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骑士精神?

历史背景
阿金库尔战役:一场大雨险亡法国,英军5000弓兵怎灭法国上万重骑
公元1415年10月的一个深夜,天空中下起了瓢泼大雨。在阿金库尔的逼仄麦田上,数千英军任由雨水击打在他们疲惫的身躯上,绝望而静默地守望黎明的到来。放眼远处如飞蝗般密密麻麻的法国骑士,他们在帐篷中开怀畅饮,恣睢放荡,似乎不把眼前的数千英军放在眼中,并未意识到明日将是一场恶战。
当清晨的愁云荡尽,朝阳穿透暗夜,划过英法两军的铁甲,肃杀地气息弥漫在麦田之上,令两侧树林中的鸟兽惊惶出逃。一番血战以后,战场再度陷入死寂,可出人意料的是,以弓箭手为主的数千英军竟在平坦的麦田上创造了旷世奇迹,击溃两倍于自己的法军重骑。那英军又如何创造了这一传奇史诗呢?这还需回望数百年前的阿金库尔战役!
一、一代雄主亨利五世
公元14世纪,由于英国金雀花王朝王室曾经通过联姻,兵不血刃地谋夺了法国大量土地,还妄图利用血缘关系抢夺法兰西王国的继承权,令法国贵族和人民不满,于是两国爆发了长达百年的世纪之战。经过两次大战后,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英国通过两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争以少胜多,抢夺了法国不少领土,法王约翰二世甚至因此被俘。
旋即,新一任法王查理五世上任。查理五世不同于腓力六世和约翰二世这前两任法王,他极具政治智慧。掌政之初,查理在国内形势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忍受屈辱,大刀阔斧地进行税收和军队的改革,紧张备战。最终新任法王的查理将英王支持的反动政权推翻,并发动卡洛琳战争,夺回法国丧失的大量领土,一度将英军逼退至沿海地带。于是,英法双方议和,百年战役第二阶段以法国收回部分领土而告终
好景不长,查理五世死后,其子查理六世继位,可这位法王的精神病却让法国这个本就朝不保夕的国家再度陷入内乱。封建主间矛盾重重,更有甚者企图夺权。此时英国也因王位传承而陷入了争斗。由于黑太子在爱德华三世去世前一年英年早逝,英王不得已支能将王冠传给黑太子年幼的儿子查理二世,可是未能等他掌权之际,黑太子爱德华的表哥兰开斯特公爵便发动了政变,夺取皇位,史称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去世后其子亨利五世即位,这位君主和其暴君父王不同,年少时便从军征战,胸怀伟略,上位之初,他便通过一系列的强硬手段稳定了英国的局势。当政治动荡平定下来以后,他重新唤起心中的斗志,妄图恢复先祖在安茹王朝时期的广袤版图。事实上,而后的历史也证明这位君王的能力足以匹配他一统天下的野心。
二、英军的"胜利大逃亡"
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领一万大军越过英吉利海峡,围攻诺曼底公国塞纳河口重镇哈弗勒尔。可是守军顽强抵抗的意志超出了英王的预料,因而在还未能占领诺曼底时英军便因战争和疾病损失了4千人左右。成功占领哈弗勒尔后,英军又爆发了疟疾,他们为此不得不将一半左右兵力送回英格兰。纵然形势如此严峻,但英王并未放弃他的理想,他此时仍旧对这次战役抱有希望。
实际上,亨利五世自是有资格抱有希望,一方面此时法国内部仍旧矛盾重重,勃艮第公国和布列塔尼城邦更是祸乱法国,背弃了法王;另一方面,他的军队规模也因战争而规模更小,兵力精锐,便于调度。最为重要的是,比起法兰西传统的封建领主间的契约兵制,吃军饷的英国军队显然更愿意服从秩序,使得军令更易在军中传达,这也是后来法军败给英军的根本原因
此时,亨利五世手中还剩下900骑士和重骑兵,剩余5000多人都是弓箭手,虽然这支军队的兵力不足以收复诺曼底,但是后来阴差阳错之下,他们将会令法国再度蒙羞,并且再铸英国的传奇。面对自身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亨利五世意识到,若是他不愿意放弃现在的大好局势,他必须穿过诺曼底,横贯法国国土,北上与加莱的英军会师,才能保留军队的有生力量,以待反攻欧洲大陆。
于是,英军就开始了他们的"胜利大逃亡"。未久,法军反应过来,一路追击英军。面对所剩无几的补给,英军只能通过洗劫沿途村庄来进行补充。然而他们未曾料到,纵然法军不能及时追赶他们,为了捕获他们竟然将他们途径之路的村中提前化为焦土,避免他们得以补充,这无疑让英军的形势更为恶劣。
三、创造奇迹的大雨
