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之道:“六主”和“九风”揭示命运秘密 | 白话《长短经》12
要理解“六主”,用来观察君主的德行。详细思考“九风”,以确定国家的常规。探究其中的“四乱”,核查其中的“四危”,就能明白治乱的情况了。
什么是“六主”?
荀悦说:“身体端正性格仁慈,心智明亮志向相同,行动是为了人民而不是自己,这叫做‘王主’(意思是拥有天赋的仁德);
能够克制自己宽恕自身,喜欢提问努力实践,行动遵循道义而不是情感,这叫做‘治主’(意思是抑制情感和欲望);
勤奋工作守护事业,不敢懈怠荒废,行动先考虑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这叫做‘存主’(意思是遵守法律和纪律);
违背道德互相争斗,公私不分并行不悖,一得一失没有纯粹的道德标准,这叫做‘衰主’;
情感胜过道义,私心多于公共利益,制度超越限制,政治教育失去正常,这叫做‘危主’;
亲近使用奸邪小人,放逐忠臣贤人;放纵情欲不顾礼节规范;随意出入游玩,不受礼仪限制。赏赐行贿徇私舞弊,超越公用资金;愤怒施罚超过法律规定。掩盖错误不知道改正,忠诚的建议被封锁,直言劝谏遭到诛杀,这叫做‘亡主’。
什么是“九风”?
君臣之间亲近又有礼貌,百官和睦但各有不同意见,互相谦让而不是争吵,勤勉工作而不抱怨,尽职尽责。这就是“礼敬国家的风气”。尹文子说过:“上面不压制下面,下面不冒犯上面,上下不相压制冒犯,所以禁令得以执行,每个人都没有私心,即使经历艰难险阻国家也不能被侵犯,这是治理国家的方法。”
礼仪习俗不一致,职位不受到重视,小臣中有人进谗言,百姓中有议论声。这就是“衰败国家的风气”。尹文子说过:“君主年长,有很多妾室和孩子,子孙少,疏远强大的宗族,这是衰败的国家。”
君臣之间争夺名声和权力,朝廷内部争夺功劳,大夫之间争夺名声,百姓之间争夺利益。这就是“背离国家的风气”。
君主贪婪多欲,臣下狡猾多变,法律不稳定,政令繁多。这就是“混乱国家的风气”。尹文子说过:“君主宠信臣子,臣子爱戴君主,公共法律被废除,私人政治盛行,这是混乱的国家。”
以奢侈为荣,以高傲为美,以泛滥为通达;遵守礼仪被视为拘束,遵守法律被视为固执。这就是“荒废国家的风气”。尹文子说过:“晋国崇尚虚浮不实之风,这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以苛刻为明察,以私利为公正;认为削弱下属是能力,依附上级是忠诚。这就是“背叛国家的风气”。叔向说过:“大臣看重俸禄却不尽力劝谏,近臣害怕犯罪而不敢说话,下层的情况不能上报给上级,这是最大的祸患。”
上下级之间疏远隔阂,内外官员之间互相猜疑;小臣争相讨好君主,大臣争夺权力。这就是“危险国家的风气”。
上面不咨询下面的意见,下面不劝谏上面的决策;妇女的言论被重视,私人的政务得以实施。这就是“亡国风”气。尹文子说过:“国家贫穷而家族富裕;君主权力薄弱而臣子势力强大,这是亡国的迹象。内没有专宠的人,外没有亲信的人;分封的子孙众多但长幼有序,这是昌盛的国家。农耕桑养按时进行,仓库充实;武器锋利精良,疆土得到巩固修复,这是强大的国家。”
管仲说:“一个国家若有内患,比如妻子对丈夫的妾心生疑忌,这个家庭就会陷入混乱;如果家族中对嫡子的身份有疑问,这个宗族就会混乱;朝廷上有对宰相的臣子心存疑虑,整个国家就会混乱;如果官员无能无为,民众就会陷入混乱。”
所以说,立天子的时候,不要让诸侯怀疑他的地位;立诸侯的时候,不要让大夫怀疑他的权力;立正妻的时候,不要让嬖妾怀疑她的地位;立嫡子的时候,不要让庶子怀疑他的身份。一旦有怀疑,就会引起争端和动荡。所以,臣子有两位的话,国家必然混乱;但是臣子只有两位而国家不乱的情况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君主还在,依靠君主的存在才能维持秩序,一旦失去君主,国家必然陷入混乱。儿子身居两个位置的话,家庭必然陷入混乱;但是如果儿子只有两位而家庭不乱的话,那是因为父母还在,依靠父母的庇护才能维持家庭的和谐,一旦失去父母,家庭必然陷入混乱。臣子怀疑君主的信任,国家就没有安全可言;宠妾怀疑宗主的地位,家族就没有安宁可言。”
另外,还有四种情况会导致国家的危机:卿相不得人心,是国家的危险;大臣之间不和睦合作,是国家的危机;军队的统帅不足以畏惧敌人,是国家的危难;民众不关心自己的财产,是国家的危机。这些都是治理和混乱的表现。
