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达尔文 第三部分 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一)

2020-09-06 22:38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这里所得到的主要结论是,人类起源于某种体制较低的类型,这一结论现在已得到了许多有正确判断能力的博物学者们的支持。这一结论的根据决不会动摇,因为人类和较低等动物之间在胚胎发育方面的密切相似,以及它们在构造和体质——无论是高度重要的,还是最不重要的——的无数之点上的密切相似,还有,人类所保持的残迹(退化)器官,他们不时发生畸形返祖的倾向,都是一些无可争辩的事实。


第十九章     人类的第二性征

(第一部分)




人类男女之间的差异大于大多数四手类的性差异,但不及某些四手类,如西非山魈的性差异那么大。男人平均比女人高得多、重得多、而且力量大得多,前者的双肩较宽阔,肌肉也显著地更发达。由于肌肉的发达同眉部的向前突出存在着关联,所以男人的眉脊一般高于女人的。男人的体部,尤其是面部具有更多的毛,而且他的音调不同,更加强有力。在某些种族中,据说女人的肤色同男人的稍有差异。


男人比女人勇敢、好战、精力强,而且富有较高的发明禀赋。男人的脑绝对地大于女人的脑,但这是否同其较大的身体成比例,我相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女人的面部较圆;两颚和头骨基部较小;体部轮廓较圆,有些部位较突出;而且女人的骨盆比男人的宽阔;但是,与其把后述这一性状视为初级性征,莫如把它视为次级性征。她达到成熟的年龄比男人更早。


在所有各纲的动物中,雄性不到接近成熟时,其显著不同的性状不会充分发展,而且施行去势之后,这等性状即永不出现;在人类中亦复如此。


例如,胡须是一种次级性征,男孩没有胡须,虽然在其幼小时头发很多。这大概由于在男人方面所发生的连续变异是在生命的很晚时期出现的,男人通过这等变异获得了男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只向男性传递。


男孩和女孩彼此密切相似,就像如此众多的其他动物的雌雄幼仔彼此相似一样,在这些动物中其成年的雌雄二者却大有差别;同样地,男孩和女孩同成熟女人的相似远比同成熟男人的相似为甚。


然而,女人最终总要呈现某种明确不同的性状,而且在其头骨的构造上据说是介于儿童和男人之间的。


再者,亲缘密切近似,但有所不同的物种,其幼仔之间的差异并不像成年动物之间的差异那样大,人类不同种族的儿童也是如此。有些人甚至主张从婴儿的头骨不能找出种族的差异。


关于肤色,新降生的黑人婴儿呈微红的栗色,很快就变为蓝灰色;在苏丹,婴儿到一岁时其皮肤黑色才充分发达,在埃及,不到三岁这种黑色不会充分发达。黑人的眼睛在最初呈蓝色,毛发最初为栗褐色,而不是黑色,只在发端是卷曲的。澳大利亚人的儿童刚降生时呈黄褐色,但在以后的年龄中其肤色就变深了。巴拉圭的瓜拉尼族(Guaranys)婴儿呈白黄色,但在几个星期后便获得了其双亲的黄褐色。在美洲的其他部分所作的观察也相似。


我之所以列举上述人类男女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同四手类的情况异常相似。


在四手类中,雌者的成熟年龄早于雄者的,至少巴拉圭卷尾猴(Cebus azarae)肯定如此。大多数四手类物种的雄者比雌者身大力强,在这方面,大猩猩提供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例。


甚至像非常微小的一种性状,如眉脊的突出,某些猿猴类的雄者也不同于雌者,这与人类的情况相符。在大猩猩以及某些其他猿猴类中,成年雄者的颅骨具有强烈显著的矢形突起(sagittalcrest),而雌者却没有这种突起;埃克尔发现澳洲人男女间也有与此相似的差异残迹。


在猿猴类中,如果在叫声方面存在任何差异,总是雄者的叫声更加强有力。我们已经看到,某些雄猴具有十分发达的胡须,而雌者却完全没有胡须,或者其胡须发育差得多。据知还没有一个事例表明雌猴的胡须、颊须和髭长于雄者的。甚至在胡须的颜色方面,人类和四手类之间也异常相似,人类的胡须如果同头发的颜色有所差异,正如通常所见到的那样,几乎总是胡须的颜色较淡,而且常常呈现微红色。