公元1415年10月24日,饱受凄风苦雨的英军在法国部队的追击下,从内陆向西赶赴加莱,在翻越过阿金库尔的一座山丘后,不幸在遇上了法军的主力部队。面对着犹如蝗虫般的法国军队,英军知道,这里将会是他们的决战之地。是夜,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灰蒙蒙的苍穹给英军本就阴翳的心中笼上了一层阴霾,但是他们知道,他们已无退路,只能忍住心中的忧惧迎接明日的到来。
翌日拂晓,天空仍旧暗沉,但是苍天已经停止了哭泣。此时的英军赫然发现,他们前面的麦田已经泥泞不堪,亨利意识到,这次上苍再次选择了英国。亨利利用两侧树林掩护的优势,当即下令弓箭手将随身携带的尖木桩插入前方土壤稀松的麦田,形成防备法军重骑兵马匹的重重栅栏;主力部队则分左右两翼一字排开,由于缺乏骑兵,由部分弓箭手充任步兵的职能;而剩余的大量长弓手则在战阵的空挡之间。另外,在他们军队两侧的丛林中也藏匿了弓箭手。
此时的法军则以大量重骑兵为主力,弓箭手和火门枪兵则分散于骑兵身后两翼,在主力部队身后,还有两支骑兵,其中一支精锐骑兵负责迂回到英军侧翼,而另一支轻骑则负责偷袭英军辎重。可是,由于此时没有王室成员坐镇军中,各个贵族间都谋求夺取战功,各自有各自的主张,最终井然有序的计划被这群败事有余的法国贵族弄得乱七八糟。
当天空彻底明亮后,双方军队兵戎相见,本该按照计划包抄偷袭英军的两支骑兵部队却因英国人的两翼都有树林而放弃了计划,在阵型后侧等待清扫战场。实际上法国这些娇生惯养、盲目自负的贵族出于骑士的颜面也不屑于做偷袭之事,试图和这支落入虎口的英军进行中世纪的骑士对决,他们的想法无疑令狡黠多变的亨利五世乐得接受,毕竟敌人愚蠢就是英军的幸事
四、"埋葬"法国的麦田
战争一开始,法国重骑兵首当其冲,可当他们穿越这篇麦田时,随着与英军距离越近,行动愈发艰难,因为前行的骑兵已将麦田踩踏初坑坑洼洼的水坑,而两处的丛林也逼他们打破了原有的阵型。就在此时,英国长弓兵把握战机,成千上万的箭雨遮天蔽日般穿透了法军铠甲的缝隙,令法军人仰马翻。受惊的马匹当即四处窜逃,一部分迎面钉死于英军的尖木桩上,一部份则反冲向后面的法军。
逼仄的麦田此时犹如法国骑兵的修罗场般,令后面的弓箭手和火门枪手无法前行,他们手中的利器则是毫无用武之地。这座麦田就如同多诺米骨牌的推手般,令法军主力部队彻底崩坏。随后赶到的法国重骑兵也在战场上下马后步履蹒跚地低头前行,因为一旦抬头,箭矢很有可能穿透面具的间隙。最终他们历经艰难,凭借意志抵制英军面前,开始与英国下马重骑兵进行激烈的肉搏。
由于双方的盔甲都太过坚厚,英法两国的骑士都支能凭借蛮力在泥沼中厮杀滚打,由于法军具有人数优势,所以一度在英军阵前压制住了法国重骑兵。然而好景不长,英军中的弓箭手由于没有装备的束缚,他们得以灵活地将法军绊倒在泥泞中,难以自拔。此时的法军仍保留了中世纪骑士作战的"浪漫气息",当他们知道不敌对方后,便向同样爵位的英军深处手套,以示投降。可是杀红眼的英军深知敌强我弱,对此不管不顾,悍然收割了法军人头
当主力部队彻底崩盘后,两翼的弓箭手和火门枪手则不是具有长弓手掩护的下马英国重骑兵的对手,很快死伤无数。此时原本在后面坐等收割英军人头,并清扫战场的法国骑兵们很多没有作战经验,当看着眼前血流成河的景象,面面相觑,很快便四散逃离。
终此一役,英军以六千人的兵力最终击溃法军上万士兵,以112人的死亡换取法军近万人死亡。阿金库尔战役从此成为了法国军队无能的代名词。这次混沌的战役,不仅令英法战争再度陷入频繁交战时期,还让法国丧失了诺曼底的领土。更为严重的是,此战以后,亨利五世强行与法王之女联姻,最终夺取了下一任法王的继承权,险令英国吞并了法国。
在英法百年的世纪之战战中,法国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相似的场景,难道是历史的偶然性作祟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在笔者看来,法国军队犹如身怀宝剑的孩童,纵然宝剑再过锋利,却也不懂如何使用。实际上,法军的士兵装备优良且意志刚强,但是其上层将领却不懂得用兵的艺术,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另外,由于王室权力的式微,各个勋贵间角逐不断,犹如一盘散沙。在战场上领主只能利用契约来约束下级,并不能调动军队的战争积极性,而英军则实行类似后世的雇佣制度,以军功利益刺激军队的凶性。这些都是其败亡的必要原因。
为此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生于华夏,前人用他们无尽的智慧为我们铺好了路,指引着我们前行,去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纵然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亦在历史的长河中踟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