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杨绛·人淡如菊,笑对浮生

up创作不易,还请多多三连支持!
Word版请在文尾领取~
导入
回望杨绛先生缓缓远去的背影,她如玉壶中的冰心,对所爱的学术、家人一片赤诚;她如一坛宁静的湖水,淡泊世事中,平静地映照着时空变幻。
她睿智而清醒,幽默的文字作品之下,流溢着严肃的剖析与反思;她超脱而豁达,畅想时,自言最希望得到的“仙家宝物”是“隐身衣”,让自己得以逃离繁杂纷芜的事务,专注于学术。杨绛曾拥抱家庭这一最温馨的港湾,又在家人逐个离去后,独自迈过生命最沉痛的熔浆口。她用真情对待所爱的一切,用学术实现生命的价值,用淡然作为自己人生暂靠的居所。
虽说“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一切都难以被长久挽留,但杨绛还是用她的处事与文字,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那是为人的智慧,是家庭相处的思考,是生活感悟的哲思。
今天,就让我们在缅怀中,走近杨绛,品味红尘熙攘中,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一生。
生平简介

杨绛一生颇具风采,她才思斐然、声名在外,不仅精通多种语言、翻译了大量文集,还具有杰出的创作能力,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作家钱锺书的夫人。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她老年时期的随笔《我们仨》感情细腻真挚,打动了数百万人。2016年5月25日,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一、爱与陪伴:一生深情,细水长流
说起杨绛,没有人会不羡慕她和钱锺书之间的爱情。她和他的相遇,像是大海遇见星空,一见面,就注定要展开一轴美丽的画卷。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这是钱锺书初见杨绛时写的诗句,而杨绛眼中的钱锺书,眉宇之间“蔚然而深秀”。钱锺书读书之多,令人惊叹,在校园之中名气极大,因此拥有很多仰慕者。杨绛生性聪颖,年轻貌美,也拥有众多的追求者。
恋爱之后,钱锺书便以一封封滚烫的情书融化了杨绛的心,虽然杨绛不爱回信,但是她每每回到学校第一件事便是去检查信箱里有没有钱锺书的信件。在两人分别的那几年,信件成了连接他们的纽带。“那些无法相聚的时间里,除了绵密的情书,更深更浓的相思如杏花雨,如杨柳风,在他们的心里荡漾无边”。万般的相思,都尽付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里,信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爱情的见证。
在钱锺书出国之后,杨绛也随之到了国外,钱锺书生活方面有些笨拙,很多小事做不好,杨绛就耐心地帮他做,毫无怨言。钱锺书也慢慢地学会了做饭,他会为杨绛精心准备一道早餐,让杨绛感动不已。在生了钱瑗(yuàn)之后,钱锺书十分心疼杨绛,也不愿意再让她生第二个孩子,对于钱瑗和杨绛,他一生极尽宠爱,而这些都在《我们仨》之中被印证。在他心中,杨绛始终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为了促成钱锺书的事业,甘愿成人之美,是杨绛对待所爱的家人的认真。
物资匮乏、家仆散去,她便亲自上街买菜做饭,把家务活全部揽在身上,无怨无尤地为钱锺书分担着生活的重负。像钱锺书这样的“痴人”,得亏有了杨绛这样的贤妻,才能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围城》这部书的成功,可以说,里面有一半都是杨绛的功劳。
这正是他们互相体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一个缩影。杨绛好读,入睡晚,为了让她早间多一分睡眠,钱锺书包揽下每一顿早饭,提供清晨的美味;钱锺书为了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忙碌于工作,无暇完成写书的心愿,为了让他的才华结晶成书,杨绛主动辞去保姆,减少日常开支。而正是这种爱与支持,成就了《围城》这颗明星。
1947年,《围城》出版,学术界为之轰动,钱锺书在序言中对于杨绛的夸赞可谓不吝言辞:“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然而,孤独一如萧瑟的秋,虽满是寂寥,但却是人生必经的底色。面对“我们仨”的走散,孤独无可避免地降临到杨绛身上。但杨绛并没有就此放弃生活,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学术之中,在孤独中砥砺前行。她悉心整理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笔记,并以更通俗的口吻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一篇,一改哲学译文中常出现的晦涩难懂面貌。杨绛用坚毅的精神迈过了孤独这道坎,用学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二、人生:人淡如菊,笑对浮生;认真地年轻,淡然地老去
穿过时光的荒野,她于浮光掠影里,娴静安好。——桑妮
如果以花相喻,那她便是夏日清荷,不妖不媚、出淤泥而不染,夏愈盛,香愈远;如果以草相喻,那她便是深林翠竹,性格坚毅、淡泊有节,林愈深,竹愈茂。她静坐在时光之中,将岁月谱写成诗,她缓缓走来,便带来两袖清风。她是温婉的江南女子,却被世人尊为先生。她一生多有波折,却始终以淡然处之。