就一般体毛而言,都是女人的毛比男人的毛较少;在少数某些四手类中,雌猴身体底面的毛比雄猴这一部分的毛为少。


最后,雄猴就像男人那样,比雌猴更勇敢而且更凶猛。它们领导猴群,遇有危险,则勇往直前。由此我们便可知道,人类和四手类的性差异是何等密切相似。然而,少数某些物种,如某些狒狒、猩猩以及大猩猩的性差异要比人类的大得多,犬齿的大小、毛的发达及其颜色,尤其是裸皮的颜色,都是如此。


人类的一切次级性征都是高度容易变异的,甚至在同一种族的范围内也是如此;而若干种族的次级性征则差别很大。这两条规律一般在整个动物界中都是适用的。关于身长、颈围、胸围、脊骨长度以及双臂长度,在各个不同种族中进行了大量的精细测量;几乎所有这些测量结果都表明,男人彼此的差异要比女人的大得多。这一事实示明,仅就这等性状而言,自若干种族从其共同祖先分歧以来,主要发生变异的正是雄者。


不同种族的、甚至同一种族不同部落或家族的男人,在胡须以及体毛的发育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我们欧洲人看看自己就可知道这一点了。


在整个美洲大陆上居住的土人可说都不长胡须,但几乎所有部落的男人都有在面部生长少数几根短毛的倾向,特别是老年人尤其如此。


就毛的数量和身体的一般形状而言,美洲土人男女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大多数其他种族那样大。这一事实同亲缘密切近似的猴类之间的情况是相似的;例如黑猩猩雌雄二者之间的差异就不像猩猩或大猩猩雌雄二者之间的差异那样大。


在以上数章里我们已经看到,有各种理由可以相信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等等的许多性状最初是由某一性通过性选择而被获得的,然后又传递给另一性。由于这种同样的传递形式显然也非常通用于人类,所以当我们讨论为雄者所特有的性状以及为雌雄二者所共有的某些其他性状之起源时,将会省去无用的重复。



2     战斗的法则


关于未开化人,例如澳洲土人,妇女是同一部落诸成员之间以及不同部落之间进行战斗的一个经常原因。在古代无疑也是如此;“希腊以前,战争的原因就是为可憎的女子”。关于某些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这种争斗已成为一种制度。


还可以举出其他相似的例子;但是,即使没有关于这一问题的证据,根据高等四手类的情况来类推,我们差不多也可以肯定战斗的法则在人类的早期发展阶段是通行的。


人类今天还偶尔生长犬齿,超出其他诸齿之上,下颚也偶尔会出现容纳上颚犬齿的虚位痕迹,这种情况完全可能是返归往昔状态的一个例子,那时人类的祖先还具有这等武器,就像如此众多的现存雄性四手类那样。


在前一章已经提到,当人类逐渐变得直立并且不断地使用手和臂拿木棍和石头来进行战斗以及从事其他生活活动时,他们使用颚和齿就会越来越少。于是上下颚及其肌肉通过不使用大概就要缩减,而牙齿通过尚未十分理解的生长相关原理和生长经济原理大概也要缩减;因为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凡是不起作用的部分都要缩小。通过这样的步骤,人类男女的颚和齿的原始不相等性,最终就会消除。


这一情况同许多雄性反刍动物的情况差不多是相似的,反刍动物的犬齿已缩小成仅仅是一种残迹,或竟消失,这显然是角的发达的结果。由于猩猩和大猩猩雌雄二者在头骨方面的重大差异同其雄者巨大犬齿的发达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推论,人类早期祖先的颚和齿的缩小一定会引起他们的面貌发生最显著而有利的变化。


