都文目前尚未受到类似于英文排版顺序的文字系统影响。

关于a的字源——母文

上面我们说过,字根是来源于象形字(实际上是按象形方法造的大字,后面会讲)的。但a的字源有些特殊——它并非来源于一个大字,而是曼都广为流传的一个符号:母文(matengua)。有时也叫它万文之母(Mamian Tenguines)或“阿罕/阿亨”(Ahan/Ahen)。a的字根发音实际上就是取自Ahan/Ahen这个称呼。

母文相传是造语者仿照绳索的纹路摹画而成。自此之后造语者才正式开始创造曼都语和曼都文。因此这个符号也被认为是所有曼都文字的始祖。一般来说,母文由上方的一点和下方的四道曲线组成。一点象征文字的开端,曲线象征文字绵延无穷尽。曲线围绕而成的三个空隙象征着文字数量之繁多。这个符号在曼都随处可见,堪称曼都的标志之一。

关于双元音、复辅音和音节尾部的辅音

一个小字往往对应着一个音节。前面我们介绍的情况都是CV音节。但现实情况是,曼都语中有些音节是以复辅音开头的,有些以辅音结尾,还有的二者兼有。当然理论上曼都语是允许辅音单独成字的,但在书写材料缺乏的古代,这实在是过于浪费了。因此曼都人往往会用取半边或是变形的方式,来使这些字根尽可能在一个小字中——当然,之所以说尽可能是因为确实存在一些情况放不下,不得不拆成两个字;或是能挤进去,但是很难看,为了美观而拆开。

首先说双元音。可能有读者已经注意到了,之前给的表中,ai, ei, oi, au四个双元音的字根是没有标注字源的。这四个字根实际上是通过之前的a、e、o、i、u的字根拼合而来。不过双元音的写法比较固定,而且数量也不多,老实说死记硬背也没什么问题。

但对复辅音而言就不是这样了。曼都的复辅音数量众多,没有整体认知就去记忆可是件痛苦的事。尽管出于压缩的需要,曼都人搞出了一系列不规则的骚操作(是的,曼都人,似乎有证据表明滕达一开始没有这方面打算),但总体而言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所有复辅音都是适用于左右结构结字的,且独立形与附属形同形。

复辅音常用的手段就是取半边。对两个辅音组成的复辅音而言,通常是在前面的辅音放在上面,后面的放在下面。如果是三个及以上辅音组成的(极少见),也是按照发音的先后顺序从上至下排列。下图展示了几个常见的复辅音及其构成方式。

之前展示的基本字根中,gn的字根其实就是由g+n组成的。事实上这个字根一开始也确实发音为/gn/,只不过后来合并为了一个鼻音/ɲ/。同样的,ph, th, kh三个送气音不在该图中,也是因为它们实际上是按复辅音的方式拼写的。

常见的复辅音,如下图所示:

复辅音的构成是比较复杂的。通常在学习规则之后,仍然需要大量记忆。

最后看一下音节尾部的辅音。一般是将辅音字根取半边,并与元音字根缩合。常见的字根有-s, -n, -r。

可以看到,这些字根不都是简单的一加了之即可,缩合还是要的~

掌握了这些之后,基本就可以用小字去书写曼都语了。同样再次强调——这只是暂时的,就像是用拼音去代替汉字一样。

这就是每次专栏都会出现的那句话了。需要注意一下,这里为了方便,用了从左向右的排版(以后讲解语法时也会有这种排版)。实际上曼都人书写还是竖行排版。

下一节将介绍大字的基本原理以及之前涉及的单词写法。

【人造语言】新曼都语 第四章 小字的基本规则和部分单词的拼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