不管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杨绛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即使遭受时代磨难,即使面对同时代人离去的身影,即使被众人唾骂,杨绛仍旧顽强乐观地活着,仍会挑选了色彩鲜艳的衣服,精心梳洗出门,到人多的地方看看人们是如何看待她的。
诚如杨绛先生这般,真正的平静,来自内心。若是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于古刹之间,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安静。在岁月的风华里,心不能是照耀的枝丫,而应是静默的根系,深埋于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动,只求自身的简单和丰盈。
若说认真成就了杨绛的声名,淡然则成全了杨绛安然的岁月。
她曾引用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种“不争”和“淡然”,正是杨绛后半生的写照。
她的生活是淡然的。身处国务院小区,杨绛的住宅装潢却极其简朴,地板是最为普通的水泥地,家具的样式也一点都不新潮。她自己的眼镜已经使用多年,早已磨损,但却仍在“岗位”坚守。即使到了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杨绛也不疾不徐,坚持用最质朴的纸、笔,记下自己每天的所感、所想。
对于名利,她是淡然的。杨绛曾说,最想得到的“法宝”莫过于“隐身衣”,以使自己在繁杂世事中,能够专注地陶陶然于治学。九十岁寿辰时,为躲避“打扰”,她甚至专门躲进清华大学的招待所,以求“避寿”。
对于财富,她是淡然的。杨绛与钱锺书的著作在海内外不断出版、再版,获得了可观的稿费。杨绛坚持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稿费捐赠给母校清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鼓励年轻学子“好读书、读好书”。
心境的淡然,对名利的淡薄,让杨绛以安宁与淡泊,稳步前行在人生边上,她真正的将鲜花与掌声视为身外物,在喧嚣中,为自己塑造一方用以“隐身”的居室,在回归自我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真谛。
在103岁时,杨绛曾写道:“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桑妮这样描写杨绛:“世间女子,万千绚丽多姿。唯有她一人静好如诗,如花盛放。”杨绛一生如秋日盛开的菊花般恬淡,不争不抢、淡泊名利,只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定。她“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但是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从容和淡定”,她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最终都归于平静。文品如人品,人淡如菊、安之若素便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形容。
人生在世,“一帆风顺”不过是个美好的祝福,磨难在所难免,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坚忍,蹚过时间的黑暗,走向黎明,如同杨绛这般。纵然她已远去,她的深情和优雅则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且生生不息。
三、认真学术,一代宗师
为了一项工作而从头开始学习全新的外语,是杨绛对学术的认真。
1957年,杨绛受国家编委会之邀,翻译《堂吉诃德》。在细细对比翻阅五种英、法文译本后,杨绛觉得它们各有优劣,但都难以代表原作。因此,她决定抛开英、法译本,从头开始学习西班牙语,以完成更贴近原作的中译本。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的翻译工作,竟持续了近20年。一直到1976年,经历了下放干校、译稿丢失等困难的杨绛,才终于完成《堂吉诃德》的全部翻译。
《堂吉诃德》中译本甫一发行,就畅销大江南北。西班牙国王访华时,邓小平同志将这本书作为礼物,赠予西班牙国王、王后。为了感谢杨绛为传播西班牙文化所做的努力,西班牙国王授予杨绛“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名言名句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在融洽而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全不知世事。可是我很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学什么。所谓“该”,指最有益于人,而我自己就不是白活了一辈子。我知道这个“该”是很夸大的,所以羞于解释。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 就学小说? 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往期回顾
Word版领取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lx5l-bC325MZnW4KdVXfA?pwd=Will
提取码:Will
人物金句/作文素材系列

【对话·学霸】系列

【作文素材】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