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分给国内人分时代老人,新人
这是一篇吐槽现实的文章,没有一点偏激言论
生活不应总在狂热中,失意中
每天应该是充实又有希望的,故步自封,互相炫耀却又不爱行动的得过且过,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像拖油瓶一样无用,浪费资源了。生活需要硬扛,更多时候不要放弃机会,在该有的年纪做有意义的事,作用不知道,至少可以减少以后的自责感,现在的孤独感。这样讲的原因呢?现实情况不是向着你和我的,很多人一个人过容易自卑,酿成后果就自责,如果不找有意义的事做,心里面的你不会快乐,而且自己本身就会更孤独。这是给思想不定之人的建议(注意有意义的事是尽力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事)不止这些,
现实中还有不理智的,总想不存在的事,没有实力却喜欢把人捧很高的人。说是爱,可又不会在在应该关头去做应该之事,直白一点就是假情假意的饭圈粉丝,自己喜欢了很久的人在面前遇难就压根不会理会,这种是所谓的“狂”。不仅如此,还有些的,对学科、业余爱好的“爱”也很不成熟,这类人也不少,也就有条结论:真正沉静下心去搞的人都是有志之士。“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加入黑社会”,
这句谚语是我老师告诉我们班的一句有趣的话,虽然没人有这个想法(其实有的已经加入了),岁年如歌,那个黑社会横走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时代确实是只有学习的时代。不过也不是每个人都很适合学习,也就因此,考试考砸了在很多发展中地区的学校不少见,失意的人也就多了,放开讲,因各种情况失意都有。不过情绪情况差不多,我是学生,拿读书上失意来说,如果你想死读书有收获,结果基本不多好的,反而容易失意抑郁。往往越大当书呆子的就越得不偿失,因为内卷的人多了,学习空间也大了,总之活着就是难,失意只是情绪,忍住,心态一定得好。这便是第一段分的内容

每个时代都会有懒惰者、出众者,但不要就年龄段以偏概全
我们的日子的基调本是积极,向上,不是靠前人一周一月的提醒才去实践个人计划。
如今,90后里面有3批中国人已经成功奔三了,显然,时代的浪潮是新人们的了。而我们是不是就被明白人分段了,什么前浪、后浪、纨绔子弟、摆烂青年、内卷王等等,五花八门,听起来nb但只是些烂梗了。评论一个群体,一个人应该权衡一下多方面,不应该是过多用同一个名词,就像老师给学生写评价也不可能都复刻粘贴。我们可以是后浪,也可以是“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 ”中的“浪花”,还有机会成为Communism接班人的潮流。不可能40多岁快40了就是前浪,他们就一定是老人口中“好的一代”吗,也许我们常被评价“不如前一代”,后浪中落伍者,也许只是某些人只会看到我们失去理想,懈于战斗的一面。这便是第二段分的内容。
我们的生活也好,他们的看法也好,总不能使我们随波逐流,毕竟人生是自己的。
如果铁子们只看了二段,去看看一段(彩色文字)的建议,望君能有同吾思想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