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代琴童父母有多“卷”?也就随随便便考个十级罢了

2022-07-20 13:42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如果一个女性朋友突然不再联系你,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她死了,二是她的孩子开始学琴了。”

一个网络段子,道尽了无数琴童妈妈的辛酸。

喝水、尿尿、拿错书;累了,困了,肚子痛…每次练琴,孩子总能有一百个理由不想弹,练一个小时能有半个小时在磨洋工。

如果说陪孩子做作业是一个人的心梗,那么,陪孩子练琴可以说是全家的“灾难”。一边要面对老师的指责和数落,一边要用尽办法与孩子斗智斗勇。

即便这样,还总是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鸡飞狗跳。

据说,如今陪孩子练琴已被评为最破坏亲子关系的教育行为,没有之一。

随便上网搜索一下,到处都是陪练妈妈的吐槽或求助。

要么觉得自己的寿命被偷走了好几年。

要么在发火与忍耐之间反复跳转,维持着岌岌可危的亲子关系。

要么夜深人静时一个人emo,怀疑自己也怀疑孩子。在无数次想放弃时,又无数次坚持下去。


还有妈妈在母亲节时在朋友圈许愿:

不要CHANEL的包包,不要去海景房度假,也不要什么两克拉的钻石玻璃!只求娃弹琴的时候能不让自己再喊:慢!慢!慢!慢!慢!

五个惊悚的感叹号,深刻感受到了这位母亲内心在泣血。怪不得人们说,每一位琴童的背后,都有一位用生命陪练的妈妈。

▲沙溢与胡可的儿子安吉在哭着练琴

当然,网络上也有很多人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但,“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强权能进步”。

这些方法有的说出来容易,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有的虽然在短时间有效果,时间久了又被孩子识别出了套路,整个家庭再次波涛汹涌。

不过,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至少可以安慰一下陪练的妈妈。

比如下面这个方法各位琴童爸爸就可以效仿。以及,红包金额可以适当提高一下,毕竟,陪孩子练琴真的是一项“高危工种”。

当然,在鸡飞狗跳中陪伴孩子练琴,仅仅是琴童父母在孩子学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今,孩子们的音乐学习之路,也成为了家长的一场漫长修行。

当你带领孩子入了乐器的坑,意味着自己也要从头开始成为一名“学生”,有专业基础的父母还好;如果曾经对音乐一窍不通,那么就要面对高强度的学习了。

很多琴童父母不得不在鸡娃前先鸡自己,原地“卷”起来。手机收藏夹里全是音乐相关,乐理书籍买了一大堆,比自己高考时还努力认真。

毕竟,严格的老师不仅教孩子,对家长也是非常有要求的。

感受下网络上一位琴童爸爸晒出的听课笔记~

偶尔是孩子妈妈陪孩子去上课,结果妈妈做的笔记被爸爸“批评”了,表示“记录潦草,不条理”。

而这样认真详实的音乐笔记,孩子爸爸一记就是好多年。不少网友表示:既然都这么用心了,不去考一下音乐学院不合适吧!

别说,鸡娃把自己“鸡”成专家的例子还真存在。

前段时间,甘肃一对父子就火上了热搜。原因是父亲陪着孩子练琴六年后,自己练就了一身琴技,顺利考过了十级。

视频中,爸爸怡然自得地坐在钢琴前,随便一出手,就是一段行云流水地弹奏,儿子则站在旁边像“监工”,场面令人哭笑不得。

大家纷纷感慨,这届家长太难了。要忍得了脾气,听得出错音,当得了陪练,还要考得过十级!

而我们从网友的评论里也能看出,这位爸爸还不是个例。

比如有和闺女一起学古筝的,结果女儿考出十级之前,TA就拿到了中级教师资格证。

还有琴童爸爸跟孩子一起练钢琴,结果孩子没坚持下来,孩子爸爸考了八级的。

事实上,很多知名钢琴家的父母,也在陪练的同时,把自己练就成了专业人士。

比如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虽然年轻时在文工团拉二胡,但在钢琴演奏上是一张白纸。

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上学时,为了更好地在私下指导儿子练习,他常常在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怕被人发现,他就把自己搞成了“间谍:专门拿个扫帚,有人来了就假装在走廊扫地,人一走,就把耳朵贴在门上继续听;有时也趴在窗户外面听,下雨了,就穿着雨衣在雨中听。

除此之外,他还想方设法为郎朗搜集一切有用的资料,搜集郎朗正在弹的曲子的不同大师版本。找到之后,他就跟儿子一起听,一起分析研究。在多年的积累下,郎朗结束了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习后,他也跟着儿子一起“毕业”了。

再比如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为了儿子辞掉了原本的工作,陪他一起上课、练琴,最终也达到了授课水平。在李云迪入读深圳艺术学校时,张小鲁被聘为钢琴辅导班的老师,带了四五名学生。

更有趣的是,还有琴童妈妈在陪练的同时,灵感迸发,搞起了音乐创作。

比如这首《妈妈明天我还要练琴吗》,单是歌曲的名字,就直戳广大琴童们的心窝。

音阶琶音练习曲

哈农指法慢练好无聊

看到巴赫别头痛

所有琴童都感同身受
妈妈,我可以喝口水吗

妈妈,我想去嘘嘘

妈妈,我明天还要练琴吗


歌词真实到仿佛在广大琴童家里装了监听器,唱出了无数琴童父母的心声。

这首歌的作词,来自上海的一名琴童妈妈。

这位妈妈曾经也是一名琴童,后来女儿开始学琴,她天天与孩子斗智斗勇。所以非常理解孩子在学琴时的痛苦和无奈,也非常了解琴童家长的无奈与挣扎。

这首饱含着两代人“血泪史”的歌曲,她写起来非常顺畅,只用了一晚上就完成了歌词的创作。而歌曲一经发布,就在琴童圈子引发了强烈共鸣,一时间广为传播。

没错,学音乐这条路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确实免不了苦与累。惟愿各位琴童父母,都能放松一点,学会苦中作乐。

毕竟,身体是自己的,孩子是亲生的。

说到这儿,忍不住要透露一个好消息,组织上派Yusi来解救各位家长啦!

Yusi团队精心打造的暑期活动《组个乐队过夏天!》正在火热报名中,欢迎各位家长扫海报中的小程序码了解详情。这个夏天,让孩子通过乐队的方式,体会到演奏乐器的真正乐趣,点燃对音乐的热爱。


当代琴童父母有多“卷”?也就随随便便考个十级罢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