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柏拉图

2023-02-20 21:01 作者:涂空  | 我要投稿

柏拉图生平

前427—前347)

  身出贵族家庭,母亲是梭伦的后裔,本欲继承家族传统从政,但雅典民主制在斯巴达战争中失利,“三十僭主”,代议制政府相继发生,公元前399年,这个政府处死了苏格拉底。或许是这件事使柏拉图成为了一个保守的激进派——他认为理性大于传统,并用理性检验传统的正当性,尽管他认为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经得起检验的。他开始厌恶雅典滥用无度的政治之,并对政治的重建产生兴趣。他继续苏格拉底的工作,从理论上反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理念论就规定了伦理的普遍有效性),并着手建立健全政治制度所需的原则,也就是理想国的思想。由此,他由现实政治转向了对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应当是什么的思考。

  柏拉图曾三度想实现政治理想,但都以失败告终。

  他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他们有一些共同点1.视数学为万物的本质(?)2.宇宙二元论3.灵魂的轮回和不朽4.对理论科学感兴趣5.宗教神秘主义和道德禁欲主义

  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学校,称为学园(Academy)(因所处树林以英雄Academus之名命名而来),它教授哲学、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政治教育是主要课程,还辅以体操训练。学园直到529年被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关闭,历时900多年。柏拉图有近三十篇对话和书信传世,另有亚里士多德等人评论的二手材料,研究柏拉图的文献充足,但由于他1.自己几乎不在对话中出现2.对话不假设结论性的命题和观点3.他本人的思想在写作过程中发生变化,对他思想的研究仍有困难之处。

   柏拉图著作的三个阶段1.早期:苏格拉底对话;2.成熟期:《理想国》等;3.后期:《法律篇》等

   柏拉图对传达自己意思的困难做了说明:“因为哲学不像其他知识分支那样可以进行注释,只有通过对主题的大量探讨和共同的生活经历后,才会突然灵光一闪。”在柏拉图看来,智慧之路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发现的真理无法和不同道的人分享。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只有走上这条路,才能接近它。

   柏拉图更像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而非柏拉图主义者。将柏拉图与我们今天的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自由主义、威权主义、社会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等等)都是有些牵强附会的。另外,他的两性观点与他的表达也有矛盾之处。

洞穴之喻


1.理念论

   柏拉图将世界二分为以根本不同的方式存在着的可感事物和理念。可感事物是变动不定的,而理念是普遍有效的、客观实在的、不变的一。可感事物分有理念,人们可以通过对可感现象和对理念的交替(辩证)认识中,同时提高对于善的理念和善的生活的洞见。善的理念是理念的内在关系,理念是一个整体。太阳对可感世界的关系,就好比善的理念对可知世界的关系。理念是理想,理念世界比可感世界更有价值,柏拉图认为对理想的渴望是植根于我们内心的。在线段之喻中,对可感事物的知识包括对影子、影像或摹本的知识和对产生这些影响或摹本的知识,洞见则是对原型的认识,心灵不需要影像支持就能纯粹通过理念进行思考。在洞穴之喻中,对可感现象的知识是在洞穴里思考所得,洞见则是在洞穴外太阳下思考所得。

 

2.

   由上可知,在柏拉图的假设下,有一个普遍有效的理念,且理念就是理想,且人们有对理想的渴望。所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伦理—政治规范和价值提供了一个普遍有效的基础”。

 

3.政治哲学

   因为人们在可感现象与理念的交替认识中得到洞见,所以人可以走出洞穴。但是并不是所有灵魂都能回忆起可变的感知事物背后的理念,对理念的清晰洞见需要良好的才能和艰苦的训练,因此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真理。少数人具备了洞见,走出了洞穴,就可以引导大多数人走上正确的道路。柏拉图假设了人是不同的,同时,他把理智和教育置于人的生物性之上,把公共生活置于私人生活之上。于是,个人因其禀赋差别而形成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差别。这与他们的美德相关,智慧者即哲人来统治,勇敢者即武士来管理,节制者即劳动者来生产。(这里商人也是劳动者一层)三种美德的和谐相处就产生了正义的美德,一如理念的整体论观点。这种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实现预设的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一如在理念论中追求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成长(按他所诠释的方式),而一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生活,人和社会是牢牢地交织在一起的。要实现这种分工,就要建立一个普遍的教育体系。另外,为防止利己主义和小团体主义,柏拉图认为应当废除两个拥有政治权力的阶级的私有财产和家庭生活,以此维持城邦的共同体感。(然而0—10岁似乎正是妇女发挥作用、建立家庭链接的领域,超出了理性控制的范畴)当然,实现理想是困难的,于是柏拉图后期提倡“次优国家”,在这里,私人财产和家庭生活是被允许的。他还允许法律受社会的治理。他还说,君主制(能者管理)和民主制(公众管理)的结合是最好的方案。这种修正就接近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可能的东西”了。

 

       线段之喻。其中“理性知识”就是“洞见”,“数学知识”就是“仔细推理”,“幻想”也是“猜测”                大概是各家翻译解释不同


对于艺术

   理念论是整体论,理念之间相互联系,因而,艺术并未与科学、道德(美与真、善)分家。一方面,这肯定了艺术家对社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柏拉图不承认艺术是道德中立的。

   艺术是对可感事物的摹仿,是摹本的摹本,因而地位不高。但人交替认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因而,艺术家可以直接被理念激发,他们也应该努力复制理念,成为传递理念的媒介。但艺术家的领悟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篡改或毁坏理念,所以需要哲学家的理智指导和监督。

   艺术家要受到有洞见着的管理,这不仅说诗人,也是说音乐和唱歌等许多直通向灵魂的艺术形式。与诗一样,音乐也必须能提高对理念的洞见(包括甚或尤其是对政治美德正义的洞见),而不是去混淆或庸俗化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此而言,艺术是一种改变惯性的精神实践,无论惯性是好还是坏)(洞见的管理之下,事物总有溢出)

 

本文为读书笔记,全部内容基本为转引整理,暂存自用,资料来源如下

[1]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修订版)[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52-78


柏拉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