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世界近代史系列《俄罗斯的“西化”》
俄罗斯的“西化”
一、俄罗斯国家的逐步形成(半欧半亚国家)
·与宗教有关
·与蒙古人的长期统治有关
·地理环境
18世纪开始逐渐西化
俄罗斯在历史上是一个“半欧半亚”的国家。对于俄罗斯的性质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它是比较独特的,既非西方,亦非东方。如斯拉夫派认为俄罗斯是自给自足发展的。\ 西方学派认为俄罗斯是在欧洲传统文化体制之内成长的。\ 汤因比认为俄罗斯是东正教文明的一个子文明。但是普遍观点认为:欧亚文明相互作用之下的产物。
尽管俄罗斯的主体在欧洲,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在欧洲社会发展之外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可能有三方面:
(一)宗教关系。俄罗斯接受了东正教而非天主教,因此宗教 文化上的影响对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和不在欧洲天主教社会范围内是有重要影响的。
(二)蒙古人的长期统治。蒙古人大约在13世纪中期占领俄罗斯,统治近2个半世纪。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俄罗斯基本上中断了同欧洲的联系。因此西方人经常说:打死一个俄国佬,走近一看是鞑靼人[明强1] 。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相互融合。另外东正教的洋葱头式的宫顶,实际上就是哥特式建筑的尖顶与蒙古包的结合体。
(三)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俄罗斯缺少一个不冻港。与西方的商业活动和交通不是很便利,在地理上处于欧洲边缘地区。除了白海(北冰洋)边一年大部分时间处于冰封状态之下的阿尔汉格尔斯克,这个国家没有一个通向世界海运航线的入口。一直到17、18世纪才逐渐打破了对欧洲的隔离状态。主要人物和事件就是: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所谓历史可以追溯到:9—13世纪为基辅罗斯时期;13—15世纪为蒙古征服。16世纪最终建立起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公国。之后又经过伊凡四世的统治,还有所谓的动荡年代。最终于17世纪初(1613年)建立了诺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彼得一世就是罗曼诺夫王朝初期一位杰出的沙皇。他的改革为俄罗斯欧洲的大国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看彼得一世通过何种方式进入欧洲历史进程之中。
二、彼得一世[明强2] 改革前的俄国社会(18世纪)
1.东方影响的持续
2.宪政冲突
3.经济发展不足
4.农民起义
5.文化未开化
(一)东方影响的持续
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罗斯仍然是一个内陆国家。基本上与西方处于隔离状态,因为它没有温水港口。北方的波罗的海是被瑞典占领的;南方则被土耳其人保护的鞑靼海所占有。俄国当时可以扩张的方向就是往东走。在征服了伏尔加河下游的鞑靼人之后,就跨过了乌拉尔山一直往东面走。到了17世纪30年代,广阔的西伯利亚基本上都已经被俄罗斯征服。最后到达了太平洋。
向东的扩张使得俄罗斯与东方的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与西方的交流越来越少。因此东方的文化与风俗都会影响到俄罗斯人。同时俄罗斯也想打开一个通向东方窗口。
(二)宪政冲突
尽管俄国同东方世界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并不是等同于在体制方面与欧洲完全不一样,也有类似于欧洲的庄园与采邑等。
17世纪的俄罗斯也经历了同欧洲其他地区类似的“宪政冲突”。欧洲有新君主同等级会议的斗争;俄罗斯就有沙皇与杜马之间的斗争。杜马是由沙皇的侍臣与顾问组成的会议,出任者都是大贵族。有人将杜马定义为:与西方等级议会相仿的国民会议的雏形。但是它仍然有争斗的意味在其中。
17世纪初年(罗曼诺夫王朝尚未建立),实际上杜马的权力[明强3] 比较大。导致了君权的衰微,从而使得内乱频发。由此自1604—1613年出现的动荡年代。1613年时,年仅17岁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举为沙皇,从而开创了罗曼诺夫王朝。
为了摆脱俄罗斯动荡的状态,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向着中央集权、绝对君主制方向发现。这种绝对主义的倾向,与欧洲其他地区是类似的。但是在彼得改革之前,这种建立绝对主义君主制的准备远远没有达到。所以,这也是彼得改革重要的背景。
(三)经济发展存在不足
这一时期虽然工商业发展缓慢。与欧洲其他国家水平相比还是十分落后的。例如:17世纪末时俄国全国只有30个手工工场;1653年唯一的港口阿尔汉格尔斯克出口货物总额只有100万卢比。此外在 工商业的发展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国家垄断。政府的干预非常多,特别是一些近臣他们通常会通过垄断控制商业。因此整体的竞争力不强,效率也不高。资本主义难以发展。上述情况也就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与财政税收。