同女人比较起来,男人的体格较大、体力较强,而且双肩较阔,肌肉较发达,身体轮廓较粗壮,更为勇敢,更为好斗,所有这些主要都是来自其半人男性祖先的遗传。然而,在人类长期的未开化期间,由于最强壮而且最勇敢的男人无论在一般生存斗争还是在夺妻斗争中均获得成功,上述性状大概会被保存下来,甚至会被增大;这种成功大概还会保证他们比其较劣的同伴留下大量的后代。


男人最初获得较强的体力大概不会是由于下述的遗传效果所致,即男人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生计要比女人付出更强的劳动;因为,在所有未开化的民族中女人也要被迫劳动,其强度至少和男人的一样。凭战争来占有妇女,在文明人中早已停止了;另一方面,按照一般规律,男人势必比女人付出更强的劳动来维持其共同的生活,这样,他们的较强体力大概会保持下来。



3   男女心理能力的差异


关于男女之间这种性质的差异,性选择大概起了高度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些作者怀疑任何这等差异是否经过遗传而来的;但是,根据具有其他第二性征的低于人类的动物来类推,上述情况至少是可能的。


没有人会争论,公牛和母牛、公野猪和母野猪、公马和母马,在性情方面彼此之间都不相同,而且正如动物园管理员所熟知的那样,大型猿类雌雄二者的性情也彼此不同。


女人和男人的气质似乎也不相同,这主要表现在她们较多的温柔和较少的自私;甚至未开化人也是如此,在芒戈·帕克所写的《旅行记》的著名一节中以及在许多其他旅行者的叙事中均有这样记载。女人由于她的母性本能,对其婴儿把这等属性发扬到极端的程度,所以她们把这等属性扩展到同群之人是很可能的。


男人是另外男人的竞争对手;喜欢争胜,这就会引起野心,而野心非常容易发展成利己主义。后面这等属性似乎是他所具有的天然的而且不幸是生来就有的权利。


一般承认,女人所具有的直觉能力、迅速知觉的能力、恐怕还有模仿的能力,都比男人强得多;但是,至少有些这等官能乃是较低种族的特征,因而也是过去文化较低状态的特征。


男女智力的主要差别在于,男子无论干什么事,都比女人干得好——无论需要深思、理性的,还是需要想象的,或者仅仅使用感觉和双手的,都是如此。


如果列出两张表,载入在诗歌、绘画、雕塑、音乐(包括作曲和演奏)、历史、科学以及哲学诸方面的成就最杰出的男人和女人,每一门为10名,即可看这两个表将无法进行比较。高尔顿先生在其《遗传的天才》那一著作中,对“平均离差法则”(law of the deviation from average)做过充分的说明,我们根据这一法则可以推论,如果男人在许多智力活动方面都优于女子,则男子的心理能力一定高于女子。


在人类的半人祖先中,以及在未开化人中,男人之间为了占有女人进行了许多世代的斗争。但是仅恃体大力强,很少能取胜,除非同勇敢、坚忍以及不挠的精力结合起来,才能奏效。


关于社会性的动物,幼小的雄者在赢得一个雌者之前,势必通过多次争斗,而且较老的雄者也势必重新进行战斗才能保持住它所占有的雌者。在人类的场合中,男人还势必保卫其占有的女人及其子女不受所有种类的敌者为害,同时还得为大家的共同生存去狩猎。


但是,为了成功地避免敌害或向它们进攻,为了捕获野生动物,为了制造武器,就需要较高的心理官能、即观察、理解、发明或想象的帮助。这种种官能在男子成年期间不断受到检验和淘汰;在这同一期间,这等智力通过使用进而得到加强。因此,按照常常提到的那一原理,我们可以预期这等智力至少倾向于在相应的男子成年期间主要向男性后代传递。


那么,如果两个男人进行竞争,或者一个男人同一个女人进行竞争,而且双方所具有的每一种心理属性都是同等完善的,那么倘一方具有较高的精力、坚持力和勇气,则这一方一般就会在各种事务中领先并占有优势。所以说他有天才——因为一位大权威曾经宣称,天才就是耐力;从这种意义来说,耐力就意味着不屈不挠的坚持。


