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S17 Pro:至美之路 直至山海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大海,和繁花盛开的山谷。”
太阳诗人巴尔蒙特用极富画面感的诗句描绘出了辰光下令人心驰的山与海之美,这里的美并非孤立存在,“我”身处其中,既是见证,亦是载体,为山海而来,也为自证心迹而往,恰如将“山海”镌刻于上的vivo S17 Pro一般。作为一个建立在“美”这个基石上的系列,虽然vivo 在S系列上曾经摇摆过的心路历程和市场的残酷教育,但正如此前多次说过的一样,vivo也在一次次的产品实践和市场反响中验证了S系列在美这条路线上的正确性:当年的“柔光自拍,照亮你的美”是如何成功的帮助vivo从Hi-Fi领域转向影像的,现在就还是应该在这条道路上昂首阔步的大步向前。美,是作为视觉动物的人类从古到今都在讨论的话题和追逐的目标,所以,在美这件事情上一路走到底,在什么时代,都不过时。


vivo S17 Pro身上对美的传承一目了然,与vivo S16 Pro如出一辙的同样也是历经消费者挑剔审美考验的前后双曲面轻薄设计,让它在流行、美学与手感上依然保持着vivo独有的绝妙平衡;同样的双面柔光也让vivo S17 Pro承袭了S系列“照亮你我ta”的柔光人像美学。可以说,无论是从外显于形的美学设计,还是内化于心的美的理念来看,vivo S17 Pro都是最得S系列精髓的正统之作,但vivo又怎会满足于仅仅端出一份符合预期的“标准答案”呢?vivo S17 Pro在至美之路上又经历了一次令人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演化,外观上vivo S17 Pro在延续vivo独有的“新中式”美学的基础上,从S16系列上玉质玻璃中聚焦于细节的“玉石”之美,抽身而出,置于满载东方韵味的山海之间,将这种高度写意的人文意境嵌入生命的涌动,融入当下的潮流,成就了“山海青”的独一无二;而vivo迄今最强前置与X系列的2X人像镜头的加入,将S系列的人像从一个高度推向了另一个高度;至于全新升级1.5K OLED柔性曲面屏也进一步补齐了从拍到看的人像闭环。
可以这样说,vivo S17 Pro,是继承,是延续,是重归自我价值后的精进,更是市场验证后的笃定上行。

S之美 让山海为你而来
在经历了vivo S15系列不太成功的破圈尝试之后,vivo S16系列是S系类“回归自我/正本清源”的重新开始,在回到vivo曾经最擅长的产品路线以及重新获得成功的市场反馈之后,vivo S17系列在S16系列的道路上继续往前再迈一步,内在和外在皆是。有了上一代“颜如玉”的成功经验,S17系列继续寻求在主流价位段的手机产品中做出大众审美和自我个性最大公约数的独家设计——“山海青”即是这一代的“独特呈现”。

显然vivo S16系列“颜如玉”的玉质玻璃技术是一次相当成功尝试,在S17发布会上vivo甚至表示“颜如玉”已经成为不少女性用户出街穿搭之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vivo对年轻与时尚市场的积累与洞察,另一方面也是vivo近年来在传统文化上的探索与熏染。而在vivo S17 Pro身上,这份基于潮流与传统的人文美感,从静态“玉石”的“青山远黛”进化至蕴藏着蓬勃生命力的“肆意山海”,这份肆意来源于年轻潮流的“流体视觉”——即通过颜料的倾倒流动绘出看似杂乱但独一无二的图案,如果你有印象的话苹果也曾通过“流体视觉”打造过iOS 12的官方壁纸并备受追捧——借用流体力学而自我蔓延的颜料如同肆意生长的年轻生命,拥抱并填满了每一份期待与可能,vivo把握住了年轻人对这份生命力的渴望,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了vivo S17系列的设计之中,那就是“粒子水墨”工艺。
vivo于2020年就开始预研的磁力控制粒子形成特性图案技术的“粒子水墨”工艺,被用在了最强调美型设计的S17系列上,又为它贡献了市场上一个独一无二的CMF设计。粒子水墨是一种非平面的立体颜料,可以通过磁力可以控制极其微小的磁性材料进行上色和图案创作,而也正因“作画”工具是磁场,所以从过程到最终图案都有一种不可预期的不确定性,为此vivo投入了1年时间耗资千万完成行业首个例子墨水的大规模商用,最终实现了1500万颗磁粒在vivo S17系列背板的膜片上非线性排布,在不同光线下其状似流沙,又像山脉,更若涌浪,这便是“山海青”得以流动起来的生命力所在,更完美诠释了独属于vivo的东方潮流美学。