(四)农民起义
俄罗斯同当时东欧其他国家如:波兰、德意志一样,有农奴制强化的一个过程。并且由于俄国的土地非常充足,但是劳动力很少。这种情况就导致地主非常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强化农奴制。此观点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根据1646的法律,地主应将他们全部农民的名字登记在政府名册上。农民极其后裔一旦被登记在册,就被认为附属于所登记的庄园。从而农民就失去了随意迁徙的自由。
问题在于:农奴制的强化势必会引起农民反抗。特别是在17、18世纪,俄国的农民起义比较频繁。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是1667年 斯捷潘·拉辛领导的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席卷了整个顿河和伏尔加河。至1671年才被镇压下去。起义失败后,农奴制又更加的固化。从长时段出发,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并非十分有利。
(五)文化未开化(受东方影响的持续)
17世纪的俄罗斯在文化与社会习俗上与欧洲是长期脱离的。风俗粗野,迷信思想风行。直到17世纪贵族中的多数还未受过教育,全国识字的人非常少。因此因循守旧的思想十分浓厚,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很少。广大的农村居民住在没有烟囱的小屋里,无知、愚昧笼罩他们的一生。
当时的教会人士也起到十分不好的影响。他们担心西方文化的传入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如一位主教曾说:上帝憎恨爱集合的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上的罪恶。[明强4] 阿拉伯数字他们也不用等。可以看出他们当时文化的未开化。
在彼得大帝改革前夕面临种种困境,在加上军事上的失利。俄罗斯从18世纪初便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战争初期俄罗斯是处于下风的。上述种种就使得俄国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出路就是“西化”。 目的是要建立绝对君主制的统治。
三、彼得大帝的改革
1.彼得大帝[明强5]
·彼得的自身经历
·战争和扩张的需要
彼得大帝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但也不能忽视彼得自身的条件和因素。彼得比较好学,他学习过航海、建筑、几何等知识。一生掌握大约20多种技术,从造船到拔牙。1697年到1698年,他派出了一个西欧考察团,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他自己也隐藏其中。此次考察使得他对西方各种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科学与文化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国家之中最为吸引他的是荷兰和英国。彼得在荷兰除了参观他比较感兴趣的造船业之外,还参观了炼油厂、造纸厂还有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厅等。在英国去过英国皇家学院、牛津 大学、格林尼治天文台、铸币厂(工场、学术部门)等等。在考察途中随即派人去学习或许诺聘请某人到俄国任职。
总之此次考察经历使得彼得眼界大开,也使得彼得清晰的认识到:俄罗斯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否则就不能使俄罗斯富强。
1700年彼得发动了一场打开西方窗口的战争,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控制权[明强6] 。史称“北方战争”。战争初期俄罗斯惨败,这就使得彼得一世下定决心着手改革。也决定了他改革的起点是:军事。
2.改革内容
·改组军队:惩罚射击军;组建欧式新军。
·建立海上新都:圣彼得堡(通向西方的窗口)
·经济改革:重商主义、农奴制基础上的工业、收税
·行政改革
·移风易俗
因与瑞典作战的失利,彼得迫切的希望改变军队的状态。俄罗斯的旧军队的精华是所谓的:射击军(禁卫军)。射击军是由贵族所组成的,但是他经常会扰乱朝纲或干预朝政。1698年,正当彼得还在西方考察时射击军又发生了一次叛乱。正因如此,彼得大帝不得不提前结束考察,返回俄罗斯。之后他就镇压了叛乱,取消了射击军[明强7] 。那么就需要一支新军队来代替射击军,这就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一个开始。
开始他希望能建立一支像欧洲式的军队。如何建立,首先实行义务征兵制。下令从农奴中按比例征召士兵,然后聘请欧洲军官。还规定军队必须穿欧式制服,同时武器也更换为欧式的滑膛枪与火炮。通过这样的措施,到彼得一世统治末期组建了一支约达20万人的常备陆军。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主力战舰48艘和一大批辅助舰,海军人数达8万人左右。依靠着这样的军队,彼得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战局[明强8] 。1709年,彼得一世在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了瑞典,夺取了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部分领土,俄罗斯有了温水的出海口。1721年