但这种对天才的见解恐怕还有不足之处;因为,如果没有想象和理解的较高能力,就不能在许多问题上得到卓越的成功。后面所说的这等官能以及前面所说的那些官能在人类中是通过性选择——即通过敌对的雄者之间的斗争、而且部分地通过自然选择——即通过在一般生存斗争中获得成功而发达起来的;由于这两种争斗都是在成熟期间进行的,所以,这一时期所获的性状传递给雄性后代的比传递雌性后代的更加充分。


这同下述观点显著符合,即,人类许多心理官能的变异和加强都是通过性选择来完成的,

第一,这等心理官能的大量变化显然发生于青春期,

第二,阉人的这等心理官能终生处于劣势。这样,男人终于要变得优于女人。

幸而性状向雌雄双方同等传递的法则通行于哺乳类;否则男人的心理禀赋可能远远高出女人之上,就像雄孔雀的装饰性羽衣优于雌孔雀的那样。


必须记住,雌雄任何一方在生命晚期获得的性状,都有在那一时期传递给同一性别的倾向,而在生命早期获得的性状则有传递给雌雄双方的倾向,这虽然是一般规律,但并非永远都能适用。


如果这一规律永远适用,我们便可断言(但我已超出了我的讨论范围),男孩和女孩的早期教育的遗传效果大概会同等地向男女双方传递;所以男女双方心理能力现今这样的不相等并不会由于早期教育的相似过程而被抹去;而且这种不相等也不是由于早期的不相似教育而形成的。


因此,要使女人达到男人同样的标准,就应该在她们接近成年时锻炼其精力和坚忍精神,而且运用其理解力和想象力以达到最高水平;于是,她大概可以把这等属性主要传递给其成年的女儿。然而,不是所有女人都能提高到这样的水平,除非具有上述健全美德的女人在许多代中都能婚嫁,而且比其他女人生下数量较多子女。


至于上面所说的体力,现今已用不到它去进行夺妻斗争了,这种选择方式已成过去,但是,在男子成年期,他们一般还要进行剧烈的争斗以维持其本身和家族的生存;这就倾向于把他们的心理能力保持下来,甚至增强,其结局便形成了男女之间现今这样的不相等性。



4     声音和音乐能力


在四手类的某些物种中,成年的雌雄二者之间在发音能力方面以及在发音器官的发达程度方面都有重大差异;人类似乎也从其早期祖先遗传了这种差异。


成年男人的声带约比女人和小孩的长三分之一,去势对人类发生的效果和对低于人类的动物发生的效果一样,因为这种效果“抑制了甲状腺的显著生长,等等,而‘声带’的延伸正与甲状腺的生长相伴随”。


关于男女之间这种差异的原因,我在前一章曾谈到雄者在爱情、愤怒和嫉妒的激动下长期连续使用发音器官的可能效果,此外我还无可补充。按照邓肯·吉布(DuncanGibb)的说法,声音和喉头的形状在人类的不同种族中是不同的;但是,据说鞑靼人、中国人等,其男人的声音同女人的声音不像大多数其他种族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别那样大。


歌唱和演奏音乐的能力及其爱好,虽然不是人类的一种性征,却不可置之不论。所有种类的动物发出的声音虽有许多用途,但有一个强有力的事例可以说明,发音器官的最初使用及其完善化是同物种的繁殖有关联的。


昆虫类以及某些少数蜘蛛类是最低等的动物,它们故意地发出声音;这种发音一般是借助于构造美丽的摩擦发音器官来完成的,而这种器官往往只限于雄者所有。这样发出的声音是由有节奏地反复同一音调构成的,我相信在所有场合中都是如此;这种音调有时甚至使人类感到悦耳。其主要的、在某些场合中唯一的目的在于召唤或魅惑异性。


据说在某些场合中只有雄鱼在繁殖季节才发出声音。一切呼吸空气的脊椎动物均须具有一种吸入和呼出空气的器官,同时还需具有一根在一端可以关闭的气管。因此,当这一纲的原始成员强烈激动时,它们的肌肉就要剧烈收缩,毫无目的的声音几乎肯定会由此发生;这等声音如果被证明在任何方面有所作用,由于完全适应的变异得到保存,它们大概就会容易地被改变或加强。


