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研晨会有毒

2023-04-08 15:07 作者:道口刘玉书  | 我要投稿

科研晨会制度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有百害,也有一利。

首先先谈谈害处。

所有的社科研究晨会,最后都会面临这种哭笑不得的质疑:你既然吃第九个馒头就饱了?为什么还要吃前面八个馒头?

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大部分思考是无效(试错)的。社科科研的研究需要做大量的调研,文献阅读,逻辑论证,这个过程中,99%的脑力过程,如果你从最终的研究结果来看,都会是错误的,走的弯路,甚至在外人看来,是无效的。

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主要是结果导向,就是只看结果,过程自己把握。但晨会制度会要求研究人员每天汇报自己进展,思考。但这个科研过程本身是无法量化的,在不懂行的领导看来,会认为研究人员是在浪费时间。

因为研究的试错特性,一个真正的科研,每一天都是在否定和修正昨天的错误,这是一个暴露自身“愚蠢”的过程,所谓“知不可为,方有所为”就是这个道理。但这个研究过程在每天的晨会中展现出来,对于很多没有做过学术研究的领导来说,会认为“你们都是饭桶”,你怎么能犯这么多愚蠢的错误呢?“这简直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这种情况下,最终会迫使研究人员每天晨会都必须要所谓的“进步”,必须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努力的”(但是科研的努力表面看不出来),那么,就会必然会带来如下问题:

狠抓社科晨会,最后会逼迫研究人员成为“表演式研究”。

所谓“表演式研究”,是一个逆淘汰的过程。晨会制度要考核每一天的进展。那么整个科研就会由探索性过程变为验证性过程。每天科研人员要考虑的不是真正的研究,而是怎样证明自己在努力,怎样证明自己聪明、证明自己的思路正确,证明自己没有浪费资源。到最后,还要想办法证明领导的意见是“英明”的。然后,在晨会制度的暴露下,真正做科研的人会成为最差的研究人员。

 

然后,再谈谈益处。

社会科学晨会制度有两大益处:

一是领导每天可以强化自己的地位。每天一大早就通过开会的形式告诉员工,我是你领导,你得听我的。

二是满足领导的“获得感”。通过晨会,领导以为掌握了所有研究的进展,还可以对深陷迷途的“废物”研究人员“指点迷津”,(尽管领导本人并不是这个专业的,但他觉得他比专业的还专业)。

每天晨会之后,领导都会感觉到,是我一个人在推动科研呀,我不可或缺。但反而又想,一群废物,怎么能都指望我呢,你们自己的积极性哪里去了?这种暗爽又带点不满的情绪,恰到好处,足以支撑一天的工作活力,直到下一个晨会开始。

 


科研晨会有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