即便不去尝试理解vivo的匠心所在,简单上手亦可发现“粒子水墨”的工艺很有意思,实际上S17系列的后盖是玻璃的,但是从很多角度看起来,“粒子水墨”的粒子反光折射看起来却有一种磨砂玻璃的质感,甚是奇妙——所以我更推荐有条件的消费者一定要去线下实际看一看摸一摸真机。而且这一次连摄像头的Deco都做成了同样的材质和纹理,vivo称其为“水镜云窗”,比起S16系列的金属Deco一体感,更强了。
柔光之外 再知冷暖
双面柔光无疑是vivo S16系列为S系列用户带来了最大的创新与惊喜,回归的前置柔光灯与首创的后置柔光环将S系列的使命“照亮你的美”进一步拓展至“照亮你我ta”,让人像之美不再局限于你我手中,而是确保无论哪种苛刻复杂的环境下,无论前置还是后置,无论拍谁,你都可以尽力信任S系列的人像魅力。其实从vivo S17 Pro的后盖看,它与前代的布局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正是这不多的差异映射的内在,构成了S17 Pro最大的变化之处。在S16系列引入后置柔光环之后,S17系列的柔光环位置被挪到了摄像头的下方,它的外环直径不仅更大了(增大到15.6mm),它的亮度还更亮了,有了36%的亮度提升,而且还有了各种冷暖色温的智能可变。说到这里,色温是人像拍摄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项参数,特别是外景拍摄时经常会遇到太冷或过暖的极端环境光,这也是你经常可以在户外直播或拍摄Coser时经常能看到有专人手持专业灯棒打光的原因,如果是单纯的单反补光灯摄影师还需要罩上滤色片来改变色温来契合环境光或实现特定效果。而vivo S17系列在柔光的基础上也考虑到了环境光色温的挑战,带来了色温智能可变功能,智能柔光环常亮补光时可以自动匹配色温,让人像契合环境光,避免出现突兀不适的情况,当然用户也可以手动调整色温滑块来实现自己想要的氛围。


如果你觉得不够亮的话……vivo S17 Pro不仅有了更亮的柔光环,还把传统的LED闪光灯给加回来了,得益于柔光环+柔光灯的组合,vivo S17系列可以实现慢门闪光功能,在闪光瞬间可以用柔光环照亮人像,随后再用闪光灯搭配慢速快门提亮画面背景,让前景人像与背景实现相近的曝光水平,避免只有人脸亮起背景一片黑的情况。解决了柔光色温与背景补光的难题,vivo S17 Pro还配上了vivo产品中最准的色彩传感器,核心目的当然是不要在复杂的光线场景中拍出诡异的肤色气坏你的女性朋友们,当然,也有助于其它环境场景的成像不偏色。对付暗光人像,S17 Pro没有单纯的选择使用大底传感器+夜景多帧算法的暴力拉抬,更可以用冷暖随心、亮度可变的光线来让人像拍摄的结果变得更好看。
这个柔光环还不仅仅是用来做人像补光的,蓝厂没忘自家深夜拍美食报复社会(误)的优良传统,这个柔光环还可以用于专门设计的柔光美食模式。可以让你在深夜独享饕餮的时候,起到一个让你朋友圈的各位羡慕嫉妒恨的额外作用,S17全系均支持美食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S17 Pro现已支持美食模式,而S17还需要OTA升级支持。


当然,S系列标志性的前置柔光灯还在——不仅还在,还有一些小小的更新:例如补光角度提升到了90°广角柔光,显色指数提升到了90。vivo S17系列前置传感器依然是vivo S16 Pro那颗表现优异的JN1 5000万像素传感器,同样支持AF自动对焦,但前置光圈加大到了f/2.0,这也是vivo迄今前置最大的光圈,前置柔光+大光圈,进一步提升全时段全光照环境下的前置人像表现,vivo毫不吝啬地将vivo S17系列前置称为vivo前置相机天花板。
作为市面上的顶级前置人像拍摄手机,S17系列这次的发布会似乎讲前置人像讲得不是那么多,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在之前就已经做到领先了,部分每次还要单独讲一遍,基本上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说了——包括最近半年才被一些用户频繁提及的旗舰机型的前置摄像头为什么没有4K60视频拍摄这件事情,vivo早在S7那个时候就已经做到了。


用X系列的基因 打造S系列最强2X人像
vivo S16系列的标准版与大杯外观是完全一致的,而这一代的vivo S17和S17 Pro则略有不同,这个不同就在后置闪光灯的旁边:S17 Pro多一颗镜头。没错,vivo S17 Pro就是S系首部搭载2X独立人像镜头的产品,有了这颗镜头,它的后置人像拍摄能力和体验大幅靠近了X系列的标准版产品,这也是vivo这么多年来最值得称道的影像特性之一。所以这次S17 Pro在发布会上的表述,后置人像拍摄的桥段时长远多于自拍的桥段——很明显,S在做到了前置自拍顶级之后,也要开始在后置人像上更进一步。而对于蓝厂来说,这个“更进一步”太Easy了:直接把X系列的人像镜头、算法下放不就好了嘛?
事实上它也是这么做的。

