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二)九地十一
一
前几篇讲诉的是“实战”问题,在遇到敌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可以获胜。如果无法获胜,应该用什么方法避免失败。
本篇所讲诉的是“战略”问题。战争总是有一个最终目标,或者杀伤敌人,或者占领某个地方。达成这个目标,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只要能够胜利,主帅选择哪一种方法,这有区别吗?当然有的。
如果主帅只能有一种获胜的方法,当然是没得选了。
主帅同时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就可以相互比较,哪一种更为有利了。
无论选择了哪一种方法,它也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一场战斗,而是需要通过事先的准备,并且施展各种手段削弱敌人后,最终才有了一战定乾坤。
二
以“战略”眼光来看,地形也就有了优劣之分。就像男女之间“两情相悦”一样,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怎么才可以发现“最适合的”呢?如果是选择“最好的”,只要相互比较就可以了。一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更远,它需要完成的路程当然也就更长,耗费的气力也就更多。
可是,我们不能用这个方法来发现“最适合的”。战争是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相互比较的结果,总是会发现,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利也有弊。
要发现“最适合”的方法,我们需要改变思路。放弃对“结果”的单一对比,将战争看做一个由许多环节“前后相连的过程”。“最适合”的方法,就是能够保证从前一个环节顺利地进入到后一个环节,最终必然获得胜利。
三
由此,地形又可以分为九种。这里的每一种地形,都应该看作一个“环节”。处在这一个环节时的行动以及这个行动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导向下一个环节。只要能够有效地掌控这一个环节的行动,就可以引导形势进入我们所预期的下一个环节。
①,散地。敌军侵入我方领土,却又临近敌国边境的地方。一个国家的边境,通常也是比较荒芜的地方,同时又是通往繁华内地的必经之路。占领边境只是必要的前一环节。如果在边境的战争中消耗过大,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侵入内地”,发动战争就是有害无益了。因此,边境的战争,只要做好防御就可以了。敌军久攻不下,人心必散。
②,轻地。我军攻占敌国边境,开始侵入敌国内地,却还不够深入的地方。边境是“散”地,敌人必定也采取固守之法,攻占边境当然经过了艰苦的战斗。开始侵入内地后,必然通过占有的手段弥补损耗。从结果来看,战争已经得到补偿,也就是利大于害。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选择题,要不要就此结束呢?继续侵入到更为繁华的内地,虽然会有更多的收获,但敌人也一定会更为顽强的抵御,由此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损耗。我们必须考虑到,如果战争结束,则敌方将重建边境。下一次的战争,我们仍然必须再次攻占边境,它的损耗同样是巨大的。因此,“轻”地不可停止进攻。
四
③,争地。从前面的“实战”中已经知道,有些地形比较特殊,可以以少抵多,以弱克强。比如只容两三个人并排的小路,即使拥有千军万马,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敌方只要几十几百人轮流接战,就是难以突破的关隘。“争”地,起到的就是这样的“阻断”作用,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通常来说,敌方的防御体系中,总是会有类似这样的阻断部署。如果我军没有发现有效地突破这个阻碍的方法,则不可发动战争。
④,交地。道路交通,并不是专为战争修建的,它是为了方便人们日常活动才形成的。这一形成过程的特点是,它往往只需要一条主线或者主干道。既然只有这一条主道,我军侵入后,敌军的主力也只能在我军前进方向的前方部署和抵御。可是,也有些少数一些地方不是这样的,它同时拥有多条主道,并且联通到不同的地区。这样的地区通常也是真正的繁华之处,称为“交”地。我军从“交”地再选择一条路线继续侵入,则敌人可以从其他的主道攻取“交”地,截断我军主力与后勤的连贯。因此,“交”地这个环节,就成为能够直接改变下一个环节状况的关键节点。
⑤,衢地。之前只讲到两军对垒,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是许多个诸侯国并存的。当两个诸侯国之间相争时,所争的地区恰好也邻近别的诸侯国,这样的地区称为“衢”地。一方先占有了“衢”地,可以与别的诸侯国交好,从而得到本国之外的助力。
⑥,重地。我军侵入到敌国内地深处,也就远离了我国边境,并且从边境到这个地方的交通线上,还有很多敌国的城邑存在,这样的地区称为“重”地。显然,身处“重”地,最为危险的就是被截断了后路。此时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就此结束,准备返转,那么就要尽量掠夺敌人的财物资源。第二种,继续攻击直到敌人屈服,这就需要就地取材,以战养战。总结一句话,“重”地则掠。
⑦,圮地。“圮”是塌坏的意思,引申为艰险难行的道路,比如沼泽,峭壁,或者是人为地破坏,设置路障。当然,这样的地区也不可能有人常住,所以“圮”地总是作为一个周转的中间环节。这一个环节中通常只会有损耗却难有收益。如果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不得不加入类似于“圮”地的中间环节,就要事先考虑到,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可以尽量减少损失。