呼吸空气的最低等动物为两栖类;在这类动物中,蛙类和蟾蜍类都有发音器官,在繁殖季节它们不断地使用这等器官,而雄者的发音器官往往比雌者的更加高度发达。在龟类中只有雄者才能发音,而且仅在求偶季节如此。雄鳄鱼在求偶季节也吼叫。众所周知,鸟类把它们的发音器官用做求偶手段的是何等之多;而且有些物种还会演奏所谓的器乐。


在这里我们特别关心的是哺乳类,在这一类动物中,几乎所有物种的雄者在繁殖季节比在任何其他时期更加常常使用它们的声音;有些物种除在这一季节外绝不发音。


另外有些物种,其雌雄二者或只是雌者使用它们的声音作为求偶的召唤。鉴于这等事实,以及某些雄性四足兽的发音器官在繁殖季中永久地或暂时地比雌者的发音器官更加发达得多;同时鉴于在大多数较低等的动物纲中,雄者的发音不仅用来召唤雌者而且用来刺激或魅惑雌者,那么,要说我们至今还没有掌握任何良好的证据来阐明雄性哺乳动物使用这等器官来魅惑雌者,那就真是一件怪事了。


美洲卡拉亚吼猴恐怕是一个例外,同人类近似的敏长臂猿也是如此。这种长臂猿的声音极高,不过好听。沃特豪斯(Water‐house)说,“其音阶的上下之差永远正好是半音;我确信其最高音至最低音恰为八音度。音调非常悦耳;除了它的声音过高外,我不怀疑一位好提琴家大概能够正确地奏出长臂猿所作的曲调”。然后沃特豪斯记出其音符。欧文教授是一位音乐家,他证实了以上的叙述,并且说道,“在野生的哺乳动物中只有长臂猿可称为能歌唱”,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们在歌唱之后,似乎非常激动。不幸的是,在自然状况下从来没有对它的习性进行过观察,但从其他动物来类推,它在求偶季节格外运用其音乐能力。


在能歌会唱的属中,这种长臂猿不是唯一的物种,因为我的儿子弗朗西斯·达尔文(FrancisDarwin)在伦敦动物园中用心地听过银灰长臂猿(H.leuciscus)的歌唱,这个乐章由三种音调组成,其音程真正是音乐的,而且具有清楚的音乐调子。还有更为奇怪的事情,某些啮齿类会发出音乐的声音。常常提到有能歌唱的鼠,而且被展览过,不过一般猜测这是欺骗。


一位批评家问道,人类之耳(他还应加入动物之耳)何以能够通过选择而适应去辨别音乐的声调。但是,这一发问表明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某种混淆不清之处,所谓噪音乃是对各个不同乐段的若干空气“单振动”同时存在所产生出来的感觉,各个单振动的中断如此屡屡发生,以致无法觉察到它的分别存在。


噪音和音乐声调的差别仅仅在于噪音的振动缺少连续性,且各个振动之间缺少和谐性。这样,耳就能够辨认噪音——每一个人都承认这种能力对一切动物的高度重要性,因此耳对音乐声调也一定能够有所感觉。


甚至在等级很低的动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关这种能力的证据:例如,甲壳类具有不同长度的听毛(auditoryhairs),如果奏出适当的音乐声调,可以看到听毛就会振动。


在前一章已经提到,关于蚊类触角上的毛,也做过同样的观察。优秀的观察家们曾经断定,音乐对蜘蛛有吸引力。有些狗听到特殊的音调就要吠叫,这也是众所熟知的。海豹显然欣赏音乐,“古人对海豹的这种爱好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在今天猎人还常常利用这一点”。


因此,仅就对音乐声调的感觉而言,无论在人类的场合中,还是在其他动物的场合中,似乎都不存在特殊的难题。


海伦赫支根据生理学的原理来说明和谐音为什么是悦耳的,而不和谐音为什么是不悦耳的;但这同我们的讨论关系不大,因为和谐的音乐乃是晚近的发明。同我们的讨论关系较多的乃是悦耳的音调,按照海伦赫支的说法,为什么要使用音阶的音符也是可以理解的。


