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深切怀念师父王吟秋先生——写在师父逝世十周年之际(张继安)

——写在师父逝世十周年之际(休恋逝水)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恩师王吟秋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年了。做为徒弟,我无时不在怀念着师父,每忆其音容笑貌,在酸楚之余总难免发出一阵由衷的感叹与敬佩。
1993年11月在北京第二聋哑学校,当时的“中国程派艺术研究会”成立票房《秋声社》,成立这天来了不少人,作家冯牧、程派名家王吟秋、李世济、唐再炘、张曼玲、李文敏、陈琪、陈宝贤;程派演员李海青、张巨萍、曹曼、郭伟等,李佩红和温天匆匆从天津也赶来了。我就是在这里经张曼玲老师引荐认识了王吟秋先生。记得当时我唱了《锁麟囊》的“一霎时”,先生听后很高兴,说我唱得没有怪味,问我愿意不愿意和他学戏?就这样我追随先生8年。
1996年初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跟我学》栏目教唱《锁麟囊.春秋亭》,是艾兵拉琴。1996年4月6日先生约我和艾兵一起到颐和园观赏玉兰,在知春亭畔午餐时艾兵做引荐人,先生答应收我为徒,择日举行拜师仪式。这天先生兴致极高,我们三人在先生的提议下,来到程砚秋先生隐居务农的青龙桥,寻找大师的足迹。经过几十年的变换和变迁,大师的居住地早已经面目全非,经过询问和寻找,先生终于找到大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和院内的老人聊天,只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还记得程砚秋先生在青龙桥生活过。先生高兴极了,在程先生的故居前先生还留影作为纪念。
1996年5月4日我得以拜在先生门下,成为他的关门弟子。拜师在鼓楼烟袋斜街的烤肉季举行。出席那天拜师会的有程永源夫妇、程永江夫妇、赵荣琛先生的夫人、李金鸿夫妇、张曼玲夫妇、陈琪夫妇、李荣威夫妇、刘长瑜、张火丁、李佩红等。仪式简短而热闹,先生只让我送上一束鲜花,鞠三个躬。先生讲话说的最多是:程派要团结,传承程派不讲条件。
从93年起先后和师父学习了《武家坡》《六月雪》《锁麟囊》《荒山泪》《文姬归汉》《亡蜀鉴》《贺后骂殿》等。师父教戏很严格,从吐字、运腔到收音,就是对口型的要求也不放过。我在学戏的同时也学习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尊师爱徒,诚信守时,不贪不占等,清楚地记得,师父和我说:“程师告诫我,出门带上零钱,洗个澡,剃个头的自己付钱,别花别人的,吃人家票友”。徒弟给他买了水果,走时拉着徒弟到水果摊把水果退了,把钱还给徒弟。张火丁和师父学习《柳迎春》,给他买礼物,他说:“下次来不可以再买,再买不教了”。张火丁要用师父的衣服做样子,那时手机还不普及,在车公庄桥,一个在东边等,一个在西边等,结果师父拿一包服装等了一个多小时。学生到师父家学戏,有时晚了师父还管饭。师父日常的点点滴滴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受益匪浅。
我知道师父未能为程砚秋先生配一出音配像,成为他心中的永远之痛。他在世时也争取过,但未能如愿。后来李瑞环同意他为自己的戏配像。经过试妆,他告诉我,扮相还成,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瞬间师父走十年了,2005年迟小秋来到北京,现在是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的团长,在繁重的演出之余,担负着领导、培养青年演员的重任;我退休后,闲赋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研习程派艺术之中,遵循师训,有喜欢程派艺术的朋友,我们一起交流,互教互学。
师父像一缕清风飘去,带着走了我的无限思念。(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