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一):曹操(2)
上回说到,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花巨款买了一个太尉来当,这对曹操来说的影响是什么呢?是能够博览群书,特别是兵法。相比之下,明朝的宋濂,要想看书还得借别人的书来看。
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
——《异同杂语》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曹操的这个爱好有效保存了《孙子兵法》(见《异同杂语》),还成为魏军的作战手册(见《魏书》),在《三国志》的评价中,曹操的用兵水平是和白起、韩信相提并论的(白起有过恶行,韩信用兵如神)。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申不害)、商(商鞅)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三国志·魏武帝纪》
也许是因为曹操读的兵法比较多吧,谋略就比一般人多,他也曾说过我没有四只眼,两个嘴巴,我就是比常人多一点计谋而已。具体表现为《曹瞒传》中说的成功“陷害”叔父和从张让(汉灵帝最信任的宦官)家里逃出来。
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秦、胡观者,前后重沓,公笑谓贼曰:"汝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胡前后大观。
——《魏书》
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於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於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曹瞒传》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异同杂语》
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宦者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
——《后汉书·张让传》
曹操这种才华在当时的汉代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的,也正如韩愈所说的那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曹操的伯乐有当世名臣桥玄,曾说能安定天下的就是你了吧,和曹操结为忘年交。还有何颙,也曾评价荀彧为“王佐之才”,和荀彧的侄子荀攸一道策划刺杀董卓。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三国志·魏武帝纪》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讬。"
——《魏书》
光和中(桥玄)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乏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
——《续汉书》
(荀)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
——《三国志·荀彧传》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於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三国志·荀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