在加入了柔光环和IMX663 2X独立人像镜头后,vivo S17 Pro实现了在人像拍摄中的两大益出:独立的2X焦段镜头为人像拍摄带来的更好的面部结构比例和天然的景深效果,而相较于主摄通过裁切放大实现的2X而言,而人像虚化的算法上更为自然柔和——S17 Pro 已经不再如当年的很多产品般在后置人像拍摄中强调通过算法虚化的效果,而利用镜头物理景深和前景柔光环带来的光线环境所营造的天然前后层次感,为人像照片营造了更为“自然”“舒适”的观感。
算法依旧重要,但通过硬件的加强,令算法加持后的人像表现,更加自然。不仅悦人,同样悦已。



作为强打人像拍摄的产品系列,S系列的人像拍摄不仅仅是X系列成熟经验的简单下放,为了配合这个X系列都没有的柔光环特性,S17 Pro在人像模式中特地设计了两个搭配柔光环的人像风格:柔光胶片和微光人像。而微光人像是这次我个人相当推荐的人像拍摄模式,利用柔光环的光线氛围铺设和该模式特有的微光光斑效果,可以让整个拍摄画面更富有氛围感。
光,永远是能让万物呈现自身最佳姿彩的那根魔法棒。

如果说本身就脱胎于X系列的S系列,在后置人像的体系上完美继承了X系列的优良传统并有所超越是基本操作的话。那这代S17系列继承过来的,还远不止后置人像的部分:标准版的S17,直接下放蓝厂3K+机型常见的大底传感器三星GN5,这颗曾经出现在折叠屏旗舰中的主摄,大幅提升了S17系列拍摄水准的“底线”,在隔壁竞品还在用OV64b/GW3做同价位主摄的时候,蓝厂在这个价位段率先全面消灭了这两颗廉颇老矣的小尺寸传感器,而且不仅是S这样的美型自拍产品,自家兄弟iQOO Neo8也一起消灭了。


消灭完OV64b/GW3之后,接下来消灭的是这个价位机型中常见的“凑数镜头”:S17和S17 Pro完全看齐X系列,无凑数镜头,不花冤枉钱。S17是GN5+800万超广角的搭配,而S17 Pro是IMX766+800万超广角+IMX663 2X的组合。OIS也是S17的全系标配。而更多X系列上的特性也在S17系列上持续出现,例如首次在X90系列上出现的1.5K OLED柔性曲面屏,这一次也直接出现在了S17全系上——注意是全系,而不是Pro用1.5K,S17用FHD+。全系的充电规格也重回80W档位。从X系列衍生而来的S系列,如今有了更多X的样貌。而在S16系列产品定位的全面回归之后,S17系列在人像拍摄核心特性上的全面精进,以及继续“抓大放小”“有的放矢”的对各项规格的定向取舍,进一步强化S在人像拍摄(无论前后)领域上的优势地位。
让长板更长。

vivo S17 Pro是一款在前代口碑产品vivo S16 Pro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延伸的成熟产品,归本溯源的S16系列不仅寻觅到了S系列之于用户最初也是最大的价值——美,更通过市场的反馈证明了这条道路何其正确。而遵循这条至美之路蜿蜒而上的vivo S17 Pro不仅完美继承了市面第一梯队的东方美学、双面柔光与至美人像,还继续向上探索带来了首创粒子墨水的“流动山海”、vivo前置天花板、懂冷暖的智慧柔光环、X系列同款2X长焦人像乃至于全新升级的1.5K屏幕。而vivo对标准版vivo S17在外观、屏幕、前置、双面柔光等核心规格功能上依然相当厚道地“一视同仁”,并且保持了与S16同样的起步价格,让vivo S17依然可以稳坐2K5价位的“最强人像影像机”这一位置。至于vivo S17 Pro通过细分存储版本将起步价降至了3099,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加量又减价”,相信同样会受到不少潜在受众的热烈欢迎。
如果你是vivo老用户,那么一定注意到了vivo S17系列的发布会上又响起了蓝厂那首经典的《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广告曲。上一次这首歌出现的时候,是vivo X60的发布会——那是蓝厂第一款和蔡司合作的手机产品,也是X系列正式开始向上进发,正式进入影像旗舰阵营的重要节点。如今S17系列的发布会再次响起这首蓝厂的经典BGM,它会不会是S新一页的开启?
在当年X23 炫彩版成功过渡,引出如今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型人像系列S系列的时候,vivo可能已经想到了这件事情。总有一天,X7开启的“柔光自拍·照亮你的美”会在全新延展的S系列中再度发扬光大。如今它已经变成了“柔光知冷暖·照亮你我ta”,但vivo依旧还是那个“追光逐影”的美的发现者。不同的时代,可能对美有不同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是什么什么时代,美,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寻目标和生活理想。
S系列走过的四年,也是vivo对美的追寻道路上一路阔步前行的四年。而经过路上的小坎坷之后,S17系列正重新走在了追光逐美的康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