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里仁篇第四

2023-02-17 17:41 作者:道者与一  | 我要投稿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增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为善,内明则仁,知得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之与约,不可以长处之共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仁者唯利欲益。”

子曰:“唯仁者,能辨好于人之所好,能辨恶于人之所恶。”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于己,亦无恶于人也。”

传录:

里仁内明。求仁本己安以明,明己本心正其意,明仁本任行必稳;己明知仁善以终,知仁反求不假仁,好恶明辨复为仁;忠本实仁志处道,好仁恶伪辨已明,行仁忠己本自然。常仁道,行人之所仁,拒恶之于己,自然而自然。不仁无道,常恶欲以为失,常好利之所益,不自然而成自然,自然反成不自然,以不自然为自然,自然为不自然,茫然行之成自然,麻木故不知其然。

释义:

追求仁义是自我的事情和别人无关,里仁不是一种拿来向外宣扬的美德,而是全面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人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识自己的有限,正因为人生有限所以人更要善待自己;然后再以此了解他人真实的为人,确立善待他人的方式,从而走出一条真正里仁的道路;最后,看到他人长处要向他人学习,见到别人的不仁要引以为鉴,并且劝众人和自己远离那种麻木不仁的状态;所以里仁有三,第一,明仁明己;第二,明辨好恶;第三,明鉴复仁,周而复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传录:

君子居道而处安,万利皆不可使其违志,固能去留从仁,不贪欲利,亦无拒益,不厌困苦,亦毋甘贫,唯仁唯德,本以自然。君子求道中,不慕名利,不贵权势,若然自处,乐于无形。

释义: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去”为“去往…处”表示向往、靠近,君子一心接近仁德,不是想要获得外在的名利,同样也不刻意排斥名利,而是君子把仁义当成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也正是如此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仁义也才是真正的仁义。君子只求与仁道同在,君子处世只依照仁德为标准行事,至于结果不论富贵还是贫贱只要得来符合仁道,君子都能欣然接受,泰然处之。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为尚;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传录:

好仁者尚仁,见人之不仁,力当先以省身,确己无陷于不仁,而后劝人自明,引人自仁,是故为仁由己,而不外乎人。恶不仁者,见人为恶而恶,见人所利而好,使不仁勿施于己身,故自施不仁,以恶不仁而伪仁,恶不仁者互恶,且常以仁义自居,只知人外不仁,自性不明,实为不仁。

释义:

以他人不仁为由而厌恶他人的人,往往更加不仁,因为不仁的人往往互相厌恶对方;真正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他人的某一行为而判定他人的好坏,见他人行不仁之举必然会先独省自身,然后再上前好言相劝,如果那人知理自明而后改之固然是好,如若对方不听也不会与对方纠缠不清,只是适当远离即可。仁是一种黑白分明、负责的生活态度,理解自己同时也理解他人,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这样可以给周围的人带来更加充分的自主性。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增补: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人之过,取讥为乐,过奕有过;见人之过,监己之过,而自改其过,谨以时,斯知仁矣。”

传录:

人常有过,在不明己过,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虽难明己过,然易察众人之过,是以人之过,观之于己,见己有明,为人知过,得过且过,知不仁而为不仁,活于苟且,不得自知;知过改过,步步自明,终以得仁。

释义:

人最大的过错就是不知道自己会犯了什么错,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在犯错还故意犯错那真是天理难容。虽然发现自己的过错很难,但是人很容易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过错,拿别人的过错反省对照自身是帮助自己摆脱犯错最有效的方法。一个人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犯错时才有可能避免自己重蹈覆辙。犯错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重蹈覆辙。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传录:

人生短如朝夕,道可贵,时亦可贵;为人而无志,百岁短于朝夕,为仁而笃志,朝夕长于百岁;适时行道,只争朝夕,不争百岁;执百岁以为早,则怠;知朝夕之易逝,故勤;无悔于己,方能安以眠。

释义:

