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 E恩格斯,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弗里德里希(Engels, Friedrich )
1820年11月28日生于巴门,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作为威斯特伐利亚的乌珀塔尔一家纺织厂主的长子,恩格斯被培养成一位严格的加尔文教的教徒,而在离开中学后他又被送到不来梅去学习经商。然而,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逐渐树立了激进主义的文学抱负。他先是对19世纪30年代的“青年德意志”运动的民主民族主义的作家非常感兴趣,后来又日益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为推迟其商业生涯,恩格斯抓住服兵役的机会,而于1841年去了柏林,并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他由于用笔名攻击了谢林的黑格尔批判而显得小有名气。 1842年秋,恩格斯前往英国,到他的父亲在曼彻斯特的工厂去工作。在莫泽斯·赫斯的影响下,恩格斯此时已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了,而且在赫斯的《欧洲的三头政治》一书发表之后认为英国必然会爆发社会革命。在纺织区度过的近两年时光以及同欧文主义者、宪章主义者的接触,使恩格斯与鲍威尔集团疏远了。出于记录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以那种感受,他确信“工业革命”所造就的新的力量——工人阶级,将成为革命变革的工具。在离开英国到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期间,他同马克思进行了第一次重要的会晤。由于他们两人都反对鲍威尔集团,并且对德国以外的工人阶级运动的重要性抱有相同的见解,因此,他们同意合写一部阐明自己立场的著作:《神圣家庭》。这部著作标志着他们终身合作的开始。当时他们所信奉的共产主义依然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虽然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和政治更为重要。 然而,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由于部分受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对费尔巴哈批判的影响,而阐明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立场。这是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开端。根据恩格斯本人的说法。他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居于次要地位。然而,他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以及关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阶级意识形成的关系的著作,却对马克思的全面综合起了重大作用。此外,恩格斯对他们两人阐发新思想的未完篇的共同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从1845年到1850年期间是恩格斯同马克思合作极为密切的一个时期。恩格斯同他的父亲闹翻了,并全力以赴地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和巴黎从事政治活动。他们的共同抱负是争取德国的共产主义者同意他们的立场,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的一个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加强与外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国际联系。为此,他们参加了德国正义者同盟(后称共产主义同盟),并在1848年革命前夕为该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在革命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在科伦的《新莱茵报》工作。1848年9月由于有被捕的危险,恩格斯去了法国,但于1849年初又返回了德国,并从5月到7月参加了武装抵抗反革命反扑的决战。他对军事的兴趣就是从这一期间开始的,而他对这一场革命的总的看法则反映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1852年)一书中。 在瑞士和伦敦住了一段时期(这期间共产主义者同盟最终分裂了)之后,恩格斯于1850年定居于曼彻斯特并重新回到他家的公司工作。他在那里一直呆到1870年。除了从事商业活动之外,他周济了贫困的马克思的一家,依然是马克思的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主要合作者,并在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新闻写作中阐发他们两人共同的立场。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恩格斯对历史唯物史观与自然科学的发展之间的辩证联系越来越感到兴趣(参看自然科学条目)。他的关于这些论题的未完篇的著作于本世纪20年代被最终收集在一起,以《自然辩证法》为题在莫斯科发表。 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已经可以舒适地过退休生活,并移居伦敦。由于当时马克思的健康更加虚弱,恩格斯承担了他们两人的大部分工作,在第一国际的最后几年的活动期间尤其如此。正是在这一政治活动中,恩格斯反对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中的实证主义的倾向,写作了《反杜林论》——它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最早尝试。这一著作和根据它的某些部分而扩写成的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使他在1880年到1914年期间的新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获得了巨大声望。另外的著作,特别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路德维希·费巴尔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则加强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地位,甚至使他在第二国际期间的影响比马克思还要大。在马克思于1883年逝世之后,恩格斯于1885年到1889年期间就把主要时间用于编辑和出版《资本论》的第2、3卷了。但他仍积极参与建立第二国际的工作(参看国际条目),他把第二国际的建立既看作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好工具,又看作是反对德法破坏性战争危险的屏障。当他正着手编辑《资本论》第4卷(后来作为《剩余价值理论》出版)时因癌症故去。 1914年以前,恩格斯享有无比崇高的声誉。正是由于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才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得到了传播,他在这方面的作用超过了马克思(参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条目)。然而,在1914年和俄国革命后,他的立场引起了较大的争论。虽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他那些显然是唯科学主义的著作是官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西方的社会主义者却指责他是实证主义和修式主义。这两方面的解释都有严重的缺陷,因为恩格斯属于前实证主义的一代。他仅次于马克思本人,他的老师也黑格尔和傅立叶;应当从这种渊源去理解他对社会主义所作的解释。 (GSL)
参考书目
① 特富尔·卡弗:《恩格斯》,1981年英文版。 ② 同上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联系》,1983年英文版。 ③ W.O.汉德逊:《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生平》,1976年英文版。 ④ 戴维·麦克莱伦:《恩格斯》,1977年英文版。 ⑤ S.马尔库斯:《恩格斯、曼彻斯特和工人阶级》,1974年英文版。 ⑥ 琼·加·斯迭德曼:“恩格斯”,载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978),第1卷,1982年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