作为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明确法治并实行赏罚分明的政策,即使没有多余的言辞,局势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反之,如果法治不明且赏罚不果断,即使发布命令,但局势仍然会陷入混乱。”
管仲继续说道:“治理国家有三个重要的手段:号令、斧钺和禄赏。而混乱的国家则面临着六个威胁:亲情、权力、财富、美色、奸佞和玩物享受。聪明的君主如果能克服这六种威胁并建立这三个重要手段,国家就能实现治理;而不称职的君主不能克服这六种威胁并建立这三个重要手段,国家就会陷入混乱。那么这三个重要手段是什么呢?分别是号令、斧钺和禄赏。六种威胁又是什么呢?分别是亲情、权力、财富、美色、奸佞和玩物享受。”三器指的是什么?就是号令、斧钺和禄赏。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呢?没有号令就无法指挥下属,没有斧钺就无法威慑众人,没有禄赏就无法激励人们。六攻指的是什么?即使不听从也可以生存,即使违法也可以逃避惩罚,即使没有功劳也可以富有。一个国家有不听从也能生存的情况,说明号令不足以指挥下属;有违法也能逃避惩罚的情况,说明斧钺不足以威慑众人;有没功劳也能富有的情况,说明禄赏不足以激励人们。如果号令不能指挥下属,斧钺不能威慑众人,禄赏不能激励人们,那么君主就无法维护自己的统治了。
因此,治理得好的国家,即使放手不管也不会混乱;治理不好的国家,即使努力管理也不会有成效。尧和舜无为而治,所以有余力处理事务,这是因为他们的势理;而胡亥和王莽虽然忙碌却不得安宁,这是因为他们的势乱。
商鞅说:“法律是人民的生命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一只兔子跑开后百人追逐它,并不是因为这只兔子可以被分成一百份,而是因为没有确定兔子的所有权。如果有卖兔子的人在集市上摆摊,盗贼也不敢去偷,这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已经确定了。所以,所有权确定下来,就是势治的方法;所有权没有确定,就是势乱的方法。”所以,势治的国家是无法被搅乱的,而势乱的国家是无法被治理的。如果一个国家已经陷入了混乱,再想要恢复秩序只会让事情更加糟糕;而如果一个国家处于势治的状态,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就能让国家变得井然有序。因此,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只注重势治而不去理会那些已经陷入混乱的情况。
圣人制定法律和政策时,总是力求简明易懂,以便让无论是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能理解和遵守。正因如此,圣人在建立国家之后,这个国家里的人民就不会因为触犯法律而被处死,并不是圣人对犯罪不予惩罚,而是由于人民都知道如何避免祸患、追求幸福,并且能够自我管理。明智的君主会抓住国家的势治状态,通过合理的措施来进一步巩固这种状态,这样才能使整个国家得到长足发展。
所以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从势治的角度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人。因此,明智的君主会审慎地制定法律和政策,并广泛地宣传和教育人民,这样才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程度。
正如《左传》中所说:“一个国家即将走向灭亡的时候,通常会有过多的制度。”杜预也对此进行了解读:“这就是频繁地进行变革所导致的。”
能够匡世辅政的臣子必定首先对盛衰的道理非常明了,通晓成败的规律,深刻理解治乱之势以及正确把握用舍的时机。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能在面临问题时不被迷惑,在遇到疑虑时能够果断作出判断。成为王者的辅佐者,没有不遵循这些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