人生明道要适时,要在合适的时间段树立明道的志向,然后才能在实践中得出仁义之本,依照仁义之道实践自己的人生才能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然后把握时机去做,最后才能一生无悔。何为适时?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当下便是适时。如果一个人觉得一辈子很长,荒废时间无所谓,那就很可能一生都不会有所觉悟,也不会有一点自知之明,那么不管此人能活多久,也就和活一天一样,甚至可能一辈子还不如自明之人的一天。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传录:

君子怀道,小人怀器。君子求道,志明自明,识道器之本末,唯仁义本自然;小人逐利,不明道器,视仁义为贫贱,以穷苦为不耻。小人常器于器,取惠趋利而自损,君子常行以忠,忌刑近义而自立。(刑:人为人祸)

释义:

小人和君子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小人判别是非的准则和做事方式完全依照外物外在表现而定;君子知晓仁义,以仁义为根本,判断事物的准则不会器于表面,而会抓住事情的根本以求善始善终。所以,小人常看到事物光鲜的一面,为了表面的光鲜他们不惜损害自己的尊严,丢弃本有的廉耻,歪曲自己的人格,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形成恶性循环;君子常常看见自身和事物缺陷的一面,并且致力于用仁义道德之行把缺陷补足形成良好自然循环。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增补: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于德而行,多恕。”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乎如礼何存?贤以礼让,为国乎何患有难?”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无果,患不知其本;本之由来,不患莫己知,求仁为可知也,本以仁则安,本无仁则让。”

传录:

事诱人以利,如饮鸩止渴,终积患成难;本不善则无所立,居何位可得善果?不明事根,欲达速利,无异于缚手御车,己且不得控,何况乎车?理欲善行其事,必先明正己意,再以仁义通事理,方可无患于本;意正从仁而治,引人知本,遇事莫以利相争,众皆事己任,往来以礼相待。

世间本无利欲,见外物有好,引天下相争,则天下皆为之争,久争成疾皆为利,争必乱不争则安,今去表取本为治,统责归实,掷权以虚,致好争者无所争,众人亦免于争,各明己任,各谋其实,往来以礼,复无患于国。

释义:

使用利益引诱或者逼迫他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人类训练宠物的方法没有区别,可是人终究不可能成为某人的宠物,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不但缺乏明确的自主性而且贪图权色利益不顾后果,此种人多了迟早会在社会上为祸百端。

所以,不宜使用利益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教育众人,教育应当立足于仁义之本,教人认识到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都是以仁义为根本而不是利益,利益不过是人为了控制奴役人捏造出来的假象,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和利益,只有责任,所谓的权力不过是一种把责任强制推卸到他人身上的手段和伎俩。教育和治理的根本就是统一明确为人的责任,即仁义,并付诸实践。面对问题不再把自己的目的当成问题的原因,不再把行事结果当成自己的目的;而是真正找出问题的根本,从根源处解决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传录:

名曰忠恕,本在于道,知仁自忠,行义有恕,忠恕以贯道,非愚忠愚恕;忠乃己中知己,恕为观人见性,忠恕互成,道之所生,悟道以一,一中之道,道中之首;以一求反,众妙归元,化繁为简,一以贯之。

释义:

忠和恕就是仁的道德内涵,各自强调不同的方面,对待自己要强调忠的方面,对内真实,不要自欺,要做真实的自己;对待他人要强调宽恕;如果对外强调忠诚则必定就会产生苛待,导致人人都带上忠诚的面具生活,如果对内强调宽恕则会产生懈怠,所以一定是内忠外恕,对自己以忠为主以恕为辅,对他人以恕为主以忠为辅,不要从根本把二者看成是彼此分离的对象。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传录:

喻之以鉴,如镜中观,君子明己见义,小人视物见利,所求不同,故见不同;常明仁义正己,遇事知因知本,君子自然笃义;常好权术利己,处世投机取巧,小人自伪趋利。

释义:

“喻”是“对比参照”的意思,君子之所以是君子就是因为他通晓事物的根本,笃定仁义重视自身的修养,行事准则依照仁义践行,久而久之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君子;小人只看得见表象,希望自己表面风光,高人一等,所以追求外在的利益,视修养为迂腐,如果看到别人可能从中获得好处,他便会乘机捣乱,以防别人得势,自己落空,理所当然的这种人就是小人。