北方战争[明强9] 最终以俄罗斯胜利而告终。双方签订《尼斯塔得和约》,俄国正式夺取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获得了彼得一世梦寐以求的“通向西方的窗口”。就是在这一年,参议院给彼得一世以皇帝称号,莫斯科国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与此同时,彼得一世还依靠新式军队镇压了以哥萨克人为主体的起义,从而稳定了国内秩序。
在北方战争仍在继续时,彼得就着手从瑞典的手中夺取的北方的土地上建立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就是以他本人名字和他本人守护神的名字命名的圣彼得堡。圣彼得堡位于芬兰湾的顶端,是俄国向西的一个重要窗口。彼得自己为了建好新城市,他政府机关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同时还要求贵族在此建造住宅,并且给外来人员以优惠。目的:在于使圣彼得堡称为俄罗斯的新中心,成为面向欧洲的新城市。
要把俄罗斯人民的视野从内陆引向西方(海洋)。还有一点原因是要摆脱莫斯科那些反对他改革的人的阻挠,因为莫斯科仿佛变为成为反对他改革的大本营。
经济改革的前提是他要供应军备;同时也要为新都圣彼得堡提供用于建设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因此必须要发展经济。首先他采用了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在波罗的海建造船队,扩大海外贸易。\除此之外,在农奴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形式的工业。为了解决工业领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他允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过去;买过去的农奴一边作工,一边种地。因此,原先在农业体制下的农奴制,变成工业体制下的农奴制。这一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俄罗斯发展经济,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会强化农奴制,阻碍俄罗斯的进步。建立在农奴制上的工业,与西方自由雇佣的方式差别很远,因此资本并不能在这里很好的存活。\为了创收,他不仅加重了税收,还开创了很多新税。如盐税、过桥税、洗澡税、服装税、宗教税、胡须税(不剃胡子交钱)等。这些税最终是落在了农奴身上。此外还把以前按户收税,改为按人头收税。1724年,人头税就占据了全国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从1680年到1724年,纳税总额从150万卢布增长到420万卢布,百姓纳税负担增长两倍多。为了保障税额的稳定,彼得一世就限制农奴的流动,从而也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经济上的措施有利有弊。
行政方面的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政府效率;而最重要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强化沙皇专制。彼得参照当时西方的模式进行改革。在中央层面,于1711年成立了从属于他本人的参政院掌管国家行政,参政院下设12个院。每一个院分工明确,消除了职权的重叠分工不明的现象。领主杜马的职能被剥夺成为空架子。提高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在地方则进行省制改革。1708你那把全国设成8个大的省,直属中央领导。在1719年,在保留大省的基础上又把全国细分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在设置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官僚队伍的需要,他下令所有贵族从16岁起就要为沙皇服务,其中三分之二从军,三分之一任文职。1722年他颁布“职级表”,把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所有官员都要从最低一级干起,据军工或政绩获得提升。这样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建立起来,而贵族也就与官僚融为一体。
其中教会的改革,是彼得要加强中央集权与专制统治的重要步骤之一。彼得决心要把教会变成国家的一个部门。不再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他于1721年颁布了《宗教章程》,取消了宗主教一职,设立 宗教委员会[明强10] 。最后沙皇成为俄国东正教实际的最高首领。通过对行政和教会的改革使得俄国向绝对主义君主制大大迈进。
在移风易俗方面,彼得一世采取各种措施对俄罗斯人进行教育。彼得十分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他要求10到15岁期间都要上学,为此,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学校,翻译大量科技书籍,并简化了俄国字母。在生活方式上,贵族开始穿戴西方衣帽,模仿西方时尚、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并成为上流社会的癖好,而俄罗斯传统的大胡子则成为了落后的象征,遭到彼得禁止。他还于1701年开始采用儒略历,废除东正教历法[明强11] ,使用阿拉伯数字,创办科学院,新建报纸等。所有这些做法都旨在缩短俄国与西方间的距离,是俄国摆脱极端落后的状态。同时也为俄罗斯文化、科技、教育、艺术的发展埋下种子。
