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约定的梦幻岛》随笔

我作为一名动画党,总体看下来这番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从节奏掌握、音乐制作、画面制作都可以称得上是上流之作。其实最开始吸引我的方面是它的设定(看着看着就有种哈利的马车的既视感),而看下来之后,也正是在设定上对世界观的略有残缺导致了看到主角逃出去之后,反而心里没有强烈的释然感(当然也可能就是故意用从侧面描述的残缺世界观引起“悬疑”的感觉)。其次才是主角们的成长,对友情和信任等的赞美之类的。
当我看到一半时,就不由自主的把社会阶级论往上套用,因为如果抛开人物的心理对行为的影响,用因行称义的方法讨论,很大程度上正好契合了这种论调:
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就是被剥削的无产阶级;了解到真相并且敢于斗争的就是觉醒的无产阶级;“妈妈”和“修女”就是出身无产阶级但是投奔资本家的总监和经理等,来控制无产阶级的群体;“鬼”就是嗜血的资本家。
只不过从个体角度来讲,好像这里孩子们的处境要危险和绝望的多。再考虑到“妈妈”“修女”等人的具体背景,剧中的矛盾就远远不是这种论调可以一概而谈的了。比如仅仅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就有个人与群体利益的矛盾、生命和良知之间的矛盾、生与死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人的在这种环境下能有多高尚,而对于这些矛盾的讨论也只能放在具体的、类似于这种“末世的”情景下去论断(就像类同的“电车难题”在我们的社会语境下根本无法讨论一样)。
制作组为了丰满人物形象就会给每个主角分配“戏份”,本剧中对“戏份”的规划就很好,看完之后给人感觉人物是立体的,人物的经历是充满矛盾的,人物的行为是有据可依的。假设把“妈妈”的戏份稍微削减几段,她就很可能立马成为“万恶不赦的混蛋”;把主角的戏份删减一点,虽然不会影响她救出多半孤儿院孩子的光辉,但也很可能让人回忆起她的所作所为时感到一丝“幼稚”。
最后就是智斗部分,感觉还行,整体逻辑没啥大问题。结果和前面的铺垫有呼应,尤其是最后逃跑的那一段的反转尤为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