 

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传录:

人非极善,亦非极恶,人之言行,常存于二者之间;小人宁欲恶天下,亦求行事恶害己;君子求仁为见性,通时事本知己任。贤者贵其性,思贤者贵知其性;伪贤妄起行欲利,自省除妄则通贤。

释义:

君子和小人是两个至端,君子至善,小人至恶,君子至仁,小人至伪。二者都是形上的概念,都不是指社会中某个具体的人,而是用来评判具体行为的参照点以及确立人性的两个端点,人的行为一般介于二者之间,世界上的人不可能天生就是纯正的君子,也不可能天生就是纯粹的小人,关键是个人愿意往哪个方向走,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引导,同时也没有自我掌控能力就很可能一步步向小人处境滑落,而内省修身是君子的修行方法,修身才能防止自己向小人演化,人只有明己才能知贤而得贤。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传录:

生我者为母,养我者为父,以父母喻义言道,取象有方,事父母以孝,则行之有道;为道尽孝,遂生道之本,为道孝道,如孝父母,道亦反生我于无形,反养我为实存;人不远道,道如双亲,傍道而行,周游有方,道游毋伪。

求道勿伪求道,不可强求而得之;事己几谏,道反传我于道中,求自知故知自知,道不远人;敬道不违,本己毋伪。传道几谏,道自传反见道中,为道始于父母,而终于父母,年以为数;人数有终,时数为束,道数恒常,知束有数。

释义:

父母与我的关系和我与道的关系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其意有万千,本人浅薄唯取此一层道义而言之。求道只求不要伪道,如孝敬父母不用大张旗鼓而要有真情实意,既要尊重父母的自主性,又要保持自我的自主性;人不可能离开道,道是为人的根本,越是想远离道的人就越是被道所困而不得自在,就好像天下没有能够脱离父母而胎生自己身体的人一样,人不要忘本;父母年老,有朝一日自己同样也会年老,人正因为时日有限更加要适时真惜自己的人生,要注重自己的修养,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虽然天道恒常,但是同样有变化,人只有领会天道才能在犯错时警醒自己防止以后重蹈覆辙,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遗憾。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增补:

子曰:“古之道者;古者言道,道之道不出;古者躬道,耻己躬道之道不逮也。”(耻:恨。逮:抓住)

子曰:“以道约已而失道之者鲜矣。”

传录:

道不可与语,亦不可力求强揽,欲求控道反困己,失道致於此;道不可控,然己可约,束己而行,知耻则近道,格己之耻及道,远耻辱自亲仁,得道即如此;行道勿执道伪,古者行道,约己躬行,力求己与道和。

释义:

道不可言说,也不可能被某人占为己有,道是变化地变化,亦不只限于变化地变化;人能够在生活中领会道的存在,人通过自我约束使自己跟随道的变化运动一起运动才是得道。

为何说中国人讲话习惯只讲一半?倒不是习惯,而是因为道不可言说,故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本为“半部”,“半部”本为《论语》,道以使然,论道之著皆为“半部”,即使再多文字对于道而言皆是万卷难书。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同“纳”)

传录:

道可行而,言不可法道;作言释道,必也先是,而后作反,敏行于道,去文求实,遂见言外之意,已在言内,行必得之,自见己讷;故君子行敏,而讷于言,由外入内,道在其中,不器内外,己在道中。

释义:

到生活中去理解语言,不要仅在语言之中理解语言,拘泥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往往使人木讷,言行合一,道之所在。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传录:

得道者天数,失道者人数,数人以束,必遭人恶;以天数事人,必自通己数;常道天数,施德恕道,众人以邻;常言人数,从怨引恚,众人以疏。

释义:

“数”表示“数落”的意思,不要在任何问题与事情上面数落和非议他人的做法,因为道理不可能通过直说而说明白,遇到问题应当举以具有同样性质的事件反衬他人的问题,让他人自己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可,这样他人心中有数,自己心中有数,便是最能够快速帮人解决困难的办法。


里仁篇第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