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6百年的祭奠

上周第二次去了位于苏州的东吴博物馆,在楼道上看到了一块佛龛石像,仔细看,上面的文字多数清晰可见,今天就说说这块石头。

这是一块八面的柱状石头,其中四面刻有浮雕佛像,另外四面则刻有说明文字。石上的文字多数是比较清晰可辨的,如下:
涿州东北仁和乡田城崔瑞卿,妻李氏……女年三岁,施与在城十方兴福寺王长老做徒弟至七十六。……师号清纯真操大师,弟崔进。洪武六年八月廿日。


从以上文字看,是一位住在涿州仁和乡名叫崔进的人,为其亡姐做冥福。其姐姐则是从小——三岁就被捐养在寺院中做弟子。当然,这个弟子很可能是带发修行。
翻阅现在的地图,在涿州没有仁和乡,但是在东北部却有一个义和庄。两者应该是一个地方。

在另外一面,还有一段文字,如下:

徒弟元真、元从、文殊(珠)奴。
从文字判断,应该是这位崔姓姐姐的徒弟三人,一起刻名纪念。
在这段文字下面,图中红圈圈起来的文字,还可以看到有三个可以辨别的字:寺、建、幢。
这三个字,笔迹和上述几段文字的笔迹完全不同,是正楷。
综合上述的这些文字,我认为,这块佛龛石头,原是寺庙内经幢的一块。或许是寺庙有意为之(香火钱),允许香客在上面留名纪念。才有崔进以及诸位弟子为这位3岁入寺的“大师”留言祭奠。而这块经幢石,则可能不是明代的,而是宋元时期的。
顺便提几句这种捐养。文中写作“施与”。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第一回,赖头和尚就曾对甄士隐说,要他把英莲施舍给他。后面写林黛玉的时候也提到,曾经有和尚说要想黛玉的病好,就要施舍到寺庙里面去。另外,妙玉也是小时候就被施舍到寺庙里的。红楼梦里,和尚要度化英莲和黛玉的时间都是在她们三岁,虽然妙玉进寺庙的年纪没有说,但是可以推测也是在三岁。这块石头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这样的推测。可以推测,在明清时期,某些人家为了能养活有病有灾的女孩,会在三岁的时候将她们施舍(捐养)到寺庙中。这是一种民间的风俗。
洪武六年,是公元1373年,距今已经650年了。俱往矣!

经幢(chuang2)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佛教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铁铸较少。一般有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罗汉等雕刻。
