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14 荀况

2023-03-13 11:25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4、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年)


  先秦著名法家、唯物主义者。名况,又叫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在批判儒家的反动思想中,进一步为法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况强调“法后王”,反对儒家“法先王”,指责儒家“呼先王以欺愚者”。他在《王制》篇中提出地主阶级专政不能照搬夏、商、周三代的老一套,必须根据地主阶级的利益实行法治。他对“礼”作了新的解释,“礼者,法之大分”,用法来解释“礼”的内容。他还提出“无能不官,无功不赏”,这就是取消奴隶主贵族世卿世禄的制度,确保地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利益。他还主张“才行反时者死无赦”,要求对那些违反历史潮流、坚持开历史倒车的人实行地主阶级专政。

  荀况在《天论》中批判了儒家为奴隶制辩护的天命论,认为天是物质的天,不是精神的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体运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强调“天人之分”,把天和人、自然和社会区别开来,并认为社会的治乱和“天”没有关系,以此否定儒家“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教。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认为只要依照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可以使天地万物为人所用。他的这个观点包含了辩证法的思想。

  荀况反对儒家“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然后再经过“心”的“徵知”作用,对感觉到的东西进行分辨和取舍,形成概念。他还提出“性恶论”来反对孟轲的“性善论”,认为“善”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人为[1]的结果,这一点是正确的。但他离开人的阶级性抽象地谈人性的善恶,这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荀况对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秦国能够“令行于天下”。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对促进当时的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作用。法家的著名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况是由儒家转化为法家的,他的思想中还保留了一些儒家的痕迹,他对孔丘没有进行直接的批判,说明他的转变还有不够彻底的方面,但就其基本思想来看,他是坚持法治路线的,把荀况说成儒家是错误的。他的著作有《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注:

[1] “伪”。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14 荀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