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人的年龄焦虑从何而来?【戴锦华】

2022-08-25 19:52 作者:小刀碎剪  | 我要投稿


00:13


网友提问:请问我们中国人的年龄焦虑从何而来?是古已有之还是近代形成的呢?为什么它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远,如今刚毕业的年轻人反而成为年龄焦虑的最大重灾区。明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开始。(其实你的人生在更早之前就开始了,而在你大学毕业出来社会后,人生中最好的部分或许已经结束)





00:38


戴老师:在我二三十岁的时候,经常发表一个颇带情绪的愤懑的感慨。一开始因为太小太年轻,所以没有机会,没有谈判资格、没有言说的时间和份额。然后转眼之间,我们就老了。因为太老而被淘汰了。我们已经被新的时尚抛到了社会的边缘。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当中,我们经常遭遇到或则因为你太年轻,所以你难于被信任,或者你不够有资历。或则我们在这样一个持续了一百年的求新求变的文化当中被视为已经过时。这是个人体验的分享。



02:26


戴老师:接下来给你一个直觉和朴素的回答。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有这种年龄焦虑,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太大了。我们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在一个按照现代主义逻辑形成的竞争结构当中,我们就处在一个比酿造这种文明的欧美世界(他们是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时候形成的这种文化)我们的竞争更加残酷、更加紧张。

以至于每个个体的年龄总是处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上。没有哪个时候我们觉得恰到好处。

今天的高科技公司、大厂们,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如此之低。进入这种空间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如此多的青春盈溢的面孔。


03:31


戴老师:另一个观察是,在中国的公共空间,尤其是时尚空间当中,你能看到年龄较大的人吗?这样一个青春盈溢的社会景观,本身掩盖了也提示着一个竞争机制中的年龄歧视。所以年龄焦虑不是古已有之的,而是现代主义文化大都市生存当中被形构或者被显影(显出影像)出来的。传统中国文化当中的影响是在的,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可以从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或者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当中可能得到解释的(古代年龄叙事有“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这种叙事确实没有那么强烈的竞争性。)


04:44


戴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和我们刚才所讨论的这种结构性或者现实结构的问题并不直接相关。这是一个相关的问题,也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一代一代的学生进入到大学,80后、90后、00后,同时一个相当痛心和有时无力的观察就是越来越年轻的、越来越在富裕的年代成长的、越来越在那个完备的教育和丰裕的物质生活当中长大的孩子,有越来越严重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的焦虑、忧郁的状态,同时感觉到那种对于未来人生的某一种消极状态。

博士们即将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普遍半开玩笑地说:“好了,我现在可以倒计时我还有多少年我可以退休。”还有一种最消极的说法:“接下来还有什么,接下来就是混吃等死。”(认真的吗?您说的可是北大的博士?)

这样一种心理情态的形成,并不和一种年龄观和年龄结构有关。它跟今天我们进入到现代文明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发达的时段,但是今天的世界文化提供任何意义上的未来希冀和未来愿景。我们不再有能够分享一个关于明天的动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回到电影,2019年的奥斯卡把大奖颁给了《寄生虫》。

最痛的不是向我们展现的阶级分化和固化的过程,不是人们分为地上草坪的花园洋房和半地下空间和封闭地下室的这样的空间所表达的阶层固化。

而是那部电影的结尾,奋斗、成功、向上爬的梦想的彻底幻灭。你所有向上挣扎的努力,最后可能是更深的坠落。



08:42


阶级分化和固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无法提供多元价值的选择。

世界不提供我们不同的价值,评价不同的生活,构成自己不同的人生,我们可以打开不同的生命选择的多元和多义。

于是才形成了今天所有人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只有一条路,我们只有一种评价标准。我们只有一种价值。于是在独木桥上,我们不焦虑才怪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没有我们做出改变的可能和空间,从我们开始去问一问自己你到底要什么?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是你渴望的生活方式、你可能达成的生活方式。(有点奇怪,这还用问吗?!几乎所有人学习和工作最终都是为了挣钱,大家想要的不都是有钱、健康、快乐的生活吗?遗憾的是现在工作机会少,挣钱很难。)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想象、努力、尝试、实践的可能性的话,我们可以在生命刚开始的年龄,生机勃勃地去展开自己的生命。忽见两鬓飞霜雪、始悟前程是归程。

年龄焦虑是一个文化的症候(症状),而不是逻辑的必然,也不是不可更改的规定。

让我们跟自己和解,让我们真正地认知自己,让我们去直面并且质问那些所谓唯一的价值。

面对忧郁症成为全球流行病的时代,我们必须自救,我们必须自我治愈。


中国人的年龄焦虑从何而来?【戴锦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