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聂圣哲的艺术哲学理解最伟大的作品

好久不出新歌的周杰伦发布了最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Greatest Works of Art),同名歌曲的MV,一经发布引爆了全网。
在这首歌曲里面周杰伦致敬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的《人类之子》和《图像的背叛》;

致敬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的《记忆的永恒》和《龙虾电话》;

还致敬了荷兰印象派画家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星空》、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的《呐喊》和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

以及中国画家常玉和中国诗人徐志摩所说的宇宙大腿的《曲腿裸女》,等等艺术家和作品。


那么为什么这些艺术作品是“最伟大的作品”?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
聂圣哲老师在《艺术是什么》一书提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其本质都是试图定义艺术与非艺术的内涵。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很清晰地界定艺术的范围与界限,以对艺术和非艺术有很直观的判断,就好像水与火、黑与白的截然不同一样……遗憾的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动态变化和对艺术的各种单向定义,使得人们时常只能凭感性对事物的艺术性作出判断,甚至,不少情况下人们对艺术的定义是在人云亦云中产生的。

在研究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时,有四个问题必须要弄清楚,分别是艺术感、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作品的特殊属性。
那艺术感从何而来呢?
艺术感来源于差异性。
比如,当人们习惯于观看彩色图片时,黑白就是艺术;相反,黑白世界中突然出现的彩色也是艺术。再如,在蓝色的海面上,一叶白帆的出现,会让人感受到画面的艺术性;在茫茫雪原中的一个蓝色的身影,也会给人留下艺术层面的感觉。又如,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到风景优美的名山,自然会体会到风景所带来的艺术感受;相反,一个长期在山顶上生活而从未走出大山的山民,第一次来到城市的感觉是兴奋的,这也是一种很朦胧的艺术感觉。以上例子充分说明,虽然产生这些景象的主体并不一定具有艺术性,也不一定有艺术创作的动机,但这些景象却令人们产生了艺术感觉。

艺术感来源于距离感。
晚风习习的浩瀚秋夜,有时皓月当空,有时繁星点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从第一次看到星星或月亮时,内心的愉悦便油然而生,这种远在天边的美丽景色,带给人们美好的视觉感受。尽管在天文学家及天体物理学家的眼里,这些放射出美丽光芒、充满迷幻的星球本质上是一大堆自然形成的泥土、岩石或气团,或冰冷,或炙热,通过遥远的距离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是,它们却可以令人产生有关艺术的联想和思考。当然,它们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艺术特性,也不具有艺术创作的动机,但借由这些对象,人们产生的感受是具有艺术性的。

至于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作品的特殊属性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请在《艺术是什么》一书中找寻吧~~
相关推荐:

《艺术是什么》:从生活出发理解艺术!从艺术的本质特征解释艺术是什么?
图书简介
本书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哲学层面对艺术感、艺术创作规律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情感走向做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艺术感觉的形成条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创作的工具进行了分类,还对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论述。本书基本上从哲学层面回答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艺术的一般规律,因此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
作者简介
聂圣哲,安徽休宁人。跨文、理、工、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学者,故文字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撰写小说、剧本、散文集数十部,导演电影和舞台剧多部,深得各界好评。

本书特点
l 语言亲和淳朴,阐述艺术的通理性
l 全书8种语言,开拓艺术国际视野
l 大师作品插图,丰富阅读观感
l 采用裸脊精装,完美阅读体验


来自众多学者的推荐
篇幅不长,但振聋发聩。突破传统,直抵艺术本质!
——张圣华(中国教育报副总编)
本着“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的写作宗旨,本书在哲学层面阐述了艺术的概念和范围,从艺术感产生的条件、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工具、艺术作品的特性四个方面解读了艺术的内涵和精髓,全书主题明朗,逻辑清晰,文字精练,简洁易懂,又深刻精辟,没有一句废话。
——当代旅行家周益清
很难想象,这本书缓缓流淌出来的关于艺术的见解,是如此的通俗易懂又饱含深邃的思想。看这本书不用悟,就相当于作者直接把"艺术"这门普通人认为有极高门槛的学问,做成了一碗有营养的粥,直接喂进读者脑子里。不懂艺术的人读完也会对艺术有新的认识,提升对生活的认知。
——佚名
读这本书,像听聂老师讲话一样娓娓道来,没有用所谓的专业术语,一个观点一段交流,打比方、细分析、结合生活……如打通经络一样让你理解他的观点。聂老师说“有些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超的艺术总是巧妙地不同于生活又不留痕迹”。我想我们讲党课,也是要源于理论,但更需要巧妙地设计不留理论的痕迹,如能如此这般,那就好了!
——郭凯钧(杭州市委党校高级讲师,讲师团团长)
该书已发中层干部和专任教师拜读,深受启发,拓宽了视野,创新了思路。该书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对艺术产业教育思想的创新和拓展。
——董仲凯(北京培黎职业学院校办主任)
不得不说,这是有史以来最短小精悍有干货的好书,没有注水,生动又精准表达了老聂对艺术的见解。这种文风是出版界的一股清流,正所谓大道至简。书中有8种文字,是真正的文化输出。
——汪海燕(南京东方卫报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