耳可以把所有声音分析为合成这等声音的单振动,虽然我们对于这种分析并不自觉。在一种音乐声调中最低的音一般占主位,其他较不显著的音为第八音,第十二音,第十六音,等等,所有这等音都是同基础主音相和谐的;音阶中的任何两个音共同都有许多这等和谐的陪音。


于是,情况就似乎相当清楚了:如果一个动物总是准确地唱同一支歌,那么它就要接连地使用那些共同具有许多陪音的音调——这就是说,这个动物为它的歌唱大概会选用属于人类所使用的音阶的那些音调。


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具有一定顺序和节奏的音乐调子为什么能使人和其他动物感到愉快,我们所能举出的理由不会超出为什么一定的味道可以悦口而且一定的气味可以悦鼻。


根据这等声音是由许多昆虫类、蜘蛛类、鱼类、两栖类以及鸟类在求偶季节发出的,我们可以推论这等声音确能使动物感到某种愉快;因为,除非雌者能够欣赏这等声音,而且受到它的刺激或魅惑,否则雄者不屈不挠的努力以及往往只是雄者才具有的这种复杂构造大概就是无用的了;但这是不可相信的事。


一般认为,人类的歌唱乃是器乐的基础或起源。由于欣赏音乐以及产生音乐调子的能力就人类的日常生活习性而言都是一点也没有用处的才能,所以必须把它们列为人类禀赋中最神秘的一种。


人类的所有种族、甚至未开化人都有这等才能,虽然是处于很原始的状态;若干种族爱好什么样的音乐却如此不同,以致我们的音乐不会使未开化人感到有趣,而他们的音乐大多数则使我们感到讨厌和索然寡味。


西曼(Seemann)在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有趣评论中怀疑到,“甚至在西欧诸民族中,某一个民族的音乐是否会按照同样的意义被其他民族所理解,虽然它们交通紧接,来往频繁,关系密切。愈向东行,我们便会发现那里肯定有不同的音乐语言。欢乐的歌唱以及舞蹈的伴奏已不像我们那样地使用大调(majorkeys),而总是使用小调”。


无论人类的半动物祖先是否像能够献唱的长臂猿那样地具有产生音乐调子、因而无疑具有欣赏音乐调子的能力,我们知道人类在非常远古的时期就有这等才能了。拉脱特描述两支由骨和驯鹿角制成的长笛,这是在洞穴中发现的,其中还有燧石具以及绝灭动物的遗骸。


唱歌和跳舞的艺术也是很古老的,现在所有或几乎所有人类最低等的种族都会唱歌和跳舞。诗可以视为由歌产生的,它也是非常古老的,许多人对于诗发生在有史可稽的最古时代都感到惊讶。我们知道,完全缺少音乐才能的种族是没有的,这种才能可以迅速地而且高度地得到发展,例如霍屯都人和黑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音乐家,虽然他们在其家乡所演奏的没有一种可以称为音乐的。然而,施魏因富特却喜欢他在非洲腹地所听到的一些简单的曲调。


不过人类的音乐才能处于潜伏状态一点才不奇怪:有些鸟类的物种生来就不鸣唱,但把它们教会并不十分困难;例如,有一只家麻雀学会了红雀的鸣唱。由于这两个物种的亲缘是密切接近的,都属于燕雀目,这个目包括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能鸣唱的鸟,所以麻雀的某一个祖先可能就是能鸣唱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鹦鹉所属的类群不同于燕雀类,且其发音器官具有不同的构造,它不仅可以学会说话,而且可以学会吹奏人类所制的曲调,所以它一定有某种音乐才能。尽管如此,倘假定鹦鹉来源于某一个能鸣唱的祖代类型,未免还是过于轻率了。