⑧,围地。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山谷,内部空间较大,而出入口的道路却较为狭窄,四周又是难以攀登翻越的山崖,这样的地形称为“围”地。它的特殊就在于,由于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我军的主力部队。可是,一旦敌人封锁了两边的狭小路口,受地形所限,我军却难以发挥兵力的优势。敌军以寡击众,仍然可以获胜。遇到“围”地,可以分兵而行,令前军先通过后占据路口,后军再穿行。
⑨,死地。“死”地并非某一种特有的地形,而是泛指处于最危险的境地。无路可退,无险可倚,无援来救,无粮可食。在这样的处境中拖得越久,实力损耗越多,也就越发弱小。因此,“死”地必须当机立断,拼死一决,存死志而求活。
五
战争的性质可分为两类,“防卫”与“进攻”。战争是由许多前后相连的环节构成的整个过程。“防卫”就是着重选择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开战,通过有计划地部署和调动,迫使敌军只能停留在这一个环节。“进攻”就是突破防卫,从而推进到下一个环节,并且最终获得胜利。
“防卫”所选择的这一个环节越是靠前,越能够抑制战争发动的规模。如果在敌人还只是处于准备战争这一个环节中,能够防卫成功,则战争也就不会发生。
即使在前一个环节中的防卫失败了,仍然可以集聚力量在后面的环节继续做好防卫。因此,不能把防卫简单地看为一次性的抵御。甚至于,我们可以在前面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防卫,以此消耗敌人的力量,而留待最后一个环节时进行决战。
由此可以发现,防卫就是“破坏”,是针对敌人战争行为的反击。破坏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内容是“人”的破坏。战争终究是人力推动的行为。没有足够的人手,战争自然也就终止了。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杀伤”,另一类是制造分歧产生隔阂的“离间”。第二个内容是“物”的破坏。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摧毁”,另一类是造成物与人的“隔绝”。
当然,最重要的防卫,仍然是在某一个地区定点部署的“防御”环节。这一个地区,是敌军战争进程的必经之路,同时又天然地便于建立防御优势。战争进入到“防御”阶段只能是一个原因,即敌强我弱。防御是正面抵抗敌军,必须借助外界的因素,改变敌我的实力对比,从而达到以弱抵强,以弱胜强。
六
“进攻”,就是突破敌人的防卫和防御。
针对“破坏”,所能做的当然就是“保护”。保护行为,既要有严厉的打击,又需要宽容的团结。能够动员的人力越多,获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同时,战争物质也会因此增加。这都需要强大的指挥和协调能力,并且只能由一个声音发号施令。我们对日抗战打了那么多年,最后还是靠着外国的参战才获胜,就是因为国内的两个主要的军事力量无法统一行动。
如何突破“防御”,向来是战争进程中的最困难的问题。敌军所选择的防御地区,使得敌军在弱势时,仍然足以抵挡住我军的进攻。能够做到这一点,完全来自于这一个地区所特有的性质。一旦离开这里,这个防御优势就会消失,敌军的弱点也就直接暴露了。敌军必然将充分利用这一个防御优势,也就必然围绕这一个防御优势,提前做好战斗准备。
“进攻”的要诀,其实跟“破坏”是一样的,也是针对“人”与“物”这两个内容。
如果没有人员防守,所谓的防御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通过波浪式的反复冲击,杀伤和损耗敌人兵力,就成为进攻的常规手段。一旦敌军后继无力,防御体系就会出现致命的漏洞。以此为突破口,进攻也就取得胜利。当然,由于敌军占据了防御优势,我军的人员伤亡会大大地超过敌军的损失。一旦相持不下,就会进入到残酷的对拼阶段,甚至如同“绞肉机”般的两败俱伤。
敌军的后备力量的多寡,是抵御我军冲击的关键。因此,在发起进攻之前,应该尽量将敌军的防备力量调离这个地区。
调离敌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诱”,二是“迫”。
“诱”,就是在其他地区我军的显出漏洞和弱点,所谓的“卖个破绽”。敌军的防御,是整个防卫计划的一部分。而防卫计划又必然少不了“破坏”任务。当敌人发现这样一个难得的破坏机会时,往往难以拒绝这一个诱惑,因而自动分兵而行。
“迫”,则是在敌人较为薄弱但又足够重要的其他地区,发动猛烈的攻击,迫使敌军必须调动兵力进行支援。
对“物”的破坏,必须是“摧毁”和“隔绝”两者并行。尤其是针对一种或者少数几种关键物资的破坏,比如水源。哪怕只有一种物资出现匮乏,也会在防御地区动摇人心,由此产生可以攻击的突破口。
七
用兵之道,只在“顺”“逆”二字。顺逆者,有顺境逆境,又有顺势逆势。顺势而为,战之能胜。逆势而动,战之不克。逆则不顺,顺则不逆。我顺则敌逆,我逆则敌顺,此消彼长。
所谓“强兵”,就是无论顺境逆境,都奋而争势,于是顺势更盛,逆势翻转。
势之争,取决于“帅之智”与“卒之勇”,缺一不可。
卒之勇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听令而行,如臂使指。勇气的培养,也不外乎“利”“害”二字。“利”者,胜败关乎家族国运。“害”者,胆小懦弱受人唾弃。再辅之以适当的奖罚,则可用之无虞。
帅之智者,审时度势,进退有据,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说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比如,精心准备的进攻却受挫,此时是当行呢,还是当止?无论行或止,都可以找到适当的理由支持,而是否正确,却需要等到行动之后才得以验证。
这就需要主帅心中先界定有一个“界限”,也就是保证下一个环节顺利实现的基本条件。能够保持在这个界限之上,则当行。最忌讳的是主帅犹豫不决下,自行变更下一个环节的计划和所需要的条件,寄期望于“出奇制胜”。这种临时的所谓“奇招”能够奏效,通常都需要具备强大的执行能力,有时候还要满足极为苛刻的客观条件。因此,不是万不得已,主帅都应该坚持既定的作战方阵,先求不败,再觅胜机。
“帅之智”与“卒之勇”的结合,当然以“帅之智”为主导。因此,主帅的指挥能力,是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