3,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效与评价
彼得的西化政策在传统的俄罗斯人的心中遭到比较强烈的反感。第一以教会为中心;第二以他的儿子阿列克谢为中心。阿列克谢最后因反对改革被处死。可以想见彼得一世的改革决心。其成效正如当时俄罗斯参政院在《致彼得》贺词中写道:彼得已经领导俄罗斯人民由混沌无知的黑暗状态,走上了光明的世界舞台。在彼得一世去世之后,俄罗斯与奥地利、普鲁士成为欧洲三个新的大国。
彼得把落后的俄罗斯带进了现代世界的门槛,打破了俄国长期孤立与闭塞的现状;发展了俄国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与主流。可以说彼得一世改革奠定了今后近200年的发展趋势[明强12] 。这是他的伟大功绩。
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急于求成现代化运动。正如列宁所说:彼得曾不惜用野蛮的斗争手段对付野蛮,以促进野蛮的俄罗斯加紧仿效西方文化。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它没有也从不想触动俄国社会的基础——农奴制[明强13] 。
彼得改革限于社会上层,对于大都数人来说仍然活在旧世界中。改革无形之中拉大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距离,慢慢变的对立。
彼得的改革是以某些阶层的权利、利益被剥夺为代价。广大农民通过改革是否真正得到好处?更多的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
彼得一世强化的沙皇专制制度与强化版农奴制在将俄国带进现代化门槛的同时,却又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方向。
辩证看待(存在缺憾)
[明强1]在我国的历史上,鞑靼和蒙古经常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认为鞑靼和蒙古是一回事,但是鞑靼这个词比蒙古出现的要早得多,那鞑靼和蒙古的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鞑靼是俄罗斯最大的少数民族,并非我国的民族,也并非蒙古族,鼎盛时期人口曾达到了350万。但是在蒙古帝国的鼎盛时期曾向中欧地区发起过侵略战争,所以在那段时期与鞑靼有很大程度的融合。我认为这两个词代表的是不同的地区,只是在一定时期因为融合度太高而被混用。大家知道这两者还有什么区别吗?
[明强2]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俄语: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称彼得一世(英语:Peter I),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沙皇阿列克谢一世之子,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4月—1696年与伊凡五世共治)、俄罗斯帝国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俄罗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大帝”之一。他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进行西化改革,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大国之一。
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罗斯最杰出的皇帝。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实权,1697年派遣使团前往西欧学习先进技术,本人则化名 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随团出访,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回国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为俄罗斯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
[明强3]杜马的权力问题?
[明强4]逆 改革趋势
[明强5]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
[明强6]夺得地方之后,又建立了一个新的首都:圣彼得堡。获得了一个与西方常年联络的温水港。
[明强7]惩罚射击军,进行公开死刑。
[明强8]扭转从1700年到1709年
[明强9]1700—1721
瑞典PK俄罗斯
[明强10]宗教委员会成员由彼得一世挑选
[明强11]废除东正教历法对于民众所谓影响是巨大的
几百年的生活方式
[明强12]向西方学习,不断强化自己。
[明强13]反义词:自由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