可以举出许多事例来表明,原本适于某一目的的器官和本能竟用于另一截然不同的目的。因此,人类未开化种族所具有的高度发达的音乐能力,或是由于人类半动物祖先演奏某种粗略形式的音乐,或是单纯地由于它们获得了适于不同目的的适当的发音器官。但是,在后一场合中我们必须假定他们已经具有对音调的一定感觉,上述鹦鹉的情况就是这样,恐怕还有许多动物也是如此。


音乐可以激发人类的各式各样的情绪,但不是恐怖、畏惧、愤怒等那样激烈的情绪。它能唤醒温柔而怜爱的优雅感情,由此很容易变为虔诚。在中国的编年史中写道,“闻乐如置于天上。”它还能激起我们的胜利感以及光荣地进行战争的热情。这等强有力的和交集的感情可以充分地引起崇高感。正如西曼博士所观察的,一曲音乐比若干页文章更能把我们的强烈感情凝聚起来。


当雄鸟倾吐其全部歌唱,与其他雄鸟竞争,以吸引雌鸟时,其感情同人类所表现的大概差不多是相同的,不过远远不及人类情感那样强烈,那样复杂而已。在我们的歌曲中爱情依然是最普通的主题。赫伯特·斯宾塞说:“音乐可以激发潜伏的情感,我们既不能想象其存在,又不知其意义;或者,如里克特(Richter)所说的,音乐告诉我们的事情是未曾见到的,而且今后也不会见到。”


相反,当演说家感到并表达强烈的情绪时,甚至在普通谈话中,也会本能地使用音乐的调子和节奏。非洲黑人当激动时会突然大声歌唱;“另外的人则以歌作答,于是大家用低沉的声音齐声合唱,好像受到音乐之波的触击一般”。即使猴类也会用不同的音调来表达强烈的感情——用低音来表达愤怒和急躁——用高音来表达恐惧和痛苦。


由音乐所激发的或由演说的抑扬声调所表达的情感和观念,从其模糊不清、但深远的性质来考虑,颇似在心理上返归悠久过去时代的情绪和思想。 如果我们可以假设人类的半动物祖先在求偶季节会使用音乐的声调和旋律,那么,有关音乐以及热情讲话的所有上述事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理解的了;其实,所有种类的动物在这个季节不仅会由于爱情而激动,也会由于嫉妒、竞争以及胜利的感情而激动。


根据基础深厚的遗传的联想原理,音乐的调子大概会模糊不定地唤起悠久过去时代的强烈情绪。


由于我们有各种理由可以设想,有音节的语言是人类所获得的最晚的、肯定也是最高的一种艺术,同时由于产生音乐声调和音乐旋律的本能力量在低等动物的系列中已经得到了发展,所以,如果我们还承认人类的音乐能力是从热情洋溢的讲话发展起来的,那就完全同进化原理背道而驰了。


我们必须假定演说的韵律和抑扬声调是来源于以前发展起来的音乐能力。这样,我们便能理解音乐、舞蹈、歌唱以及诗歌怎么会是从如此古老时代发展而来的艺术。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如前章所述,我们相信音乐的声调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之一。


由于几种四手类动物雄者的发音器官比雌者的发达得多,而且由于一种长臂猿——类人猿的一种——可以发出全部八音度的音调,或者可以说他们会歌唱,所以,人类的祖先,或男或女,或男女双方,在获得用有音节的语言来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的能力以前,大概会用音乐的声调和韵律来彼此献媚的。


关于四手类动物在求偶季节使用声音的情况,我们所知者如此之少,以致没有方法去判断最初获得歌唱习性的,究竟是人类的男性祖先,还是女性祖先。一般都认为妇女的声音比男子的更甜蜜,仅用这一点作为判断的依据,我们可以推论妇女最先获得了音乐的能力,以便吸引男性。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也是发生在很久以前,那时我们的祖先还没有十足地变成人类,而且也没有把妇女仅仅当做有用的奴隶来对待。


热情洋溢的演说家、诗人以及音乐家用其变化多端的乐音以及抑扬的声调激起了听众的最强烈情绪,那么,毫无疑问,他所使用的方法同其半动物祖先很久以前在求偶和竞争期间用以激发彼此热情的方法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达尔文 第三部分 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